任教的第七個年頭,我又接手了一個新的班集體,仗著班主任經驗的積累和足夠的熱情,我胸有成竹、信心十足。然而,自碰到陳小剛(化名)這名學生,我才認識到自己的想法多么簡單。因為我們的工作對象是有性情有心靈的“人”而不是“物”,教育是心與心的交流,所以教育絕非“工作經驗”可以成就的。這個上進心強、有毅力的學生因為班長的任免,前后行為發(fā)生極大的變化,當我以“愛”的名義管理、關注他,他卻愈發(fā)逆反,反倒是一個小小體育課代表任職扭轉了師生之間的僵局,轉變了他的思想行為。這其中蘊涵的“教育意味”,值得深思。
一、他的“破窗”
開學日,新同學都是在父母的陪伴下來校報到,唯獨陳小剛是一個人早早地來了,我到教室時他已經在教室。我當時心里一震,即刻就記住了他,覺得他是一個自立又自律的學生。
軍訓,他的話多些,偶爾做些小動作,其他表現(xiàn)還算令人滿意。軍訓之后不久我要求學生自薦當班干部以組成臨時班委,全班同學中,就他一人自薦當班長。因為不好挫傷他的積極性,我同意了。
臨時班委最大的一次活動是慶“教師節(jié)”游園活動,他上講臺宣布游園事宜時,一會兒曲著身子整個人倚在講臺上,一會兒雙腳一前一后,不停地抖著、不停地晃。其他班委上講臺宣布事情時,只見他從旁邊拉了張椅子,椅背朝前,叉開雙腿,“坐”在52位同學面前。他把具體要操辦的事情全部“壓”給了宣傳委員。雖然游園活動舉辦得很成功,但我對陳小剛的表現(xiàn)非常不滿意。我覺得陳小剛只要班長的頭銜、光環(huán),論實干時,自己卻躲到一邊了。事后,我找他談話,要他注意自身形象,既為班長,就要有班長的樣子,不能坐沒坐相、站沒站相;班長只有實干才能樹起威信,“當官”不是榮譽而是責任。他辨駁說自己首先要培養(yǎng)組織能力,能把其他班干部發(fā)動起來也是能力之一。至于舉止形象,一向如此,沒有什么不好的。當時我怔了:這樣振振有詞!
后來班級活動中他并未改變自己的處事方式,一次又一次所謂的“培養(yǎng)組織能力”讓同學們驚訝,也讓我灰心。
不出所料,改選班委時,做了一個月的班長的他僅有兩張選票!他落選了。在我看來,這個月,由于我用人有誤,班級像一盤散沙,原本在兩個星期時我就要撤掉這個不稱職的班長,但怕陳小剛自尊心受傷害,一直等到“法定”時間才水到渠成、順理成章地撤下他,讓他知曉是自己工作不得力得不到同學的擁護而免任。我實際上犧牲了52位同學的利益、一個新生班集體的利益來“成全”他的自尊,但他顯然沒有理會我的苦心。
班委的改選使他驟然變化,他的表現(xiàn)可謂是一落千丈。
正如“破窗理論”所指出的,假如有人打壞了一個建筑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未得到及時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玻璃窗戶。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在這種麻木不仁的氛圍中,人的不良行為就會滋生、蔓延。
之后,因為沒有及時修復“班長落選”這一扇破碎的窗子,他的“秩序缺失”的“破窗”行為慢慢地顯山露水了——早自修遲到,上課講話、起哄,晚自修吃零食、說閑話干擾同學學習,晚上鬧到別的寢室,熄燈后又掌起手電筒學習,影響別的同學休息,不做值日,不穿校服,擅自組織班級足球隊,慫恿隊員不上自修課去踢球,出口成“臟” ……行為散漫,自以為是,自負得近于狂傲,這么執(zhí)拗的學生!
二、我的“護花”
他的偏激、狂妄原因何在?為什么他有那么強的逆反心理和對立情緒?
我怎么也不相信一個有毅力天天堅持繞操場跑10圈的學生,沒有毅力克服生活上的這些小缺點,要知道他是校運動會上的10 000米長跑冠軍!他咬緊牙關奮力前進的風采讓多少人頓生景仰之情!綠茵場上的颯爽英姿烙在我的心頭。我也不相信一個在熄燈時掌手電學習的學生會不要求上進,會讓自己成為班上的一個的“問題生”!學習刻苦、愛問問題的他的期末成績可是班上第六名呀!他是一個有個性、有閃光點的學生,一個又“強”又“犟”的學生,他絕不是個差生!
美國心理學家威爾遜(Clark Wilson)提出的一個著名理論叫“護花原理”。當管理者在公園里寫下了“摘花可恥”“禁止摘花”“丟了花朵,丟了修養(yǎng)”等牌子,人們卻是熟視無睹,花朵照常被摘。但是,當花園里的牌子上換成了“花朵的自然之美,正是你的心靈之美的映射”“你欣賞花的美麗,花欣賞你的高貴”等警示語后大有好轉,由此,他提出了著名的“護花原理”——欣賞了他人的品格的美麗與高貴,他人將以等價的行為來回報你的欣賞。
我極力避免看到陳小剛的缺點,更多去關注他的閃光點,去發(fā)現(xiàn)他“品格的美麗與高貴”。我小心翼翼地“護花”,像慈母般呵護——溫言軟語,好言相勸,苦口婆心;一次又一次地談話;與其母親一再通電話;去他家家訪;試著讓其他同學來做思想工作……曉之理動之以情,我力行之,不起效!起先他對自己的言行舉止還會強辯,還會頂嘴。到后來,無論我說了多少話,他始終沉默不語,次次談話都幾乎是不歡而散。
我江郎才盡,我心力交瘁。事實證明,對他的批評或鼓勵,即便遵從其情感規(guī)律,因事因時順勢而發(fā)的做法也行不通。這一個學生不知讓我花了多少心思,但他卻毫不領情,依然固我,“公園里的花”照摘不誤,我心急如焚。
三、別樣的“皮格瑪利翁效應”
他母親說他自小就是如此,什么事都得順著他,否則,不依不饒,一家都不得安寧。他與小學班主任、初中的班主任都鬧得很僵,幾次要求轉班?!袄蠋?,你幫我多管著他點,我根本管不了他……”電話里他的母親帶著哭腔。
個性、家庭種種因素使他往往怪責別人的不是,不會從自身方面考慮,也不會為做錯事而感到內疚。他只記得自己為班級出了不少力,卻總是忽略自己的不足。落選班長成了大家都“對不起”他,而我這個處處愛管著他、事事要規(guī)范他的班主任便更是可恨了!
我所給的“皮格瑪利翁”式的眼神越多,越關注他的行為,越期待他的進步,他就越覺得在找他的“茬”!
“皮格瑪利翁效應”旨在強調贊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當一個人獲得另一個人的信任、贊美時,他便感覺獲得了社會支持,從而增強了自我價值,變得自信、自尊,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并盡力達到對方的期待,以避免對方失望。
對陳小剛這樣的學生投以“皮格瑪利翁”般眼神,顯然行不通。
他有很強的優(yōu)越感。自尊、敏感、自我……這些個性特點現(xiàn)象本是整個學生群體共有的,只是陳小剛表現(xiàn)得極端些。當他從一班之長“淪為”一介“平民”,沒人給他一個交待、解釋,老師責怪他工作不仔細、不到位,同學只給了他兩票——那么顯眼、刺目地寫在黑板上,這讓喜歡爭強好勝、喜歡表現(xiàn)、希望得到認可的他,自尊盡失,面子掃地!
可能就是這個“死結”!
一任一免對學生的影響很大。這“任”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可惜當時不知道陳小剛原來的性情,錯過了這個好機會。也可惜他落選時,我沒去寬慰他,沒去解開這個死結。好大的疏漏!現(xiàn)在,我不可能再任命他為“班長”,即使我愿意,其他學生也不愿意。讓他做社團負責人?做“楊藝盛典”策劃人?做早讀領讀人?做寢室長?……
一個偶然的契機,原來的體育課代表,因腳踝骨裂休學一年。我一看,這可能是個好機會!哪怕只有一點渺茫希望,我也不妨試試。
意想不到是,雖然是個小小的課代表,他卻忽然找到“自我”!又回到初進校門時的干勁十足樣了!“同學們,體育課在體操室上!”“大家記得帶泳鏡!”“體育課改為自由活動!”……他的自我意識在這樣一聲聲通告中得到滿足,在行為規(guī)范方面大有進步,實現(xiàn)了驟變式華麗轉身。
當陳小剛仍是遲到,上課講話,不做值日,明明有錯不承認的時候,我深諳劈頭蓋臉的批評只會引來更強烈的反抗,于是以退為進,給他“面子”,事后心平氣和地糾正他的不足,以班長的前車之鑒、同學對他的欽佩等來警醒激勵他。我亦深知思想轉型、個性扭轉絕非一朝一夕的事,健全學生人格要允許他有一個反復改進的過程。經過一段時間“磨合”,對我的批評,他從最初的強詞奪理、辯駁頂嘴到后來沉默不語、不理不睬再至輕聲地“嗯”“啊”點頭應和,言語還是很少,但我感受到了春天的來臨。
結語:
對陳小剛跌宕起伏的變化,我有些錯愕。這個課代表到底意味著什么呢?竟然能“無招勝有招!”——無非是“愛”的方式吧! 愛學生,更要懂學生。
印度詩人泰戈爾的一句話道出教育的純美境界:“不是鐵器的敲打,而是水的載歌載舞使粗糙的石塊變成了美麗的鵝卵石”。一味批評自然不能產生教育效果,即便是關懷和愛護,其方式也要深切戒慎,使教育成為載歌載舞的水,滋潤學生的心田。教師要關注每一個學生心靈深處幽微的細節(jié)。
?。ㄗ髡邌挝唬赫憬刂葜袑W)
?。ㄘ熑尉庉嫞禾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