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中極其重要的一項。2012年秋季,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各年級中小學生已經陸續(xù)使用按照“新課標”編寫的新版教材。新版教材的投入使用,對各個學校、各位藝術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將課標理念更好地運用到實踐教學中,是教師們最為關心的問題,為此,本期《熱點爭鳴》特別采訪了音樂、美術學科優(yōu)秀的教研員,與大家共話藝術類新教改的觀點與做法,供讀者借鑒。
靜心領悟課標理念,努力提高音樂素養(yǎng)
—— 專訪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音樂教研員梁洪來
梁洪來,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音樂教研室教研員,中學高級教師;中國教育學會音樂分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會員,北京市教育學會音樂教育研究會秘書長,教育部“國培計劃”培訓專家。主要研究學生音樂學業(yè)水平評價方法和工具,提出并推廣中學音樂教學的“三步教學法”。
《中國教師》:您好,對于一線教師來說,準確定位課程性質是課程設計的首要問題。2011年版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課程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面向全體學生的一門必修課”,并從“人文性”“審美性”“實踐性”三方面闡述了音樂課程的基本性質。您能否為教師們談談如何理解音樂課程的基本性質?
梁洪來:課標中指出,“音樂課程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面向全體學生的一門必修課”。首先,“面向全體學生”這一點很重要,這就意味著我們的教學與高校教學性質不同,我們是教國民的,而不是教挑出來的尖子生aEP1RWT8byjFgl7NvbUhOQ==。我們教的水平與內容必須得適合絕大多數學生,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不能把課備高深了。其次,“必修課”,這就表明我們音樂教師有飯碗,這是非?,F實的問題,在高考壓力這么大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必修課這一條規(guī)定,而是選修課的話,估計大多數學校就不會選擇開課。
課標頒布之后,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們一線教師甚至是教研員,能不能站在課標組專家的角度去理解課標,這是對我們提出的要求,也是激勵我們學習的一次沖鋒號。我們應該重新認識音樂學科,重新認識我們在教什么。音樂學科的屬性,不是文字游戲,它直接指向的是教師的日常教學。一節(jié)課中教師如果認為教會學生唱一首歌就完成任務,那么他對課標的理解是淺薄的;如果以為講了這首歌的背景就培養(yǎng)了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那么這也是遠遠不夠的。這中間有幾個層次性的東西需要梳理,而這種梳理,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都應該靜下心來,認認真真地、慢慢地、深入地來研究音樂課程的屬性。
“人文性”“審美性”“實踐性”是音樂學科的基本性質,三者缺一不可。從學科的“人文性”到“實踐性”,中間有很多東西需要填充,這就需要專家的解讀引領與一線教師的實踐探索。一線教師能否很好地領悟課標組專家的教育理念,并加以貫徹,這個過程需要一些時間,不是通過一兩次培訓就能解決的。當然,培訓是必須的,經過解讀,經過實踐,教師們才能在過程中逐漸發(fā)現問題,再去進行調整,這種調整過程是痛苦的,也是必須的。
2011年版課標單獨提出“人文性”,并放在3個屬性之首,我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人文性是音樂學科的重要屬性,音樂屬于人文學科。音樂教師教的是什么?根據課標的表述,我們現在很明確,不僅僅是教授學生音樂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乃至整體素養(yǎng)。學生僅僅掌握音樂知識、音樂技能是遠遠不夠的,這些知識技能是為培養(yǎng)學生知識背后的文化性的東西、素養(yǎng)性的東西做鋪墊。這幾年的實際教學中,我們對“審美性”給予了很多關注,但在“人文性”這更高層次的要求上做得還不夠。我們一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那么學生具備了審美能力,是不是自然而然變成了好人了呢?是不是學鋼琴的就肯定比其他人道德高尚呢?這不見得。一個人可能音樂素養(yǎng)很高,但人性不好,這是個問題。所以,教師將學生培養(yǎng)到“審美性”層次可以嗎?還不行,還必須向更高層次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向真向善向美向上。所以課標這次將“人文性”提出來,我覺得非常好。教師應該注重學生“人文性”的培養(yǎng)。
“審美性”,從音樂學科來講,首先必須讓學生知道什么是美?靠什么呢?靠形式、內容、價值取向等滲透、貫穿和充盈著美的課程,這個在音樂課程上效果很明顯。教師在課標的指導下,站的角度應該更高一些,與“人文性”相聯系。
我們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往往只講理論、情感,忽視了吹拉彈唱,忽視了一些真正的實踐,所以學生學到的東西是很淺薄的,在技能上的掌握是遠遠不夠的,知識就變成了無用的知識。音樂學科技能是很重要的,知識的傳授應該放在技能的練習中。比如什么是節(jié)奏,教材上有定義,學生看了還是不明白,但是讓學生聽一段音樂,在音樂中體驗、感受、把握、模仿、表現節(jié)奏就全懂了。音樂課程中的概念是借助音樂活動來理解,而不是靠文字去解說。靠文字學習的方式是我們所摒棄的,恰恰在音樂之中學習音樂,這才是音樂的實踐性。
總之,音樂學科的這三個屬性從高到低,從學科歸屬,到學科屬性,再到學科方法,說得很明白。我們必須在實際教學中很好地理解課標,在實踐中運用課標理念。
《中國教師》:梁老師,您剛剛為我們談了音樂課程基本性質之間的內在聯系,您能否為廣大教師們談談如何將課程的基本性質應用到一線教學中?
梁洪來: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淡化了知識與技能的培養(yǎng),對知識與技能的描述不是那么具體,致使音樂課程活潑而不深刻,課有可能上得很熱鬧,但是圍繞主題展開的教學活動并不深刻。比如說唱一首歌,首先得唱準,如果不唱準那音樂教學就與唱卡拉OK沒有什么區(qū)別。自己花錢去唱卡拉OK的人對于音樂的情感態(tài)度肯定沒有問題,肯定是喜歡唱歌,但是他的知識與技能有問題,有幾個人能唱得準?所以,一線教學中,我們必須首先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與技能,在一定知識技能的支撐下,提高審美層次和音樂修養(yǎng),最終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審美能力并不是空話,支撐審美能力的是審美技能。學生必須學習了東西,才有能力去審美。有一定的審美能力才能有相應的審美體驗、審美層次和審美情感。這就是能力與情感的關系。在教學活動中,這一節(jié)課,只奔著情感去,不行,必須有技能;但一節(jié)課只有技能,沒有情感,也不行。有的教學活動情感伴隨著技能油然而生,教師稍微點撥一下,就可以;而有的情感在簡單的技能練習中不能油然而生,必須通過多次練習,教師要能看到、關注到這些區(qū)別。我們應該將大量教學時間用在對學生音樂能力的提高上,絕大多數音樂學科的知識是可以掛靠在技能上的。教師在訓練學生技能的同時可以傳授知識。
可見,審美的能力產生審美的體驗、層次和情感,有了審美的情感才有了審美的追求,有了審美的追求,內化于心才有了人文素養(yǎng)。這是一條線,貫穿于教學始終,而教師始終要關注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
實際情況是,教師對審美情感講得較多,對審美能力培養(yǎng)不夠。原來課標中的音樂要素是六項,現在增加了兩項:節(jié)拍與調式,這就是對這方面的工作更加重視了。具體到一節(jié)課中,教什么呢?審美技能主要指的是學生聽、唱、寫、創(chuàng)等方面的音樂技能。聽,就是耳朵的聽辨、聽賞等技能;唱,演唱、演奏的技能;寫,樂譜的讀寫技能,沒有樂譜的讀寫技能就等于音樂的文盲、樂盲;創(chuàng),編創(chuàng)技能,這里不是要求學生創(chuàng)作,是通過編創(chuàng)練習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更好地欣賞作品,更好地找到規(guī)律。學生聽到前半段曲子就可以預測后面的發(fā)展,與作者產生共鳴,這樣學生的審美情感就提高了。技能培養(yǎng)的目標是上一層次的能力,這個能力是什么呢?具體地講,就是音樂感受能力、音樂觀察能力、音樂記憶能力、音樂創(chuàng)造能力和音樂表現能力等,這幾種能力綜合在一起,形成了人的音樂素養(yǎng),所以音樂素養(yǎng)不是空洞的,是可以外顯出來的。
《中國教師》:教育部于2001年頒布了《藝術課程標準》,由學校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實施,但從2011年至今,已有10多年的時間,依舊只有大城市極少學校開設了藝術綜合課程,針對這種現狀,您能否談談對于藝術綜合課程實施的看法。
梁洪來:綜合課程對于培養(yǎng)一個完整的人來說,具有優(yōu)勢。但是每個學科都有各自不同的體系與特征,綜合在一起由誰來教呢?是分科教嗎?還是分節(jié)教?比如說這節(jié)是美術,下一節(jié)是音樂?或者分段教?比如說關于秋天的主題,可以欣賞秋天的美術作品,聽一段關于秋天的音樂,看一段關于秋天的舞蹈,等等,這些都非常好,只是涉及技法的問題,大多數教師還不能勝任。我想,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的素質提高了,綜合課程是非?,F實的。目前各地選擇開課的比較少,是因為有現實的困難,而且這個困難短期內不容易解決。
對于實施綜合課程來說,我們的師資培養(yǎng)是個問題。音樂教師去教美術,通過短期培訓可以掌握知識,但這只是皮毛,能力素質并不是一兩天可以鍛煉出來的。那是否就由音樂與美術教師共同來完成教學,如果采用共同協(xié)作的方式,我們擔心有些學校就會把課時減少一半。比如說在初中,原來美術、音樂課程每周各一節(jié),現在合并為藝術課了,某些學校很有可能每周只安排一節(jié)課的課時,這是一種擔心。
師范院校的師范生培養(yǎng)也是一個問題,如果要落實藝術課程,應該從師范院校招生開始。從招生開始培養(yǎng)藝術類的學生,觸類旁通,這就得需要不同學科的教師去教一個學生,這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
從我個人來講,綜合課程的理念非常好,將追求共同的東西放到一起,而且它們確實也是通過不同的感官渠道來培養(yǎng)一個人。比如說我可以謳歌,可以作畫,可以運用肢體語言,表達自己的喜悅、興奮、彷徨……但是這些東西是要學習,要有人來教的。由誰來教呢?這是個大問題,是我們要努力改變的。
《中國教師》:2011年版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評價建議中指出“音樂課程評價應充分體現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精神,貫徹本標準所闡述的課程理念,著眼于評價的診斷、激勵與改善的功能”,對于音樂教學評價的實施,您可否為大家提供一些良策?
梁洪來:我是非常重視評價的,我并不是本本主義的人,并不是要求教師必須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進行授課,但是教師應該給學生教點什么東西。如果學生什么都沒有學會,就在音樂課堂上玩了,這當然不行,得需要評價。
對此,我們也做了一些探索。比如說我們這幾年在北京市范圍內做了學生質量的監(jiān)控,音樂學科的學生質量監(jiān)控安排在五年級與八年級。質量監(jiān)控就是對全市范圍內學生按照一定比例隨機采樣進行測試,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紙筆測試,進行試卷考試;一種是表現類測試,用攝像機對學生的演奏、演唱錄像,將錄像交給相關教師按照一定的要求進行評判。
另外,我們也借助于計算機對學生進行測評。比如將相關內容做成題庫,學生在機房隨機抽取試題進行測試,這是一種很好玩的測試方式。學生在計算機前帶上耳機隨機抽取試題,25道試題算一組,學生可以進行多次測試,選取最高分數為最終成績。試題的不同杜絕了學生作弊,同時這種測試方式也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在與同學比較的過程中,也在與自己比,在多次測試中進行了學習。這樣,就將考試的過程變成了學習的過程,測試方式的改變能調動學生很高的積極性。
在大多數學校,同一自然班的學生音樂水平差別很大,這非常正常,因為學生并不是按著音樂的水平考入同一所學校的。而教學應該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起到填平補齊的作用,這樣才是面向全體學生。了解學生就需要評價。我們應該認真對待課程評價,多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研制我們自己的評價工具,豐富評價方式和手段,把評價作為課程的起點和終點。
《中國教師》:根據2011年版課標的課程理念和教學目標,您認為當代音樂教師應該具備的學科素養(yǎng)有哪些?
梁洪來:教師的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首先要了解學生的音樂水平,了解學生的音樂學習習慣,然后才能談如何培養(yǎng)學生。教師的愛要傳遞給每位學生,這樣才是面向全體學生?!暗虏唤鹫?,不能為師”講的就是教師要愛護學生,“德不近佛者”當不好教師,單就“面向全體學生”這一點就做不好。
“技不似仙者,不能為師”,這就是對教師的技術要求。音樂學科是技術學科,對于學生來說,音樂教師的才能會影響學生對音樂的喜好,一個學校的音樂教師就是音樂的化身,如果教師技術不達標,對學生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
“情不如癡者,不能為師”,對音樂沒有癡心,當不了教師,把音樂僅當飯碗,當不好教師。因為教師對音樂的情感會影響學生,教師對音樂的癡愛會感染、打動學生對音樂、對美的追求,如果教師對音樂不當回事,沒有任何感情,不尊重音樂作品,學生也不會去尊重音樂。
《中國教師》:梁老師,您剛剛從三方面綜合講述了教師應該具備的學科素養(yǎng),針對課堂教學請您談談對教師的具體要求。
梁洪來:教師應該修煉我們自己的“法術”。首先是學科技能,音樂學科是術科,只有教師具有一定的技能,才能使學生進步。這不僅是情感問題,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敏銳、持久的觀察力以及音樂的記憶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表現力,如果教師能力欠缺,如何培養(yǎng)學生這些方面的能力呢?這很值得懷疑。其次是教學能力,有的教師音樂素養(yǎng)很高,但是教不出來,講不清楚。所以我們把教學活動分為幾等:第一要站得住;第二要說得清;第三要聽得懂;第四是學得會;第五是用得上。其中,后面三條都是從學生角度出發(fā)。音樂教師在課上講的東西首先必須從理論上得站得住,得講正確了,別胡說,最后一直到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教師的任務是說清楚,僅說清楚還不行,還得保證學生會了,這樣才是最終目的。這個目標比較高尚,如果我們都能做到這一點,那就非常理想了,但是我們現在還做不到。所以,我們教師同行,不能以“教了”為目標,應該以“教會”為目標去追求。
教師的教學應該是以學評教,以學生會不會來評價教師講得好不好,而不是以同行的評價為依據?!皢?,昨晚又熬夜了。”這不能作為評價教師好壞的依據,這樣的教師只能去參評勞模。因為你付出了再多,學生就是沒有明白,學不清楚,這只能說是教師的問題。
另外教師應該掌握學科規(guī)律,而不是讓學生死背知識、概念。教師掌握了規(guī)律,再以簡單的語言表達出來,這些規(guī)律才變成一個個“法術”,學生學起來才有意思。如果你只看到現象,抓不住本質,就會淹死在現象之中,那這個人永遠是智慧的貧乏者。教師的行業(yè)是智者的行業(yè),智慧的教師才能培養(yǎng)出智慧的學生。
所以說,教師的工作是智慧的結晶,而不僅僅是汗水的付出。
?。ㄘ熑尉庉嫞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