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影廠的資料中沒有眼淚……也沒有痛苦,也就是沒有普通人的真實生活?!?br/> 當紀錄片市場煥發(fā)新的活力時,人們不禁想起一個默默無聞的生產者。中央新影集團每年制作超過九百個小時的電視紀錄片,十余部紀錄電影,它是當之無愧國內最大的紀錄片制作基地。
然而,集團總裁高峰卻說:“我們一直在自娛自樂?!?br/> 吃皇糧
“新影雖然專門從事紀錄片生產,但主要承擔的是宣傳任務,展現(xiàn)主流的意識形態(tài)”,很長一段時間,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的主要生產任務就是《祖國至上》、《中國三峽》這類政府投資項目。
這些片子大都是高投資制作精良,卻與市場無關。新影廠生產的電視紀錄片主要是供給央視播出,雖然不用像市場化的生產機構可能“挨餓”,但題材相對受限。
高峰一度想要靠“經營歷史”改變新影廠,但他也很快發(fā)現(xiàn)了缺憾?!暗谝?,新影廠的資料中沒有眼淚,要是有眼淚,也是喜悅的眼淚。第二,新影廠的資料里面沒有痛苦,也就是沒有普通人的真實生活?!?br/> “其實,中國對于紀錄片產業(yè)的扶持絕對不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少,但是扶持僅限于兩種題材,一種是政治文獻片,一種是地域宣傳片?!备叻鍎傉{入新影的時候,甚至連廣電總局都提意見:一聽音兒就知道是你們新影的,你們就不能變變風格嗎?
問題是,那個時候除了接指派的任務,新影廠可選擇的空間實在太少。
高峰意識到,一直靠吃皇糧的新影廠必須走向市場。
2003年,新影廠籌資投拍了紀錄片《梅蘭芳》。雖然片子沒有像往常一樣直通央視,而是賣給了地方電視臺,但是那一次,媒體卻評論:新影廠亮麗轉身。
轉身向市場
市場大潮來臨之時,主動尋求轉身的中央新影雖然仍有老國企的尾大不掉,但似乎也找到了自己的路數。
2010年,國內電影制片廠紛紛轉企改制,新影廠和北京科學教育電影制片廠合并為中央新影集團。在此之前,高峰成立了“東方良友”等市場化運作的公司,開始和社會機構尋求合作。
2011年,新影集團推出了《中國空姐》、《汽車百年》這樣的非主旋律紀錄片。
這些紀錄片播放前,他們也和市場化的影視公司一樣,組織首播會,極力向媒體推介。
今年的多哈世界氣候大會上,中國沒有播放年年出現(xiàn)的“宣教片”《拯救世界·中國力量》、《氣候變化——中國在行動》,而是帶去了中央新影制作的一部“有態(tài)度的作品”——《環(huán)球同此涼熱》。
十二集紀錄片只用了一集講中國做了什么,其他的篇章都在討論“現(xiàn)在這個千瘡百孔的地球應該歸罪于人類不顧后果地發(fā)展,而人類也必須為此承擔責任”。
“這是一種進步,”在導演齊少華看來“宣傳”到“態(tài)度”的轉變也并非一蹴而就,“《環(huán)球同此涼熱》的尺度還是有所保留的?!?br/> 在第十一集中,齊少華本來用了二十分鐘來介紹對中國人來說完全陌生的碳經濟。但由于涉及到中國和西方國家僵持不下的“碳稅”問題,這段內容被刪減成了5分鐘。
“無論怎么改變,我們的態(tài)度還是要建立在國家態(tài)度的基礎之上。”高峰羨慕韓國的《牛鈴之聲》、臺灣的《被遺忘的時光》?!八麄兊膽B(tài)度是建立在自己的基礎之上,人的記憶、人和物之間的依存,這就是人生存的狀態(tài)。”
院線
高峰最想做的是創(chuàng)辦中國的紀錄片院線,讓那些真正有價值的紀錄片重見天日。他透露說新影集團已經籌劃建設,第一家影院將會建在北京海淀區(qū)小西天附近。
建造專門播放紀錄片的院線,這看起來是更像個冒險。要知道,2010年,新影制作的紀錄片《復興之路》僅獲得200萬元票房,就已經成為當年國產紀錄電影的狀元。然而到了2011年,全年十幾部上映的紀錄電影的票房總額才200萬。
“在國內院線,紀錄電影無法跟商業(yè)電影競爭?!备叻宓哪繕耸且M量做到與商業(yè)電影互不干擾。他說,“在很多國家都有相當比例的紀錄電影是在專門的紀錄片院線放映,在英國、法國這樣的院線由國家出資扶持,而在美國則有專業(yè)基金會資助?!?br/> “國內紀錄片市場始終是一個封閉的生態(tài)圈,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市場?!备叻逍稳莠F(xiàn)在的紀錄片市場像一個個堡壘,“紀錄片的播出渠道壟斷在少數電視臺手中,紀錄電影的播出渠道壟斷在院線手中,制作者和播出平臺永遠都是依附的關系?!?br/> 高峰擔憂的不僅僅是新影集團只能生產播出渠道喜好的產品,他更擔心那些力量更薄弱的制作單位甚至獨立導演會漸漸消失在堡壘之下。
也許,等到中國有了自己的紀錄片院線,會是另一番光景。但誰也無法確定,到那時,新的院線會不會成為另一個堡壘。
畢竟,對于中國的紀錄片市場而言,變化才剛剛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