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是教育永恒的主題,從不同的視角都可以看到教師成長的足跡。教師是教學實踐活動的主體,教師、學生、教材是教學的三要素。從教師對教學中這三者之間張力關系和互動關系認識的角度,可以清晰地看到教師的專業(yè)成長之路。
一、教師成長的初始階段——以“課本”為本
在進入教學的初期,由于指導思想上、方法措施上或教師自身素質等原因,大多數(shù)教師會先經歷“教書”——“教課本”“教教材”的階段。從“照本宣科”、復述教材到充分理解教材內容、在把握教材有關知識點的基礎上條理清晰地詮釋教材,教師關注的對象是教材,教學就是“教書”“教教材”,許多教師尤其是十分優(yōu)秀的教師,能把教材教到出神入化的程度。
教師的這個成長階段,在新課改的術語中叫“課程的忠實取向”,即認為教材是“權威”,是唯一的教學資源,是教師教學的依據(jù)和學生掌握的“對象”。盡管新課程對“課程的忠實取向”貶多于褒,但對于教師成長來說,這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是一個必然的過程。
教材是教學的基本依據(jù),它規(guī)范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保證了教學水平的最低標準。更多的時候,我們需要老老實實“教教材”。走進教材,吃透教材,課才能上得厚重、實在,教師心中才會踏實、沉穩(wěn)。有了這樣的底氣,再去談超越教材才有基礎和保證,再去琢磨教學藝術才有意義。
然而,如果我們一輩子只教教材,沒有走出教材范疇,那么教師就只是教書匠、傳話筒、錄音機,教師的角色絕不僅是如此,超越教材是教師發(fā)展的必經之路。
二、教師成長的發(fā)展階段——以“教師”為本
隨著對教材的進一步熟悉和對教材背景認識的不斷拓寬與加深,教師以往或在以后的教學及研究中形成的個性素質,如一定的價值觀、思想觀念、知識體系、思維方式、技術操作模式等,會不可避免地影響教師對教材的理解,這個時候,教師在把握課程標準和課程目標的基礎上,根據(jù)自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突破教材的框架約束,自主組織和選擇教學內容,確定表達教學內容的方式、方法。在此階段,教師關注的是如何“講”課——“講”教材,很多優(yōu)秀教師通過“講”,使“干癟的”教材豐滿起來,抽象的教材生動起來,統(tǒng)一的教材個別化起來,平淡的教材精彩起來。
中學語文特級教師唐江澎在談及專業(yè)發(fā)展歷程時曾經說:“教學要追求詩歌般激情、相聲般幽默、小說般結構、戲劇般沖突。那時,最得意的事是上課。尤其是公開課……學生們發(fā)自肺腑地評價:聽您的課,簡直就是一種藝術享受;一節(jié)課,不知不覺就結束了。很長一段時間,陶醉于這種評價。當然,擺擺花架子是無法贏得這真誠贊譽的,我力求把知識講明、講透、講活?!?[1]
很多教師甚至專家對教師的優(yōu)秀就是這樣界定的,閻宗學老師談及他的一次公開課:“課后的評教會上,我受到了領導和老師們的一致夸贊,我也因此陶醉了一段時間。那時我非常重視教學導語、過渡語、小結語和總結語的設計,上課前反復推敲‘臺詞’,以做到爛熟于心。課堂上我時而提問,時而講解;學生時而回答,時而傾聽。講到生動處我慷慨激昂,學生也群情振奮。課堂上我千方百計地誘導學生按我預先設計好的答案回答問題,最后師生‘不謀而合’,圓滿完成教學任務。一節(jié)課下來,我口干舌燥??赡苁抢蠋焸儼盐业恼n堂教學當成詩歌朗誦會或講演會來欣賞的緣故吧,那次公開課聽到老師們評價我講得很精彩?!盵2]
在這樣的課堂里,教師像演員,是課堂的主角,吸引人眼球,光彩奪目。然而,教師的精彩就是如此嗎?
三 、教師成長的成熟階段——以“學生”為本
如何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什么為本,教師的主導作用應該如何發(fā)揮,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和領悟,一般也要經歷三個階段:最初階段,以學生的知識學習為本,教師的“導”在于答疑解惑;第二階段,以學生的能力為本,教師的“導”在于幫助學生總結學習的方式方法、關注認知策略;第三階段,以學生的人格培養(yǎng)為本,教師的“導”在于幫助學生樹立積極上進、自我發(fā)展的價值觀、人生觀并養(yǎng)成相應的行為習慣。
當具有了“以學生為本”的意識,大多數(shù)教師會首先想到要啟發(fā)誘導學生如何掌握知識,例如對教材中包括的事實、概念、法則、原理等,或不告訴學生問題的答案,象蘇格拉底一樣,步步設疑,層層追問,讓學生自己找出答案;或設計一系列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目標,誘導著學生到達最后目標,但這只是“授人以魚”,知識上的“導”,遷移性是有限的。大多數(shù)教師會自然想到“魚”后面的“漁”,因此,教師“導”的第二個層次,在于幫助學生掌握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和認知策略。很多教師對“導”的認識就停留于這個層次,然而,教師最根本的“導”,在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積極上進的人格品質。類似的教育理論知識我們很熟悉,但要領悟到它的真諦卻也非易事。
以“學生”為本的認識和實踐,魏書生堪稱典范。初聽魏書生老師的課,感覺很平淡,既沒有華美的言辭,也沒有慷慨的激情。那是因為知識經驗淺薄未能品出其中味道,但隨著知識經驗的積累,才領悟到魏老師對教育教學本質和教師角色深刻的理解。
魏書生上課很有特色,用學生的話說是魏老師上課基本不講,結果把我們的自學能力鍛煉出來了。他的課堂一般分定向、自學、討論、答疑、自測、自結六個步驟,把有關知識點用層層推進的問題和學習目標串接起來,主要讓學生通過自學和小組討論掌握。為了讓學生能高效率、最大限度地自我學習,魏書生用他深厚的心理學、教育學功底,領著學生把知識背后的學習方法、策略幾乎全部挖掘出來。他教學生劃分文章段落的方法、歸納中心思想的方法、分析寫作特色的方法、自學一篇文章和一類文章的方法、自學整冊教材的方法……他指導學生畫“語文知識樹”,把所有的知識系統(tǒng)化起來,教他們自己留作業(yè)、互改作業(yè)、自出考試題、自己批作文,并把這些方法以學生的學習內容為線索組成嚴密的體系。此外,魏書生還通過各種途徑,訓練學生的注意力、記憶力、思維能力,提高遷移性更廣的智力水平。魏書生曾用法國作家萊辛關于真理的話,啟發(fā)他的學生們要真理,更要獲取真理的能力。他說,要得到獲取真理的能力,就要學會自學。
很多教師感慨于魏書生教學的瀟灑和他的學生學習的高效,紛紛學習和仿效。但是,更多的教師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發(fā)現(xiàn)魏書生的做法在自己班里行不通,不少教師反思其中的原因。
魏書生的教育教學體系是一項全方位、多側面、多層次,并互相合理組合與緊密控制的系統(tǒng)工程,各個部分環(huán)環(huán)相扣、相互支持。只截取其中一個環(huán)節(jié)而沒有其他環(huán)節(jié)的支撐,這個環(huán)節(jié)就沒有效果。例如,有的教師學習魏書生也讓學生自己留作業(yè),現(xiàn)實情況是很多學生就不留或只揀容易內容敷衍了事,不得已只好又重復昨天的故事。而這項工程的根基就是教育的最核心使命: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即價值觀、人生觀教育與相應的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魏書生用樸素的語言詮釋他的價值觀、人生觀,他多次講座都強調說人生第一要題就是要明確正確的苦樂觀。他說年好過、節(jié)好過,平常日子不好過,若把平常日子能過好,就能天天活在快樂中。而把平常日子過好,就是用平平常常的心態(tài)、高高興興的情緒,快節(jié)奏、高效率、全身心地多做平平凡凡、實實在在的事情。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并持之以恒,用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把價值觀、人生觀教育落到實處。成功的思想教育成為魏書生的學生自我學習、自我管理的強大動力。唯有如此,學生才能夠“教師在和不在一個樣”,成為教師的“體外自我”。所以,滿足于學習魏書生的一招一式、具體方式方法時,總是學不成功,因為沒有價值觀、人生觀等人格教育這個根本的支撐,就難以為學生的發(fā)展提供源源不斷的能源和動力。于是,我們真正領悟了教育的根本和教師的根本——塑造人的靈魂和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盡管這個提法在今天受到爭議。
“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在它是一個人格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3]而心靈只能用心靈喚醒,人格只能用人格感染。魏書生真正踐行了這一點,抓住了教育的核心。處于以“教材”為本和以“教師”為本階段,甚至以學生的知識學習為本和以學生的能力發(fā)展為本階段的教師都是達不到這個效果的,也就不能完成真正的教學任務。當走到這一境界,回過頭看一路走來的足跡:從“教書”到“講課”再到以學生的人格教育為本,教師以自己的人格育人,這些足跡就是教師對教育教學、教師的本質領悟逐漸通透的過程,就是自己不斷成熟、專業(yè)逐漸成長的過程。
參考文獻:
[1]唐江澎.我的專業(yè)發(fā)展歷程[J].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