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高中數(shù)學課程標準(試驗)》要求數(shù)學教師從片面注重知識的傳授轉變到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重要的是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促進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引導學生探究學習,讓學生親歷、感受和理解知識產生和發(fā)展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重視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綠色教育也要求師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伙伴關系,在綠色課堂里,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擔當“導師”的角色。因此作為教師應該更新教育觀念,真正做到變注入式教學為啟發(fā)式,變學生被動聽課為主動參與,變單純知識傳授為知能并重。在教學中讓學生自己觀察,讓學生自己思考,讓學生自己表述,讓學生自己動手,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
幾何概念是反映現(xiàn)實世界空間形式本質屬性的一種思維形式,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形”的科學抽象與概括,同時也是發(fā)展學生空間觀念的基本條件。小學階段,通過直觀教學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利用實物、模型、圖形,引導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等方式了解角、三角形、四邊形、圓、正方體、長方體等基本幾何形態(tài),形成幾何初步概念,培養(yǎng)空間觀念。高中階段的立體幾何與初中階段的空間與圖形部分聯(lián)系密切,許多內容,如空間幾何體、三視圖、投影等都在初中階段有所接觸,學生對正方體、長方體、圓柱、圓錐、球等都有了直觀認識。初中階段學生學習歐式幾何,注重嚴密的推理,根據已知條件明確所要證明的問題,然后從已知條件出發(fā),一步一步按照嚴格的邏輯關系,最后得出結論。學生通過訓練,在推理的過程中,培養(yǎng)了嚴密清晰的邏輯思維能力。
課標建議立體幾何部分的教學,可先讓學生從空間幾何體的整體觀察入手,認識空間圖形,再以長方體為載體,直觀認識和理解空間點、線、面的位置關系,能用數(shù)學語言表述有關平行、垂直的性質與判定,并對其進行論證。所以在高中階段,立體幾何是在必修2中分兩個章節(jié)出現(xiàn)的,內容分為空間幾何體的結構、三視圖和直觀圖、球的表面積和體積還有空間點、線、面的位置關系。這樣的安排,使得學生先認識了空間幾何體的結構特征,并且能夠畫出實物圖,同時也了解了空間點、線、面的位置關系,學生的認知過程是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認識,由“直觀”到“推理”,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學生進入高三復習階段,立體幾何知識學習完畢,學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立體幾何的研究方法。但是對于比較抽象的問題,不少學生還是不能很好地構造幾何體,借助直觀圖形解決問題。通過參與“高中數(shù)學課堂改進項目”,在綦春霞教授帶領的專家團隊引導下,針對這些問題,我進行了“長方體在高中立體幾何復習中的作用”研究。教學效果表明,恰當處理長方體在立體幾何復習課中的作用,以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為中心,長方體完全可以成為高中立體幾何復習的綠色紐帶,提高復習效率和學生數(shù)學學習成績。
一、在起始課中注意空間立體感的培養(yǎng)
從認識平面圖形到認識立體圖形是一次飛躍,要有一個過程,所以要重視看圖能力的培養(yǎng)。對一個幾何體,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可以是俯視、仰視、側視、斜視等等,體會不同的視角,以開拓空間視野,培養(yǎng)空間感。
案例1 立體幾何復習的第一節(jié)課,我就要求學生共同完成一個任務。用一張紙親手做一個長方體模型,通過這個任務,學生提高了學習的興趣,也感悟到數(shù)學世界的簡潔美、和諧美。課后再留作業(yè):做正三棱柱和正四面體的模型,進一步幫助學生構建空間感。
二、利用長方體模型,加強學生構圖能力的培養(yǎng)
案例2 判斷下列命題是否正確:設a、b是兩條直線,α,β為兩個平面。
1.若a、b與α所成角相等,則α∥b
2.若a∥α,b∥β,α∥β,則α∥b
3.若a α,b β,α∥b,則α∥β
4.若a⊥α,b⊥β,α⊥β,則α⊥b
這類問題的傳統(tǒng)做法是學生結合手中的筆、本作為線面進行判斷,教師引導完善點線面位置關系。但是這樣的方式也有弊端,學生只單純利用手中工具,對于出現(xiàn)多條線多個面的問題,要么需要與他人合作,要么容易手忙腳亂,不能很好地構建空間結構。所以引入長方體,在長方體模型中構造題目中的線、面位置關系,幫助學生把抽象問題具體化,這樣使學生在面對題目的“實戰(zhàn)”中,可以獨立完成。我所教的兩個班級,一個班基礎較好,一個班基礎較弱。我曾經通過測試的方式進行對比,強調構建長方體來解題之后,基礎較好班級學生正確率變化不大,但是對于基礎較弱班級的學生來說,這類題目的正確率明顯提高。可見,對于程度好的學生來說由于空間立體感較強,是否構建長方體,做這類題目都沒有什么難度,但是對于程度稍弱的學生來說,利用長方體的具體模型能夠有效幫助解決抽象問題。
案例3 判斷命題的正確性:“在空間有三個角都是直角的四邊形是矩形”(見圖1)。
學生分組,利用手中的筆作為工具,具體化提升空間想象能力。教師適時引導設問,能否在長方體中找到相應的幾何形態(tài)?
深入探究:三棱錐的四個面最多有幾個直角三角形?(見圖2)
這是復習課中的一道題目,一開始學生無從下手,小組討論后,學生們可以通過多人合作,每人手里兩只筆架起這個空間結構,但是既不會畫圖,又不能合理地說清這個幾何模型的特點,只是有一個比較模糊的直觀感覺。于是我通過引導,讓學生在長方體中自己找一找剛才演示的圖形。由于長方體的線面垂直關系非常明顯,學生能夠比較輕松地驗證這兩個命題。
三、加強學生認圖能力的培養(yǎng)
對于立體幾何題,既要由復雜的幾何圖形看出基本圖形,如點線面的位置關系,又要想到未畫出的部分。能實現(xiàn)這些,學生就可以一眼看穿有些復雜的抽象問題。
案例4 某幾何體的三視圖如圖3所示,則該幾何體的體積為 。
不規(guī)則幾何體的三視圖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學生的薄弱之處,單純靠空間想象很難還原幾何體的真實形態(tài)。例如此題,是高二期末測試中的一道題目,正確率不高,學生的問題在于能否想象這是一個三棱錐的三視圖,但是對于相應的長度一頭霧水,不能精確識圖。在高三復習課中,重新拿來這道題,引導學生在長方體中找到相關的幾何體,再精確長度的標準,有效幫助學生解決不規(guī)則幾何體的三視圖問題(見圖4)。
案例5 已知某個幾何體的三視圖如圖5所示,根據圖中標出的尺寸(單位:cm),可得這個幾何體的表面積是 。
這道題目,如果單靠空間想象能力,學生在計算環(huán)節(jié)容易出錯,但是直接讓學生還原幾何體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借助長方體模型(見圖6),在長方體中標注長度,使得計算一目了然。
總之,在復習過程中,我始終以“長方體”為紐帶,倡導“動手實驗、直觀感知、歸納猜想、操作確認”的學習方式,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不斷經歷“探索與發(fā)現(xiàn)”的過程,強化生生、師生互動。在這些措施的綜合作用之下,能有力地降低學生學習立體幾何的難度,尤其是對于數(shù)學程度較弱的學生有很大的幫助,同時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進而進一步發(fā)展了高三學生的空間想象和邏輯思維等能力。
(作者單位:北京市蘋果園中學)
?。ㄘ熑尉庉嫞毫朱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