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妍
(長春工業(yè)大學,吉林長春,130012)
日語表示完成體的“タ”的翻譯問題
——以《挪威的森林》中的“タ”為例
曾妍
(長春工業(yè)大學,吉林長春,130012)
日語的“タ”和漢語的“了”看上去似乎具有相同的語法功能,但實際上并非如此。日語中表示完成體的“タ”這一語法形式,在翻譯成漢語時,并不總是固定的形式。在此以小說《挪威的森林》為考察對象,深入地研究了與表示完成體的“タ”相對應的漢語表達方式。
タ;了;了1;了2;完了;完成體;翻譯
在有關(guān)日語助動詞“タ”的研究中,以三上章、寺村秀夫、高橋太郎、工藤真由美等人的觀點最具代表性。筆者贊同工藤的“‘シタ’這種形式有兩個語義:完成體過去和完成體現(xiàn)在”這一觀點,因此在本文的論述中引用了她的分析成果。有關(guān)“了”的研究中,以呂叔湘、劉勛寧、劉之一、左思民等人的研究成果尤為突出。
連用形に付き、ある時點で、それがあったと確認した意味を表す。①文末に使うと、基準となる時點が今となって、それがすでに起こったことを示す。②文中に使い、そこで基準とした時點までに起こることを示す。未來の事態(tài)にも使われる。(『広辭苑』)∕接在連用形后,表示確認某一時間點發(fā)生某事。①用于句末時,表示以現(xiàn)在為基準時間點,事情已經(jīng)發(fā)生。②用于句中,表示到基準時間點為止發(fā)生某事,也用于將來的事態(tài)。(筆者譯)
(1)作助詞,表事之完成。(“了1”)
(2)用在句末表肯定語氣。(“了2”) (《辭?!罚?/p>
語法界一般認為“了1”表示“完了”的語法意義,也有人認為“了1”表示過去。筆者認為:“了1”表示“完成體”;“了2”是語氣助詞,表示情況的變化、新事態(tài)的發(fā)生、催促、勸告、制止等意思。本文中的“了”是讀輕聲的“了(le)”,而不包括動詞“了(liao)”。
通過調(diào)查,了解小說《挪威的森林》中助動詞“タ”的使用狀況,“タ”的語法功能以及與之相對應的漢語表達方式,從而進一步分析漢語表達的傾向。
本文以1992年出版的小說『ノルウェイの森』(講談社編)和譯文(《挪威的森林》,2001年上海譯文出版社編,林少華譯)為調(diào)查對象,對日語“タ”和漢語“了”的語法功能進行研究。
表1
通過調(diào)查,小說《挪威的森林》中,主句句末的“タ”翻譯成“了1”的有257例,翻譯成“了2”的有155例,翻譯成“了1+2”的有63例,合計為475例,僅占總數(shù)的11.8%。由此可見,日語的“タ”與漢語的“了”不對應的情況頗多。
工藤真由美認為:“日語的‘シタ’這種形式有兩個語義:完成體過去和完成體現(xiàn)在?!惫P者贊同這一觀點。下面以《挪威的森林》中的實例為對象,分析表示完成體的“タ”的漢語表達方式。
表示完成體的“タ”這一語法形式,在翻譯成漢語時,并不總是固定的形式。有時翻譯成有標識句,有時翻譯成無標識句①本稿中,把不帶有“了”、“著”、“過”、“來著”等助詞的謂語句叫做無標識句。。首先我們看一下有標識的例句。
1.“了”
從數(shù)量上來看,日語“タ”譯成漢語“了”的例子非常多。漢語的助詞“了”一般分為“了1”和“了2”?!傲?”附在動詞的后面,表示動作、行為的完了。“了2”用于句末,表示事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或?qū)⒁l(fā)生變化,同時有結(jié)句的作用。
(1)“動詞+了”
如下面的例子所示,動詞后面附帶的“了1”,不僅表示動作的完了,還表示完成體,即完成的運動(動作、變化、狀態(tài)等)到設(shè)定的時間點為止仍有效。
①すごく喜んでやってたぜと僕が適當なことを言うと、誰かがそれを今度は氷山の寫真にとりかえた。∕我便隨口迎合說他干得極為開心,于是又不知誰換成了冰山照。
②そして我々は友だちになった。∕我們果真成了朋友。
下面的例句是動詞的后面帶“了”并且結(jié)句的情況,這個“了”是“了1+2”。
③「どうしてこんなところに來たの?」∕“怎么到這兒來了?”
④「金沢から能登半島をぐるっとまわってね、新潟まで行った」∕“從金澤到能登半島,轉(zhuǎn)了一大圈。新瀉也去了?!?/p>
(2)“動詞+補語+了”
如下例①所示,表示主體變化、主體動作、客體變化的動詞或復合動詞等,不少都翻譯成“動詞+補語+了”的形式,大部分與后面的賓語一起使用,此時的“了”是“了1”。像例②這樣,不和賓語一起使用的“了”是“了1+2”。
①しばらくすると店はやはり同じように始発電車を待つ人々で混みあってきた。∕不大工夫,店里便擠滿了同樣等乘第一班電車的人。
②でもまあなんとか間にあうようにセーターは仕上げました。∕但不管怎樣,總算把毛衣按時趕出來了。
(3)“V②“V”表示動詞。+得+補語(+了)”
下面的例子是表示狀態(tài)的完成體。譯為漢語時為“V+得+補語+了”的形式。也有句末不出現(xiàn)“了2”的形式。
①だから自然に足腰が丈夫になっちゃったの。∕所以,腿腳就自然而然變得結(jié)實了。
②建物のデザインはシンプルで、いかにも清潔そうに見えた。∕建筑物造型簡練,顯得十分潔凈。
2.副詞
漢語的時間副詞“已”或“已經(jīng)”表示運動(動作、變化、狀態(tài))實現(xiàn)了,并且其結(jié)果具有效力,因此常用于表示完成體。同時,句末一般使用“了1+2”。
①僕は自分のぶんを食べてしまうとおなかがいっぱいになった。∕我吃完自己這份,肚子已經(jīng)飽飽的了。
②でもね、もう何かが消えちゃったのよ。∕然而,一種東西已經(jīng)消失了。
表示完成體的“タ”翻譯成漢語時,雖然譯為帶“了”的句子很多,但譯為漢語無標識的句子也不少。原因之一是,在漢語中,表示時間意義時也大量運用無標識的句子。
1.動詞
講義が終ると學生食堂に入って一人で冷たくてまずいランチを食べ、それから日なたに座ってまわりの風景を眺めた。∕上完課,我走進學生食堂,要了一份既涼又味道不好的便餐。吃完便坐在陽光下打量周圍動靜。
2.“動詞+補語”
①それから突然僕は水仙の花を階下に置き忘してきたことに気づいた。∕稍頃,我突然想起水仙花忘在樓下了。
②直子が行ってしまうと、僕はソファーの上で眠った。∕本來沒想睡,但終于在久違了的直子的存在感覺中沉沉睡去。
③そうだ、というように彼は少し顔をしかめた。∕他露出一絲苦相,似乎說是的。
意譯是翻譯常用的方法之一。因為有時單詞、表達方式無法一一對應,就需要采取意譯的方式。
①いずれにせよ冷たい雨の降る金曜日の朝に彼は死んでしまったし、本當はどうだったのかたしかめようもなくなってしまった。∕不管怎樣,他已經(jīng)在那個冷雨漂零的周五早晨魂歸泉路,其心曲已無從確認了。
②受付の女性が出て、僕の用件を聞いた。∕接電話的是位女事務員,明白了我的用意。
綜上所述,本文對《挪威的森林》中,日語“タ”的使用狀況進行了考察,并深入地分析了與之相對應的漢語表達方式,同時歸納出以下幾點:
(1)漢語里表示完成體意義時常使用“了”。(2)不僅“了2”,“了1”有時也表示完成體。(3)作為表示完成體的手段,不僅使用“了”,還用其他的形式,或一起并用。
(4)在漢語中,表達完成體的意義時也多使用無標識的句子。
[1] 新村出編.広辭苑[M].5版.巖波書店,1998.
[2] 夏征農(nóng),陳至立.辭海[M].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3] 寺村秀夫.‘タ’の意味と機能[J].助動詞,1979.
[4] 工藤真由美.現(xiàn)代日本語のパーフェクトをめぐって[J].ことばの科學3,1989.
[5] 工藤真由美.アスペクト·テンス體系とテクスト— —現(xiàn)代日本語の時間表現(xiàn)[M].ひつじ書房,1995.
[6] 劉勛寧.現(xiàn)代漢語詞尾“了”的語法意義[J].中國語文,1988(5).
[7] 房玉清.動態(tài)助詞“了”“著”“過”的語義特征及其用法比較[J].漢語學習,1992(2).
[8] 竟成.關(guān)于動態(tài)助詞“了”的語法意義[J].語文研究,1993(1).
[9] 劉一之.“了”的語法意義[J].中國語學242號,1995.
H36
A
曾妍(1979-),女,博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日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