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巧紅
河南新密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新密 452370
相關的研究表明[1-2]:早期運動療法及再學習方案對腦梗死患者的康復具有重要意義。鑒于此,本文為了進一步研究和探討早期運動療法及再學習方案對腦梗死患者平衡和肢體運動功能的影響,選取我院2010-07—2011-09入院治療的84例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對相關治療結果進行比較分析?,F(xiàn)將相關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84例腦梗死患者,女39例,占46.43%,男45例,占53.57%,平均病程為(2.433±1.112)月。根據(jù)治療護理措施的不同,利用隨機數(shù)字表隨機分成2組,分別是對照組和運動組,每組各42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康復訓練。對照組康復訓練基礎上給予運動療法及再學習方案,具體分為以下幾個步驟[3-4]:(1)通過觀察、分析、比較,向患者描述正常活動內(nèi)容,訓練過程中隨時分析缺失動作和異常形態(tài)。(2)講解如何增加缺失的運動成分,配合視覺、語言及手法指導。(3)安排訓練過程,解釋、指示,再訓練,再評定,增加靈活性。(4)訓練的維護和拓展,包括安排訓練內(nèi)容,鼓勵患者堅持訓練和自我監(jiān)督,引導親屬參與創(chuàng)造良好的訓練環(huán)境等,保證訓練內(nèi)容可用于日常生活。按照以上方案每天訓練2次,30 min/次,3個月后采用Fugl-meyer平衡量表和Sheikh軀干控制量表對患者的相關能力進行評價,對評價結果進行比較分析。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所采用的統(tǒng)計學軟件為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2組患者在性別、病程等相關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且P均>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Fugl-meyer平衡量表的得分變化2組患者在實施不同方法進行治療以后,在Fugl-meyer平衡量表得分方面的結果如下:對照組治療前平均(3.012±1.299)分,治療后(3.402±1.237)分;運動組治療前平均(3.051±1.276)分,治療后(5.023±1.593)分;2組治療后得分均明顯升高,治療后運動組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Fugl-meyer平衡量表的得分變化
2.3 2組患者治療前后Sheikh軀干控制量表的得分變化結果 2組患者在實施不同方法進行治療以后,在Sheikh軀干控制量表的得分方面的結果如下:對照組治療前平均(38.345±10.342)分,治療后(54.453±11.524)分;運動組治療前平均(37.985±10.452)分,治療后(76.023±13.453)分;2組治療后得分均明顯升高,治療后運動組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均<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Sheikh軀干控制量表的得分變化結果
腦梗死(CI),實際上腦梗死又可以被稱之為缺血性腦卒中(CIS)[5]。對于腦梗死患者而言,發(fā)病的原因主要是患者局部腦組織由于某種原因而導致血液循環(huán)的正常運轉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礙,從而發(fā)生一定程度的缺血和缺氧情況,最終導致了部分組織的壞死[6]。相關的統(tǒng)計調(diào)查分析結果顯示:腦梗死患者最容易發(fā)病的年齡為50~60歲,患者同時還患有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或高血壓等。通過對腦梗死患者生活習慣的調(diào)查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7]:經(jīng)常吸煙或者有飲酒嗜好的人群其腦梗死的發(fā)病率與正常人群相比較水平較好且差異明顯。
歐洲學者在一項臨床調(diào)查實踐過程中發(fā)現(xiàn)[8]:早期運動療法及再學習方案對于腦梗死患者來說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經(jīng)過早期運動療法及再學習方案進行治療的腦梗死患者,其致殘率明顯下降,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和水平大大提高。但是,綜合來看各國同行的做法和研究方式[9],目前針對“運動療法”的研究還沒有達成統(tǒng)一意見,各種方法、方案和訓練方式都沒有固定的模型,在臨床實踐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爭議的問題需要解決[20]。
但是,目前可以得出一致結論是:相關的早期運動可以對腦梗死患者腦功能的重組起到巨大促進作用。早期運動可以激發(fā)樹突的增多,刺激突觸增生,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大腦皮質(zhì)血管的增多[11]。
功能再學習方案屬于常規(guī)康復理論的更高發(fā)展階段,而這種方案的實質(zhì)是指為了更好的促進患者相關運動功能的恢復,以運動科學、生物力學、神經(jīng)生理、行為科學等理論為基礎,以把運動功能再學習的內(nèi)容具體化為手段,按照已有的學習計劃和鍛煉安排,有針對性的開展運動功能再學習過程。在整個過程中,方案的實施不僅僅針對內(nèi)容和效果,更加注重的是方法的科學性和有效性[12]。
綜上所述,結合本文的研究結果2組患者在實施不同方法進行治療以后,在Fugl-meyer平衡量表得分和Sheikh軀干控制量表得分結果與同行學者研究結果保持一致。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早期運動療法及再學習方案對腦梗死患者平衡和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是一種針對腦梗死患者康復訓練的有效方法。
[1]劉淑君 .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與運動療法治療老年腦梗死療效觀察[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21):5 099-5 100.
[2]甄君,王雪晴,耿建紅,等 .高壓氧聯(lián)合運動療法對腦梗死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1,9(9):1 348-1 349.
[3]王文清,張欣,李艷雙,等 .單光子發(fā)射計算機斷層顯像在改良強制性運動療法治療老年腦梗死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的應用[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2011,44(6):384-388.
[4]禹愛梅,鄒玉安,崔峰,等 .強制性運動療法對急性期腦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16):3 881.
[5]閻骕,高淑紅 .針刺加運動療法治療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障礙的臨床研究[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1,9(4):423-424.
[6]甄君,林子玲,孔梅,等 .運動療法對腦梗死患者血流變學和運動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1,14(16):18-19.
[7]林雪峰 .早期運動療法對腦梗死偏癱患者康復效果的觀察[J].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11,30(3):125-128.
[8]李曉慧,張建斌 .小腦頂核電刺激結合運動療法對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的影響[J].長治醫(yī)學院學報,2011,25(3):182-184.
[9]禹愛梅,劉曉偉,崔峰,等 .強制性運動療法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生活能力的影響[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1,40(7):710-711.
[10]姜貴云,徐麗麗,王文清,等 .改良強制性運動療法對老年腦梗死患者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2):261-263.
[11]蘇小靜,李少敏,謝繼萍,等 .運動療法聯(lián)合高壓氧對早期腦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寧夏醫(yī)學雜志,2010,32(7):626-627.
[12]李艷捧,郝秋艷,王興杰,等 .化痰通絡湯聯(lián)合運動療法治療急性腦梗死40例[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0,19(12):2 129-2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