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合敏
鄧小平關于建立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決策及其重大意義
李合敏
為了建立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實現(xiàn)中央領導層的更替,鄧小平作了三大決策:大力選拔培養(yǎng)接班人;堅決主張并身體力行干部退休制度,廢除干部領導職務包括黨的領袖職務終身制;明確提出建立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標準和選拔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成員的條件。這一系列重大決策及其實踐,不僅使我們黨實現(xiàn)了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向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順利過渡,而且由于徹底廢除了干部領導職務特別是黨的領袖職務終身制,從而使中央領導集體的交接成為一種制度,開辟了我們黨和國家政治生活和政治建設的歷史新階段,為保持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保證黨和國家事業(yè)的永續(xù)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基礎和制度基礎。
鄧小平;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退休制度;中國共產黨
馬克思主義認為,形成穩(wěn)定、成熟的領袖集團,是無產階級政黨的基本要素和顯著特征,更是一個無產階級政黨對本國革命和建設實施正確領導的重要保證。列寧曾經指出:“群眾是劃分為階級的;……階級是由政黨來領導的;政黨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響、最有經驗、被選出擔任最重要職務而稱為領袖的人們所組成的比較穩(wěn)定的集團來主持的?!薄?〕作為一位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鄧小平繼承和堅持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這一重要觀點,早就強調“馬克思主義在承認歷史是人民群眾所創(chuàng)造的時候,從來沒有否認杰出的個人在歷史上所起的作用;領袖是‘最有威信、最有影響、最有經驗’的人們。”〔2〕中國共產黨人的切身經驗充分論證了形成穩(wěn)定的成熟的領袖集團即中央領導集體對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在遵義會議以前,我們黨沒有形成過一個成熟的有能力的中央領導集體。我們黨的領導集體,是從遵義會議開始逐步形成的。“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很長的歷史中,不管我們黨犯過這樣那樣的錯誤,不管其成員有這樣那樣的變化,始終保持了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領導集體。這就是我們黨第一代的領導?!薄?〕盡管這一代的“后期搞‘文化大革命’,變成一場災難”〔4〕,但“因為有毛主席作領導核心,‘文化大革命’就沒有把共產黨打倒”〔5〕。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建立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重要成員還有陳云、葉劍英、李先念等。由于有鄧小平“這個核心,即使發(fā)生了兩個領導人的變動,都沒有影響我們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始終是穩(wěn)定的”〔6〕。正是基于對形成一個穩(wěn)定的成熟的中央領導集體的極端重要性的深刻認識,建立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成為鄧小平重新工作以后所始終關注的重大戰(zhàn)略問題。正如他所說:“‘文化大革命’結束,我出來后,就注意這個問題。我們發(fā)現(xiàn)靠我們這老一代解決不了長治久安的問題,于是我們推薦別的人,真正要找第三代?!薄?〕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建立了一個新的領導集體,這就是第二代的領導集體。在這個集體中,實際上可以說我處在一個關鍵地位。這個集體一建立,我就一直在安排接班的問題”〔8〕。為了建立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鄧小平不僅努力倡導選拔培養(yǎng)接班人和實行干部退休制度,以實現(xiàn)干部新老交替,而且率先垂范,帶頭踐行干部退休制度,破除黨的領袖職務終身制。
(一)“最重要的還是選拔培養(yǎng)接班人”
“第一位應該著眼于進”〔9〕,大力選拔培養(yǎng)接班人,是鄧小平的一貫思想〔10〕。1979年7月,他明確指出:“現(xiàn)在擺在老同志面前的任務,就是要有意識地選拔年輕人,選一些年輕的身體好的同志來接班。”“最重要的還是選拔培養(yǎng)接班人?!覀兊娜瞬攀怯械模P鍵是要解放思想,打破框框。只要我們敢于把他們提起來,讓他們在其位,謀其政,經過一兩年就能干起來了?!薄?1〕其后,他與陳云等老同志提出重新設立中央書記處,讓中青年領導干部接替在第一線工作的老同志,以便培養(yǎng)、造就黨的中央高層接班人,實現(xiàn)“黨的交班和接班”,并告誡老干部“一定要認識到,認真選好接班人,這是一個戰(zhàn)略問題,是關系到我們黨和國家長遠利益的大問題。如果我們在三幾年內不解決好這個問題,十年后不曉得會出什么事。要憂國、憂民、憂黨啊!要看到這是個帶根本性質的問題”〔12〕。1980年2月,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選舉產生了中央書記處,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把握全局、中央書記處在第一線具體負責日常事務工作的中央領導格局,這是黨中央為實現(xiàn)領導集體年輕化,進而實現(xiàn)中央領導集體整體性交接班所采取的一個重要步驟。鄧小平在會上不僅再次強調當前最重要的還是選好接班人,而且建議黨的十二屆中央委員會要選50個50歲以下的人〔13〕。1982年,黨的十二大選舉產生鄧小平為主任的中央顧問委員會,作為解決黨的中央領導機構新老交替的一種過渡組織形式。盡管如此,鄧小平和其他老同志仍然建議黨中央在十二大和十三大之間召開一次黨代表會議,“中心目的是實現(xiàn)年輕化”?!?4〕1985年9月,黨的全國代表會議由于選舉一大批年輕干部進入中央委員會和中央政治局,使“中央委員會的年輕化,前進了一大步”。1986年11月初,鄧小平在談到將要召開的十三大時進一步指出:“干部需要年輕化,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七年多的時間里,我們走了幾步,但是還不理想。現(xiàn)在基本上還是老年化或者叫年齡偏大,非改革不行。拿我來說,已過了八十二歲,還能干嗎,該讓路了。明年我們黨召開十三大,要使領導機構更年輕化一點。”〔15〕1987年黨的十三大以后,又一批年輕領導干部走上領導崗位特別是進入黨的中央委員會,擔任黨和國家的重要領導職務,其中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平均年齡降低了10多歲〔16〕。1988年9月,鄧小平更加明確地指出:“在黨的十三大上,我和一些老同志退出了領導核心。這表明,中國的未來要靠新的領導集體?!薄?7〕
(二)“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退休制度”
針對在過去相當長時期內,我們黨一直沒有妥善的領導干部退休解職辦法,鄧小平尖銳地指出:“過去沒有規(guī)定,但實際上存在領導職務終身制。這不利于領導層更新,不利于年輕人上來,這是我們制度上的缺陷。”〔18〕加上“廟只有那么大,菩薩只能要那么多,老的不退出來,新的進不去”〔19〕,其結果只會使我們的干部隊伍日趨老化。因此,我們必須“對各級各類領導干部(包括選舉產生、委任和聘用的)職務的任期,以及離休、退休,要按照不同情況,作出適當?shù)?、明確的規(guī)定。任何領導干部的任職都不能是無限期的”〔20〕。其中,“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退休制度”?!安唤⑦@個制度,我們的機構臃腫、人浮于事的狀況,以及青年人上不來的問題,都無法解決?!薄?1〕由于鄧小平的積極倡導和精心安排,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通過了廢止干部領導職務實際上存在的終身制的規(guī)定,隨后中央政治局又決定喪失工作能力的老同志不再擔任黨的十二大代表和中央委員候選人,由此邁出了建立干部退休制度的第一步。1982年2月,中共中央頒布《關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決定》,規(guī)定了任期限制;同年通過的憲法,也規(guī)定了國家領導人的任職期限。
為了在黨和國家事業(yè)的順利推進中實現(xiàn)新老干部交替,鄧小平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設立顧問委員會,作為干部領導職務從終身制走向退休制的過渡性質的組織形式。他明確指出:“顧問委員會是個過渡,這個過渡是必要的,我們選擇了史無前例的這種形式,切合我們黨的實際。但是在這個過渡階段,必須認真使干部隊伍年輕化,為退休制度的建立和領導職務終身制的廢除創(chuàng)造條件?!薄?2〕據(jù)此,黨的十二大正式決定設立黨的中央顧問委員會,作為中央委員會的助手和參謀。在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鄧小平再次明確指出:“中央顧問委員會是個新東西,……目的是使中央委員會年輕化,同時讓一些老同志在退出第一線之后繼續(xù)發(fā)揮一定的作用?!薄翱梢栽O想,再經過十年,最多不要超過十五年,取消這個顧問委員會。十年、兩屆還是需要的,一屆恐怕不好,太急促了。顧問委員會今天剛成立,就宣布將來準備取消,這就明確了這個組織的過渡性。我們尊重生活和歷史的辯證法。”〔23〕經過近兩屆過渡,各級領導干部的離退休制度逐步建立起來,新老干部的交替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顧問委員會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1989年9月,鄧小平果斷提出“下次黨代表大會不搞顧問委員會了,還是搞退休制度”,并強調“退休成為一種制度,領導層變更調動也就比較容易?!薄?4〕根據(jù)鄧小平的建議,1992年黨的十四大正式決定不再設立顧問委員會。至此,困擾中國共產黨幾十年的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被徹底廢除,而代之以科學而規(guī)范的干部退休制度。
(三)帶頭踐行干部退休制度
鄧小平重新出來工作時剛剛70歲出頭,按他在黨內外的崇高威望,完全可以出任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人。但是,他不僅沒有出任這些職務,而且多次提出要辭去他所擔任的領導職務。早在1977年11月,他就真誠地表示:“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要自覺。我自己就有這個想法,如果黨允許我今天退休,我馬上就退休。這是真話,不是假話。”〔25〕在1980年9月召開的全國人大五屆三次會議上,他和李先念、陳云等老同志辭去國務院副總理職務,主動為年輕干部騰位讓道。1981年7月,他再次表示:“老實說,就我們自己來說,現(xiàn)在叫我們退,我們實在是心里非常愉快的?!薄?6〕此后,鄧小平不僅出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為退休作鋪墊,而且一再表示要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但由于黨和國家事業(yè)的需要,全黨普遍不贊成他的這一想法。黨的十三大召開前夕,他又與陳云、李先念等老同志共同約定要一齊退下來,不再擔任任何職務。中共中央政治局經過反復討論并征求多方意見后,決定他們三人“半退”,即同意他們不再進入新的中央委員會,但仍分別擔任中央軍委主席、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全國政協(xié)主席。1989年9月,鑒于新的中央領導集體工作卓有成效,社會政治局面穩(wěn)定,贏得了黨和人民的信任,鄧小平再次堅決要求退休。他語重心長地說:“退休是定了,退了很有益處。如果不退休,在工作崗位上去世,世界上會引起什么反響很難講。如果我退休了,確實不做事,人又還在,就還能起一點作用?!薄?7〕與此同時,他還鄭重地致信中共中央政治局,懇切希望中央批準他“趁自己身體還健康的時候辭去現(xiàn)任職務,實現(xiàn)夙愿”〔28〕的請求。正如胡錦濤所說,“鄧小平同志早就主張廢除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并身體力行地帶頭實踐,為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向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順利過渡發(fā)揮了決定性作用?!薄?9〕
進入20世紀80年代末,建立新的中央領導集體更成為最迫切的任務。鄧小平果斷決策:“我們中國共產黨現(xiàn)在要建立起第三代的領導集體?!@是最關鍵的問題。國家的命運、黨的命運、人民的命運需要有這樣一個領導集體?!薄?0〕鄧小平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家的堅定原則性和高度的歷史責任感,不僅從“新的中央領導機構要使人民感到面貌一新,感到是一個實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領導班子。這是最重要的一條”〔31〕的要求出發(fā),而且從政治立場堅定并能夠堅持改革開放等方面綜合考慮,提出了建立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標準和選拔第三代領導集體成員特別是其核心成員的條件。
鄧小平強調,對進入新的中央領導集體的成員必須嚴格選拔,特別是政治思想素質要高,要選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首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皥猿植粓猿秩嗣衩裰鲗U?,堅持不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不堅持社會主義,堅持不堅持共產黨的領導,這是個根本問題。”〔32〕其次,堅持改革開放并有政績,得到人民公認。“有一個新的改革的面貌,是確定新班子成員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不是九分九,而是十分重要的問題。我們要看到這個大局”〔33〕?!拔覀儸F(xiàn)在就是要選人民公認是堅持改革開放路線并有政績的人,大膽地將他們放進新的領導機構里,要使人民感到我們真心誠意要搞改革開放?!薄?4〕第三,胸襟寬闊,能夠把握大局。鄧小平指出:“我們政治局、政治局常委會、書記處的同志,都是管大事的人,考慮任何問題都要著眼于長遠,著眼于大局。許多小局必須服從大局,關鍵是這個問題?!币虼耍拔覀兘M成的這個新的領導機構,眼界要非常寬闊,胸襟要非常寬闊,這是對我們第三代領導人最根本的要求?!?5〕胸襟寬闊,具有大局意識,就是既要能夠獨立思考,展己所長,勇挑重擔,充分發(fā)揮個人才干,又能和其他同志團結共事,“相互容忍,相互謙讓,相互幫助,相互補充,包括相互克服錯誤和缺點?!薄?6〕第四,能夠以新的標準要求自己。“進入中央最高層的每個成員,都要不再是過去的自己,不再停留在過去的水平上,因為責任不同了。每個人從自身的角度,包括自己的作風等方面,都要有變化,要自覺地變化。領導這么一個國家不容易呀!責任不同??!最重要的問題是要胸襟開闊。要從大局看問題,放眼世界,放眼未來,也放眼當前,放眼一切方面。”〔37〕
土地承包,即將土地給某些組織或是個人承包。土地承包出現(xiàn)在改革開放之后,各家各戶都按照人口數(shù)量分得了一定數(shù)量的土地。在改革開放前,國家將土地所有權收回,所以人民群眾獲得食物的方式就是集體勞作,按勞動實際情況分得相應的食物或是額外獎勵。但是經過長時期的探索,國家人為地將土地進行劃分,慢慢出現(xiàn)了按人口分配土地。盡管這個時期土地只是允許農民使用,但還是出現(xiàn)了很多農民在種植過程中對土地進行了交易,出現(xiàn)了土地流轉,實際上,土地流轉是對土地交易的又一解釋。
鄧小平不僅強調“要真正建立一個新的第三代領導。這個領導要取信于民,使黨內信得過,人民信得過。不是說對班子里的每個人都滿意,而是對這個集體滿意”〔38〕,而且精辟而又深刻地論述了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形象標準〔39〕。他認為,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要成為取信于民、人民公認的有權威的領導集體,第一必須樹立堅持改革開放的形象?!敖M成具有改革開放形象的中央領導班子,使人民放心,這是取信于民的第一條”〔40〕。
第二,樹立團結合作的形象。鄧小平反復提醒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成員:“希望你們給國際國內樹立一個好的形象,一個安定團結的形象?!薄?1〕“最關緊要的是有一個團結的領導核心。這樣保持五十年,六十年,社會主義中國將是不可戰(zhàn)勝的。”〔42〕
第三,必須樹立第三代領導集體的核心的形象。根據(jù)鄧小平的意見,經過充分醞釀,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上海市委書記江澤民,以其為上海的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作出的出色貢獻,成為新一代領導核心的人選。〔43〕鄧小平反復強調:“任何一個領導集體都要有一個核心,沒有核心的領導是靠不住的?!M入第三代的領導集體也必須有一個核心,這一點所有在座的同志都要以高度的自覺性來理解和處理。要有意識地維護一個核心,也就是現(xiàn)在大家同意的江澤民同志。開宗明義,就是新的常委會從開始工作的第一天起,就要注意樹立和維護這個集體和這個集體中的核心?!薄?4〕“希望大家能夠很好地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很好地團結?!薄?5〕
第四,樹立務實為民、勤政廉潔的形象。鄧小平指出:“黨中央、國務院應當是有權威的,有能力的。沒有權威不行啊?!薄?6〕而要樹立中央權威,最根本的在于取信于民。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當務之急,就是要在采取有力的步驟,使我們的經濟快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同時,“做幾件使人民滿意的事情。主要是兩個方面,一個是更大膽地改革開放,另一個是抓緊懲治腐敗”〔47〕?!皥猿肿鰩准母镩_放的事情,證明你們起碼是堅持改革開放,是真正執(zhí)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改革開放政策的。這樣人民就可以放心了”〔48〕?!案瘮〉氖虑椋蛔ゾ湍茏サ街匾陌讣?,就是我們往往下不了手。這就會喪失人心,使人們以為我們在包庇腐敗。這個關我們必須過,要兌現(xiàn)。是一就是一,是二就是二,該怎么處理就怎么處理,一定要取信于民?!薄?9〕“我們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懲治腐敗,這兩件事結合起來,對照起來,就可以使我們的政策更加明朗,更能獲得人心?!薄?0〕只要中央加大反腐倡廉力度,有效遏制腐敗的滋生和蔓延,就能“取信于民”、“獲得人心”,大大增強中央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地位,從而有效地加強中央權威。
第五,樹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形象。盡管和平與發(fā)展已經成為時代主題,但是“整個帝國主義西方世界企圖使社會主義各國都放棄社會主義道路,最終納入國際壟斷資本的統(tǒng)治,納入資本主義的軌道。現(xiàn)在我們要頂住這股逆流,旗幟要鮮明”〔51〕?!爸袊纳鐣髁x是變不了的。中國肯定要沿著自己選擇的社會主義道路走到底。誰也壓不垮我們。只要中國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堅持社會主義。我們對社會主義的前途充滿信心?!薄?2〕“如果中國不尊重自己,中國就站不住,國格沒有了,關系太大了。中國任何一個領導人在這個問題上犯了錯誤都會垮臺的,中國人民不會原諒的。”〔53〕中國永遠站在第三世界一邊,永遠不稱霸,也永遠不當頭。我們要加強同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與合作,積極推動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但是我們千萬不要當頭,這是一個根本國策。這個頭我們當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夠。當了絕無好處,許多主動都失掉了?!薄?4〕
1989年6月,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按照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建議并經全會一致通過,建立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同年11月,黨的十三屆五中全會批準鄧小平辭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的請求,同時決定江澤民為中共中央軍委主席。從十三屆四中全會到五中全會,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實現(xiàn)了順利交替。
(一)鄧小平堅決主張并帶頭踐行廢除黨的領袖職務終身制,不僅為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向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順利過渡發(fā)揮了決定性作用,而且在我們黨的歷史乃至世界社會主義國家政治發(fā)展史上都是一個偉大的創(chuàng)舉
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特別是黨的領袖職務終身制,開始于德國社會民主黨,形成于蘇聯(lián)共產黨〔55〕。1869年,威廉·李卜克內西(1826~1900)和奧古斯特·倍倍爾(1840~1913)一起創(chuàng)建了德國第一個工人階級的政黨、也是國際工人運動中第一個在一國范圍內建立的社會主義工人黨——德國社會民主工黨(后相繼更名為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德國社會民主黨),并一直擔任黨的領袖直到去世。十月革命勝利后,列寧(1870~1924)不贊成搞終身制,但他英年早逝。斯大林(1879~1953)自1922年擔任黨的總書記,1941年以后更集黨政軍大權于一身,直到去世。從斯大林時代開始,社會主義國家的領導人雖然沒有明文規(guī)定,但實際上都實行終身制,或“欽定”接班人〔56〕。在我國,鄧小平以對黨和國家事業(yè)的無限忠心與無產階級政治家的寬廣胸懷,堅決反對個人崇拜,主張淡化個人作用和影響。他反復指出:“我認為,過分夸大個人作用是不對的。人總是要死的。哪一天我不在了,好像中國就丟了靈魂,這種看法不好。我在有生之年還可以做一些事,但希望自己從政治舞臺上慢慢地消失?!薄?7〕“我不希望在新的政治局、新的常委會產生以后再宣布我起一個什么樣的作用。為什么這樣?這不是因為我謙虛或別的什么?,F(xiàn)在看起來,我的分量太重,對國家和黨不利,有一天就會很危險?!薄?8〕美國前總統(tǒng)尼克松高度評價說:“許多西方觀察家以訓誨的口吻評論道,一個共產黨領導人能自愿、大大方方地讓位,由比較年輕、經過精心培養(yǎng)的接班人繼續(xù)執(zhí)行他的政策,實屬罕見。他們沒有看到,這在任何形式的政府,包括民主國家中,都是罕見的。……一個領導人永垂不朽的關鍵在于能謙遜地認識到別人能夠也必須接替他。鄧小平一生中有許多杰出的成就將為后人所銘記。但是,能主動正視自己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不是在別人的強制下完成這一認識——這樣堅強的領導人在歷史上是不多的。他說過:‘我趁腦子還沒有糊涂的時候就退下來?!攘葦?shù)語,卻生動地反映了他人品的偉大?!薄?9〕我們的黨和人民對他的思想與實踐更是由衷敬佩和高度評價。正如江澤民所說:“鄧小平同志早就主張廢除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他本人幾次懇切地表達了退休的愿望。黨的十三大同意他只留任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黨的十三屆五中全會又同意他辭去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的職務。鄧小平同志為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向新的中央領導集體順利過渡,保持黨和國家的穩(wěn)定,創(chuàng)造了充分的條件,發(fā)揮了決定性的作用?!薄?0〕
(二)鄧小平關于建立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決策與實踐,為我們黨的中央領導集體的整體性交替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
如果說注重從制度層面建設黨是鄧小平建黨思想的最突出特征之一的話,那么,強調集體交接班,著力培養(yǎng)和樹立新的中央領導集體,則是鄧小平黨的中央領導集體建設思想的一個突出特征。他反復指出:“我們這個第二代,我算是個領班人,但我們還是一個集體。”〔61〕“關鍵是要形成集體領導。”〔62〕鄧小平清醒地認識到,他們又都是七八十歲的老人,靠他們解決不了長治久安的問題。因此,第二代領導集體建立后,“就一直在安排接班的問題”,“我們推薦別的人,真正要找第三代”。在這里,鄧小平特別強調“集體”、“集體領導”、“我們”和“第三代”,不僅表明他摒棄了領導者個人選擇自己的接班人的“封建主義的做法”〔63〕,而是由整個第二代領導集體達成共識,選拔培養(yǎng)接班人,而且表明要按照集體交接班的要求,成千上萬地選拔培養(yǎng)新的一代接班人,實行整個領導層的更新,實現(xiàn)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向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交替。他明確指出:“選拔中青年干部不是幾十、幾百,是成千上萬。成千是個形容詞,上萬是實質,實際上是一萬、兩萬、幾萬?!薄?4〕“自然規(guī)律是不可改變的,領導層更新也是不斷的。退休成為一種制度,領導層變更調動也就比較容易。”〔65〕這就是說,黨的中央領導集體的更替,本質上是黨的中央領導集體之間的制度化的交接班,是老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整體性退休和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整體性接班〔66〕。鄧小平還認為,“新的領導一建立,要一切負起責任,錯了也好,對了也好,功勞也好,都是你們的事。這樣你們可以放手工作,對于新的集體自我鍛煉也有好處?!薄?7〕因此,必須“讓新的中央,特別是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會獨立思考,獨立工作”〔68〕。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建立后,鄧小平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不僅科學地為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設計路線、方針、政策的基本思路,在關鍵時刻為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指明方向,而且真心實意地維護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特別是江澤民的威信,反復強調江澤民的核心地位和作用,稱贊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領導全黨和全國人民在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中的成就,為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開展工作、樹立威信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三)鄧小平關于建立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決策與實踐,為保持黨的政策的連續(xù)性、穩(wěn)定性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基礎
鄧小平認為,保持黨的政策的連續(xù)性對于黨的事業(yè)的永續(xù)發(fā)展至關重要。而我們的政策是否有連續(xù)性,主要看兩條。首先是看政策本身對不對,這是最重要的?!案母镩_放政策不變,幾十年不變,一直要講到底。國際國內都很關心這個問題。要繼續(xù)貫徹執(zhí)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連語言都不變?!薄?9〕“其次要看執(zhí)行政策的人?!薄?0〕這就提出了一個要什么人來接班的問題。鄧小平不僅多次以王洪文曾說“十年后再看”〔71〕為例說明選拔培養(yǎng)接班人的重要性,而且一再強調正確的政治路線要靠正確的組織路線來保證?!爸袊姆€(wěn)定,四個現(xiàn)代化的實現(xiàn),要有正確的組織路線來保證,要有真正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黨性強的人來接班才能保證”〔72〕;“中國的事情能不能辦好,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能不能堅持,經濟能不能快一點發(fā)展起來,國家能不能長治久安,從一定意義上說,關鍵在人?!瓕@個問題要清醒,要注意培養(yǎng)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yè)化’的標準,選拔德才兼?zhèn)涞娜诉M班子。我們說黨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要長治久安,就要靠這一條。真正關系到大局的是這個事”〔73〕。只要我們大力選拔培養(yǎng)中青年干部,實行干部新老交替,“就會使黨和國家的領導層更具有活力,同時保證我們政策的連續(xù)性”〔74〕。在關于接班人問題的論述中,鄧小平特別強調中央領導層問題。他指出,黨的十三大的特點之一就是“更新了中央領導班子,保證我們的改革開放政策能夠連續(xù)貫徹下去,并且加快步伐”〔75〕。“中國問題的關鍵在于共產黨要有一個好的政治局,特別是好的政治局常委會。只要這個環(huán)節(jié)不發(fā)生問題,中國就穩(wěn)如泰山?!薄?6〕“只要這個領導集體是團結的,堅持改革開放的,即使是平平穩(wěn)穩(wěn)地發(fā)展幾十年,中國也會發(fā)生根本的變化。關鍵在領導核心?!薄?7〕
歷史已經證明,“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當代中國共產黨人,高舉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以發(fā)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發(fā)展著的實踐,準確把握時代特征,科學判斷黨所處的歷史方位,緊緊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集中全黨智慧,總結實踐經驗,以馬克思主義的巨大理論勇氣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逐步形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一科學理論”,“用一系列緊密聯(lián)系、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chuàng)造性地回答了在長期執(zhí)政的歷史條件下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深化了我們對新的時代條件下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和加強黨的建設的規(guī)律的認識”〔78〕,實現(xiàn)了我們黨在指導思想上的又一次與時俱進,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
〔1〕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1.
〔2〕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4.
〔3〕〔4〕〔5〕〔6〕〔7〕〔8〕〔14〕〔17〕〔23〕〔24〕〔27〕〔28〕〔30〕〔31〕〔32〕〔33〕〔34〕〔35〕〔36〕〔37〕〔38〕〔40〕〔41〕〔42〕〔44〕〔45〕〔46〕〔47〕〔48〕〔49〕〔50〕〔51〕〔52〕〔53〕〔54〕〔57〕〔58〕〔61〕〔62〕〔65〕〔67〕〔68〕〔69〕〔70〕〔73〕〔74〕〔75〕〔76〕〔77〕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09,298,310,310,380,309,150,272,5—6,316,315,322,309—310,296,299,297,299—300,298—299,318,300,298,298,317—318,365,310,301,312,313,299,297,314,311,320—321,332,363,273,310—311,299,318,316,311,317,296,150,380,251,258,365,301.
〔9〕〔11〕〔12〕〔13〕〔18〕〔19〕〔20〕〔21〕〔22〕〔25〕〔26〕〔63〕〔64〕〔71〕〔72〕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00,192-193,222,281,350,193,331—332,226,414,227,388,347,385,280,193.
〔10〕李合敏.論鄧小平關于接班人的思想〔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5,(3):47-54.
〔1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1150.
〔16〕宋毅軍.確立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鄧小平關于確立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思考〔J〕.中共黨史研究,2002,(6):46-53.
〔29〕胡錦濤.在鄧小平同志誕辰一百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A〕.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C〕.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156.
〔39〕李合敏.鄧小平論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形象〔J〕.世紀橋,2009,(9):3—6.
〔43〕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中國改革開放史〔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2.251.
〔55〕賈朋儉.黨的領袖職務終身制的廢除與鄧小平〔J〕.晉陽學刊,2004,(4):12-15.
〔56〕聶月巖.鄧小平廢除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思想初探〔J〕.北京黨史研究,1997,(5):27-30.
〔59〕〔美〕理查德·尼克松.1999:不戰(zhàn)而勝〔M〕.王觀聲,等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9.263-264.
〔60〕江澤民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33.
〔66〕陳先奎.鄧小平的中央領導集體理論〔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5,(1):22-27.
〔78〕胡錦濤.在學習《江澤民文選》報告會上的講話〔A〕.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C〕.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589-591.
【責任編輯:劉明】
D25
A
1008-9187-(2012)04-0027-07
李合敏,中共河南省南陽市委黨校科社部副教授,河南 南陽 47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