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澎
留法勤工儉學學生的信仰選擇及啟示
汪 澎
“救國”理想是五四時期留法勤工儉學學生中先進青年選擇“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內(nèi)在動力,他們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選擇是慎重而且堅定持久的。在“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引領下,他們艱苦奮斗,實現(xiàn)了“救國”的社會理想,挽救了危亡中的中國。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同樣需要樹立遠大的理想,以肩負起國家興亡的重任。當代大學生同樣要審慎分析紛繁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探求比較各種觀念思想,確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信仰確立以后,當堅定不移地為其奮斗一生。
馬克思主義;信仰;留法勤工儉學;救國
中國近代的歷史是充滿屈辱的歷史,“救民族,救國家”一直是有志青年孜孜以求的社會理想。一批又一批的中國青年,為探索振興國家的真理和強國富民的道路,先后走出國門,遠涉重洋。在這種大背景下,勃興了中國近代史上幾次留學之潮,五四時期到法國勤工儉學的中國青年,就是帶著這種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理想遠赴異國他鄉(xiāng)的。在這些留法勤工儉學學生中,一些先進青年審慎地分析比較各種“救國”的思潮和主義,慎重地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并堅定地以此為信仰。他們在“馬克思主義”的引領下投身于中國革命之中,實現(xiàn)了他們的社會理想,拯救了危亡中的祖國。
留法勤工儉學學生大多是抱著學習新思想,尋找改造中國途徑的目的赴法的,可以說尋求救國之道是青年們留法勤工儉學的內(nèi)在動力。
(一)改造中國是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目的
1916年3月, “華法教育會”在吳稚暉、李石曾、蔡元培、吳玉章、張溥泉、張靜江等人的發(fā)起組織下成立。其宗旨就是“發(fā)展中法兩國之友誼,尤重以法國科學與精神之教育,圖中國智育、德育與經(jīng)濟之發(fā)展。”〔1〕“華法教育會”后來成為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總機關,對勤工儉學運動發(fā)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華法教育會的吳玉章認為其目的有四:“擴張國民教育”、“輸入世界文明”、“闡揚儒先哲理”、“發(fā)達國民經(jīng)濟”?!?〕1917年初,蔡元培、李石曾在北京發(fā)起組織“留法勤工儉學會”,其目的便是“興苦學之風,廣辟留歐學界”,以輸入“民氣民智先進之國”的文明,造成“新社會,新國民”。〔3〕由此可見,發(fā)起留法勤工儉學的最初目的是要到法國去,研究和學習法國文化,以西方文明改造中國社會、造就新國民。
(二)大部分的勤工儉學青年留法的目的也在于實現(xiàn)救國理想
李卓然認為,留法的動機是“學點技術(shù)和本領,好回國振興中國實業(yè),走實業(yè)救國之道路。”〔4〕1920年,周恩來在友人李愚如赴法留學前,作詩一首相贈,表達了當時青年到法國尋求救國之道的志向:“舉起工具,出你的勞動汗,造你的成績燦爛。磨煉你的才干;保你天真爛漫。他日歸來,扯開自由旗,唱起獨立歌,爭女權(quán),爭平等,來到社會實驗,推翻舊倫理,全憑你這心頭一念?!薄?〕羅喜聞認為“勤工儉學以謀我們自己的工業(yè)、教育發(fā)達?!薄?〕雖則在許多青年當中,到底以何種方法,通過何種途徑才能挽救貧弱的中國,仍是一個模糊的問題,但是到法國去尋求救國之道的目標是確定了的。
(三)勤工儉學學生始終以愛國主義和救亡圖存支撐在法苦修苦練
從1919年3月第一批勤工儉學學生啟程赴法時,人數(shù)是89人,至1920年12月15日第20批勤工儉學學生到達法國,人數(shù)增加到134人。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nèi),共計有1700余人赴法勤工儉學,他們在法國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勞動強度大的鋼鐵、運輸、煤炭等重工業(yè)部門,經(jīng)常是高溫之下,汗流如雨,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疲憊不堪。為了把錢節(jié)約下來供上學用,他們吃飯、住房、穿衣皆選擇最低檔最簡陋的。勞動一天盡管疲困至極,他們還要利用一切時間刻苦“儉學”,晚上常要聽幾個小時的課,生活困窘凄慘。〔7〕“學生們自己開伙,買不起炊具。由于面包昂貴,我們多數(shù)吃的是土豆和豆餅,加上燃料緊張,土豆燒的不熟,豆餅煮的不爛,吃了不易消化,有的病倒了,有的甚至死去。”〔8〕是什么力量在支撐這些中國青年呢?只能是他們愛國信念和救亡圖存的理想。
在留法之前和在法學習的早期,很多先進青年受多種社會思潮影響,沒有明確的政治立場。在比較、研究了各種思潮和主義之后,他們選擇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留法勤工儉學運動高潮興起于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后,由于五四時期各種社會思潮在中國廣泛傳播,留法勤工儉學學生的思想是紛繁復雜的,無政府主義、工讀主義、泛勞動主義、新村主義等思潮在留法青年中傳播。受新文化運動的沖擊,工讀主義曾一度在中國知識青年中流行,為著迅速改造中國社會,不少留法青年學生把這種實質(zhì)上是空想和改良主義的“工讀主義”當作濟世良方。趙世炎受其影響,當時稱自己為“崇拜是說之一人”?!?〕周恩來曾說:“迨歐戰(zhàn)既停,國內(nèi)青年受新思潮之鼓蕩,求知識之心大盛,復耳濡目染于‘工讀’之名詞,聳動于‘勞工神圣’之思,奮起作海外勤工儉學之行者因以大增?!薄?0〕無政府主義是李石曾、蔡元培、吳稚暉等提倡赴法勤工儉學時就開始灌輸?shù)乃汲薄HA法教育會的主要刊物《旅歐周刊》就是贊同無政府主義的刊物。一位勤工儉學學生后來回憶,宣傳“無政府主義和空想社會主義”,“對我們影響很大”?!?1〕泛勞動主義思潮“凡人皆不可不勞動” 的觀點也在青年中傳播。羅學瓚到法國不久,曾經(jīng)函告毛澤東:“覺得近數(shù)年來的生活,以在此地為最好。托爾斯泰說,人由勞動所得的生活,為最快樂,信不誣也!”〔12〕
但是風靡一時、紛繁復雜的各種思潮并沒有實現(xiàn)勤工儉學學生的救國理想,并先后一一宣告破產(chǎn)。勤工儉學學生在法國的實際生活讓他們觀察體會到法國資本主義制度下普遍存在的是與自由、平等、博愛相反的狀況,他們對法國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革命等重大問題有所認識。王若飛連同90名中國勤工儉學學生親身參與了1920年5月1日法國工人舉行的罷工,體會到工人運動的必要?!?3〕陳毅寫到:“勞動家為何不聯(lián)絡起來一直罷工,要求管理權(quán)呢?”〔14〕王若飛在他的日記中寫到:“現(xiàn)在的政府是資本家的政府,法律是偏袒資本家的”,“他們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工人勞動“完全是替別人做事”,還提出要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信念”。〔15〕熊自難注意到十月革命之后,“各國注意潮流的分子”已在對蘇俄進行認真研究,他號召勤工儉學學生準備向沙漠進軍那樣,對蘇俄問題作一番“學術(shù)探險”?!?6〕爭取 “吃飯權(quán)、工作權(quán)、求學權(quán)”的“二八”運動的失敗與百余名勤工儉學學生橫遭驅(qū)逐,一部分先進青年對法國式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制度幻想破滅了,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他們走上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革命道路。李維漢寫到:“許多人拋棄了各種各樣不切實際的幻想,接受了馬克思主義,走上了十月革命的道路?!薄?7〕周恩來留法以求改造中國社會,但起初對漸進的改良方式頗為贊同,在對歐洲各國諸方面情況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寫了大量的有關通訊報道,至1921年秋,通過對各種流派政治思潮的比較分析研究,才確立他的馬克思主義觀?!?8〕蔡和森以“大規(guī)模自由研究”的方式,對當時盛行的各種社會思潮和政治理論詳加研究、推求比較,包括社會主義、工團主義、無政府主義與基爾特社會主義等,“把各國社會黨、各國工團以及國際共產(chǎn)黨盡先弄個明白”?!?9〕他后來總結(jié)到:“我近對各種主義綜合審諦,覺社會主義真為改造世界對癥之方,中國也不能外此。”〔20〕在挫折與斗爭中,愛國青年通過對各種思潮的比較分析,意識到過去對改造社會的看法空想成分太多,最終拋棄了舊世界觀,團結(jié)在馬克思主義的旗幟下,走上了共產(chǎn)主義道路,1919年3月至1921年11月,1600余名留法的勤工儉學學生,約有250人后來成為共產(chǎn)主義者,占總?cè)藬?shù)的百分之十五。在推求研究各種“主義”之后,留法勤工儉學學生中的部分先進青年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成長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
部分先進學生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之后,他們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黨團組織,宣傳和擴大了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他們同時研究中國的基本國情,初步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jié)合,對毛澤東思想的形成作出了貢獻。馬克思主義信仰孕育了一批杰出的政治家,他們在回國后成為中共黨內(nèi)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他們將其選擇的馬克思主義信仰,通過中國共產(chǎn)黨這一載體的活動,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jié)合,最終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實現(xiàn)了“救民族、救國家”的社會理想。
(一)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留法勤工儉學學生建立了黨團組織,在中共早期建黨方面作出了貢獻
在中國共產(chǎn)黨正式成立以前,有8個共產(chǎn)主義小組,其中張申府、周恩來、趙世炎、劉清揚等在法國巴黎建立了由留學生中先進分子組成的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巴黎共產(chǎn)主義小組。雖然關于黨的創(chuàng)始人,已經(jīng)公認的是“南陳北李,相約建黨”,但也有學者認為黨的創(chuàng)始人“不僅是共產(chǎn)主義小組的一般成員,而且是為建黨做了大量實際工作,對建黨有重大貢獻的各地共產(chǎn)主義小組的主要代表人物”。〔21〕從對中共早期建黨方面作出了貢獻這一意義上來說,留法的蔡和森、周恩來也是黨的創(chuàng)始人,但不是主要創(chuàng)始人,他們對中共早期建黨作出了貢獻。
在馬克思主義影響日益增大的時候,周恩來、趙世炎等早期共產(chǎn)黨員積極籌備旅歐青年中的共產(chǎn)主義的黨團組織。1922年6月3日,旅歐“少年共產(chǎn)黨”在巴黎西郊布洛涅森林召開了成立大會,10月改名為“旅歐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并在內(nèi)部進行了旨在提高政治理論素養(yǎng)的訓練工作,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并用來分析和解決世界和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旅歐“少年共產(chǎn)黨”于8月創(chuàng)辦《少年》月刊,發(fā)表時事評論、政論性文章,以及翻譯有關蘇俄及共產(chǎn)國際的文件、綱領等。1923 年《赤光》代替《少年》出版,“《赤光》自出版以來,便成為小組、支部討論的資料,實是旅歐支部法、比、德三國同志學習理論的刊物。”〔22〕總的說來,旅歐黨團組織和內(nèi)部訓練工作卓有成效,提高了團員的理論素養(yǎng)和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國民革命培訓了一批出色的領導者。
(二)留法勤工儉學學生確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影響了國內(nèi)的一批先進青年,也影響了毛澤東的馬克思主義觀的形成
說到“救國家、救民族”,就不能不提到毛澤東。留法的肖瑜、李維漢、羅章龍等新民學會成員,尤其是蔡和森,通過書信交往對毛澤東選擇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有著重要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留法學生對中國革命的貢獻之一,是他們實現(xiàn)“救國”理想的間接表達。
毛澤東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形成,經(jīng)歷幾個時期。辛亥革命時期, 毛澤東對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頗感興趣, 曾參加過新軍。1918 年春, 毛澤東又對新村主義產(chǎn)生了興趣。他和蔡和森、張昆弟、羅學瓚等人在岳麓山建立新村。到北京后, 毛澤東開始對無政府主義有了興趣,他回憶,“我讀到一些無政府主義的宣傳小冊, 很受了一些影響。我常常和一個名叫朱謙之的北大學生, 討論無政府主義和它在中國的可能性。在那個時候我贊同許多無政府主義的主張?!薄?3〕與此同時,毛澤東也在探求蘇俄的馬克思主義,并就科學社會主義與無政府主義進行比較。毛澤東同留法會友尤其是與蔡和森的通信往來, 顯著地促進了雙方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最終選擇。蔡和森在給毛澤東的信中所提出的一系列見解,毛澤東都極表贊成:“你這一封信見地極當, 我沒有一個字不贊成?!薄?4〕正是在與蔡和森、羅學瓚等的書信交往的時間里, 毛澤東最終解決了“大本大源”問題,最終確立了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5〕
(三)在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啟迪下,成長了一批早期的共產(chǎn)主義者
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孕育了一批著名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其中有周恩來、蔡和森、趙世炎、朱德、鄧小平、陳毅、聶榮臻、向警予、徐特立、蔡暢、王若飛、劉伯堅、李富春、何長工、李立三等,有力地促進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發(fā)展壯大,深刻地影響了中國革命的面貌和進程。從1921年起,留法勤工儉學生陸續(xù)回國,他們很快成為中共黨內(nèi)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有的成為中國革命的領導骨干,對中國革命產(chǎn)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留法勤工儉學學生中還有不少人后來成長為中共軍隊的締造者或?qū)㈩I。除直接歸國的周恩來、陳毅外,聶榮臻、傅鐘、范易、顏昌頤、熊雄等許多人都是從歐洲轉(zhuǎn)入蘇聯(lián)軍事院校學習訓練了一段時間后回國從戎,在長期的軍旅生活中鍛煉成為中國著名的軍事家。而向警予、蔡暢、郭隆真、劉清揚等成長為杰出的婦女運動的領袖。他們在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引領下,在不同的領域?qū)嵺`著最初的“救國”的社會理想。
留法勤工儉學學生抱著學習新思想,改造舊中國的理想,遠涉重洋、留學法國。他們歷盡艱辛、苦工苦學,終于選擇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從而成為同時代人中的出類拔萃之輩。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那個血與火的年代已經(jīng)遠去。但是,國家興亡的重任并未隨風而去,責任依然在肩頭。當代大學生是國家的棟梁,是支撐國家和民族發(fā)展的中堅力量,同樣需要樹立遠大理想。面對時代的挑戰(zhàn),當代大學生當為國家、民族振興肩負起強烈的責任和使命。
留法勤工儉學學生對于“主義”的選擇是非常慎重認真的,一旦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又是堅定而且持久的,甚至終其一生,不再改變。當代大學生處于一個社會大變革時代,面臨紛繁復雜的社會問題,需要對各種社會思潮,尤其要對各種主義和思想進行研究、比較。現(xiàn)在社會處于轉(zhuǎn)型時期,意識形態(tài)的多元化、理想追求上的迷惘,急劇的觀念變遷和文化沖突,都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信仰確立。當代大學生不可在社會轉(zhuǎn)型中茫然失措,悲觀消極,而應當比較各種觀念思想,從而確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并為之奮斗。
留法勤工儉學學生為理想而付出,反過來,他們確立的“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于個人價值和社會理想的實現(xiàn)是有顯著成效的。他們以馬克思主義信仰為武器,投身于中國革命,最終實現(xiàn)了他們的社會理想,拯救了危亡中的祖國。信仰的選擇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當代大學生應該相信馬克思主義是各項事業(yè)的航標。堅定理想信念,積極投身社會建設,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引領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實現(xiàn)的方向。
〔1〕 張允侯, 殷敘彝.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第1 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73.
〔2〕 中共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四川留法勤工儉學運動〔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36.
〔3〕 北京留法儉學緣起〔J〕. 新青年,1917,(2).
〔4〕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五四運動回憶錄(下)〔Z〕.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906.
〔5〕 留法勤工儉學運動(1)〔Z〕.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814-815.
〔6〕 湖南省華容縣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海輪西去〔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88.22 .
〔7〕 肖志偉,李永春. 淺析工讀互助團與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關系〔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3).
〔8〕 青年運動回憶錄(2)〔Z〕.中國青年出版社,1979.276.
〔9〕〔11〕〔12〕〔13〕〔14〕〔16〕〔17〕〔18〕鮮于浩.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史稿〔M〕.成都:巴蜀書社,1994.36,102,29,114,115,117,179,237,10.
〔10〕 周恩來早期文集:(下卷)〔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8.25.
〔15〕 孫石月.對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幾點思考 〔J〕.黨史文匯,2000,(2).
〔19〕〔20〕〔24〕 新民學會資料 〔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24-127,128-133,162-163.
〔21〕 戴鹿鳴.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始人是哪些人?〔J〕.新時期,1980,(1).
〔22〕 劉宏.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對引進馬克思主義的貢獻〔J〕. 河北學刊, 2001,(6).
〔23〕 〔美〕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143.
〔25〕 鮮于浩.毛澤東與留法勤工儉學運動 〔J〕.社會科學研究 ,1999,(5).
【責任編輯:馬國祥】
D43
A
1008-9187-(2012)04-0086-04
汪澎,西南交通大學政治學院博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 61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