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副總被董事長高調引入,熱血改革,卻遭強勢女辦公室主任猛烈擠兌,董事長妥協,是業(yè)績作祟,還是另有隱情?
2011年3月底,我到一家集團公司,擔任下屬兩個工廠的銷售部和采購部總經理。
當聽說我要去這家公司時,朋友們都勸阻,因為這家公司雖然產量較大,但市場同行評價普遍不好,產品質量不好,還經常拖欠供應商貨款,公司靠融資運作擴張,資金鏈非常緊張。
董事長本次招聘4人進入公司,一個財務總監(jiān),兩個生產總監(jiān),一個是我,目的是為了下一步能夠上市。從個人職業(yè)規(guī)劃來考慮,我認為這是一個轉型的機會,再加之與董事長幾次交流都很愉快,所以接受了這份邀約。
雖然我滿有打算,進入公司第一個月,多觀察,多聽,摸清楚狀況后再開展工作,但是現實仍然狠狠抽了我一嘴巴。
新官上任新政遇阻
這應該是我見過的最贏弱的銷售團隊。
銷售人員福利不好,只拿固定工資。無提成,無考核,出差住幾十元的小旅館,無餐飲補貼、無交通補貼。員工大都是董事長的親戚或者老鄉(xiāng),相互之間關系復雜。在業(yè)務層而,不分區(qū)域,不分客戶,重要區(qū)域多個業(yè)務人員搶奪同一客戶,空白區(qū)域則無人愿意開發(fā)。公司也不授權,包括定價及其他,很多合理的銷售單子都被辦公室主任強制取消,造成客戶評價不好,銷售員工積極性不高。
針對銷售部的情況,幾個月后,我提出了幾項措施:實行底薪加提成制,底薪分老業(yè)務員和新業(yè)務員兩個等級,不同產品提成額度參照同行標準;銷售定價權由我來決定,然后授權給銷售員;劃分區(qū)域,制定銷售指標;提高出差補助,同時提供出差餐飲補貼和交通補貼;增加內部交流,分享開發(fā)客戶經驗與心得;銷售部每周上交工作報告,新業(yè)務人員每天提交工作報告。
當我把這個改革建議提交給董事長與辦公室主任后,卻陷入了公司內部斗爭之中。
新政遇到的第一個阻礙就是辦公室主任。
辦公室主任是一位五十來歲的女士,跟隨董事長十年,在集團無任何股份,但深得信任。名義是辦公室主任,但在財務部辦公,財務部大事小事她不點頭,無法辦理,甚至小到幾百元的貨款退回、銷售發(fā)票開不開全部要向其直接匯報,她每天很忙碌地跑來跑去,忙著貸款,忙著承兌貼現等等;辦公室行政她負責,大事小事全管,就連派車接個客戶她不點頭,也無法進行;物流部,她負責;采購部,她負責;生產她也管;銷售部,不但她負責,她還是公司“最好的銷售員”,銷量最大,且銷售價格很高,每單銷售的定價都要她點頭,而且經常推翻銷售人員的已售訂單。
很難想象一個月銷售額過億的企業(yè),居然是這種狀況和結構。
公司結構還存在的問題是:因為需要融資,財務部在公司地位最高,所以。一切部門和運轉都是以財務部為核心,銷售部只是個配角,物流、采購等部門都是公然和銷售部叫板的,更別提配合了。
期間,我和財務總監(jiān)主動找到辦公室主任,要求部分權力分配給我們,甚至也鬧了一些不愉快。兩個月之后,財務總監(jiān)因為無法忍受這種環(huán)境,直接走人。他一走,我一個人就很被動。
我的目的很簡單:盡快理清內部流程,開展外部工作。但政治斗爭方面,根本不是辦公室主任的對手。很多改進措施被她輕松廢掉。
銷售價格定好,也發(fā)生訂單后,她找一些理由給推翻,折騰幾次,業(yè)務人員沒信心,我也沒信心了。銷售部內部關系本身就很復雜,因為一些措施是在提拔新人,老同志有所不滿,他們都配合辦公室主任廢除改革。
即使就是這樣,銷售工作仍舊慢慢進步,且逐步理清,有些權力被辦公室主任收回,也沒辦法,但我要求必須對銷售人員適當授權。
董事長被迫妥協
后來發(fā)生的一件事情,讓我清晰地認識到了現實。
采購員(辦公室主任的親戚)談了一單原料采購,1400噸,15200元/噸,因為必須要采購總經理簽字后才能付款。按照分析,該產品經過兩個月暴漲后,可能馬上就會有一個月暴跌。但采購員說,董事長已經同意了,我就直接去找董事長,在去的路上,接到辦公室主任電話,要求同意此單采購,我沒有理她。
聽了我的分析匯報,董事長的表現很讓人詫異。
他打電話把辦公室主任和采購員叫來,急促地搓著雙手,像個犯錯的孩子一樣,讓我再說說我的分析。最后這單生意沒有做,兩周后,價格暴跌了1500元/噸,僅此一項,就給公司減少損失兩百多萬元。
原本以為立了功,后來才發(fā)現問題的嚴重性。辦公室主任從此不配合、不支持任何事情,她在公司各個部門的親戚四處說我壞話,其他幾個部門經理和朋友也私下勸我,不要惹她。
接下來的幾件事,讓我見識到辦公室主任的厲害,也讓我決定離開這家公司。
她經常為一些小事情就讓我出差。出差的時候,她把銷售部召集起來,罵罵這個罵罵那個,當然也包括我了,說我能力、責任心不行。銷售部定好的價格和付款方式等慣例操作,會被她故意否決,權力和福利都被取消了,很多員工都認為是我的原因。
這種情況發(fā)生后,董事長再也不出來支持了,只能很偶爾地說“要忍住,耐心些”。另外一個股東只能陪我出去喝喝酒散散心。
這時候我就明白了,他們之間的關系,肯定有一些我想象不到的東西。
在與董事長的交往中,總體上是融洽的。董事長接近50歲,南一個工地工人一步步做到現在,其能力和魄力確實讓人佩服。他的優(yōu)點:思維縝密、眼光獨到、出手果斷、融資能力強、善于處理政府關系、非常隱忍、能夠排除許多煩心事的干擾做出正確選擇、非常善于駕馭小人。但我認為他的幾個缺點也是很明顯的:很多事情都希望自己親身參與,比如銷售。大事從不表態(tài),但很多小事,喜歡越級批評直接操作人員,且該操作人員直接領導不在場。不喜歡制度化,因為制度化會保護一些他不喜歡的人或事。
于是,在10月底,我同董事長說了我的想法,想休息休息,在一個小時的談話中,他挽留了三次,并且勸告我“再耐心些,忍一忍”,但我去意已決。
這是我真實的一次失敗的銷售副總的經歷,想聽聽大家的分析,我在這個過程中哪些地方沒有處理好。也好吸取職業(yè)生涯的重要經驗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