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豐國富
面對當前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普遍下降的狀況,作為體育教師有必要思考如何利用好體育課堂上有限的時間高效地發(fā)展學生體能。而身體素質課課練或循環(huán)練習在內容、形式、負荷、時間等方面又有針對性不強、統(tǒng)得過多、練得過死的不足。那么,我們是否可以嘗試讓體能素質貫穿于動作技能學習過程,在發(fā)展體能的同時又對動作技能掌握起輔助和促進作用呢?這樣既能輔助技術學練,又發(fā)展了學生體能,還能讓體育課堂提高效率,可謂一舉多得。筆者作了一些嘗試與研究,現(xiàn)作以下總結,以拋磚引玉。
體能練習的方法手段種類繁多、方法各異,但并不是都能對技術學習有促進和輔助作用的,并非什么都可以用的。首先我們要清楚某堂課的某環(huán)節(jié)我們需要什么,然后我們才能有目標地做好挑選工作,有時還要對其進行再加工,這樣才能讓動作技能很好地融合在體能練習中。
面對各種體能練習手段,我們要做到從多到少,從少到精,從精到無。也就是說我們要在眾多的體能練習手段中把與技術學習相關的選出來,完成從多到少;再在這些相關的手段中去除那些與技術學習相關度不高的、弊大于利的、沒能通過課堂實踐檢驗的一部分,所剩的也就是一些精華了,以達到從少到精;所剩下的體能練習手段,我們用在課上就要能達到 “無痕”的效果。也就是說,這些練習手段用在課上首先不能影響課的結構。假如不是細心地去找是很難發(fā)現(xiàn)這些體能練習的,因為其表面上就是技術學練過程的一部分,進而實現(xiàn)從精到無。最終實現(xiàn)教師在備課、上課時能在動作技能教學中融合體能練習成為一種自然的、非刻意的教學行為。
面對多樣的體能素質的練習手段,我們要把與技能形成相關的、有促進作用的挑選出來,才能使其高效地融入技能學練中。有時還要考慮對挑選出來的體能素質練習進行一些加工改造才能使用。比如,雙腳輪換跳短繩對學生下肢的靈活性要求較高,那么我們可以在發(fā)展下肢靈活性的眾多的手段中選擇原地快跑用作雙腳輪換跳的輔助練習;對于動作技能掌握得較好的學生,可以用原地后踢腿跑、高抬腿發(fā)展學生的靈活性;用高抬腿式跳繩(改造)發(fā)展學生的速度耐力等等。這樣讓體能練習為技術學習服務,也是利用技能發(fā)展體能。兩者互為補充,齊頭并進。3.注重學生發(fā)展
我們熟知:發(fā)展學生的體能要注意關鍵期。我們這里在進行體能練習手段的選擇時同樣也是必須要遵循的。只有根據(jù)關鍵期進行科學選擇,我們的體能練習才是高效的,才能促進學生健康,才算得上是科學的。另外,我們也要關注不同年齡學生的心理、生理特征、興趣愛好,合理安排科學選擇。比如,初中跳繩課的后部安排發(fā)展學生耐力時,用行進間跳短繩接力賽跑就要比用兩分鐘跳繩學生的練習積極性要高很多。
教師備課時要善于緊扣教學目標、圍繞技術學練進行體能素質的融合。課上的任何手段都要為教學目標服務,自然體能素質的融合也不能例外。否則就是畫蛇添足,有害而無利。教師在課前也要有預見能力,要根據(jù)教學內容考慮本班的學生可能在課上表現(xiàn)出哪些體能上是需要補充、發(fā)展、完善的。這樣在備課時就能扣住目標進行體能素質的有效、無痕地融合。比如:準備活動中安排些強度小、時間短的對后面的技術學習有 “引子”作用的體能練習。在籃球體前變向換手運球的準備活動部分安排變向跑發(fā)展靈活性,同時也為下一步學習變向換手運球的腳部動作打好基礎。
教師在課上對體能素質的安排也要隨機應變,要能根據(jù)課堂目標達成情況、技術掌握的需要,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練習的結點適度進行調節(jié)性安排。如,雙手頭上向前擲實心球課上,教師突然發(fā)現(xiàn)學生的手指力量不足,影響了學生向頭后引球動作的學習。此時,教師不妨就安排學生練會兒 “鷹爪功” (馬步,雙手掌心向下,體前輪換抓實心球)。從而發(fā)展學生的指力,同時也能起到激發(fā)興趣、活躍氣氛的作用。
在技能學練中融合體能素質練習,從字面上就能看出其主次關系。我們要以技術學練為主,萬萬不能喧賓奪主。為了發(fā)展體能而發(fā)展體能,而干擾了技能的學習,偏離了體能練習手段要能為技術學習服務的主旨。
不同的項目需要不同的體能,有的需要耐力,有的需要力量,有的需要靈敏等等。我們可根據(jù)各種項目的需要進行相關的體能練習,同時也要注意發(fā)展不同的體能素質時的負荷量與強度及間歇時間的把握。既要注意體能素質練習的科學性、有效性,也要注意其對技術掌握的正負影響。如,跨越式跳高的雙腳依次過桿教學前,練習武術 “騰空飛腳”踢標志物,對雙腳的依次擺動過桿進行輔助。在輔助效果達到后即可進入下一學練內容,負荷大小易把握。這樣既對跳高時雙腳依次過桿有促進作用,同時也能發(fā)展學生的彈跳能力和協(xié)調性。也就要比單一的練習助跑起跳摸高發(fā)展彈跳力效率要高、效果要好,學生的練習興趣也是要高很多的。
因為我們安排的體能練習有時在課的開始部分、有時在課的基本部分或結束部分,所以在進行體能練習時我們要尊重個體差異,注意讓學生量力而行。面對不同的學生要有不同的體能練習手段、不同的層次、不同的要求供其選擇。要時時注意讓不同體能水平的學生體能都要得到適當?shù)陌l(fā)展,也要留有足夠的體能用于技術的學習。萬萬不能在課中出現(xiàn)體能發(fā)展了,學生在學練技術時卻有些力不從心了、疲憊不甚了。這樣適得其反,得不償失。
在動作技能教學中融合體能練習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思路。單純從發(fā)展體能的角度上看,也不能過分夸大其對體能發(fā)展的作用,還要與體能課課練或循環(huán)練習互為補充配合使用,才能更好的發(fā)展學生體能,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服務。比如:雙手頭上向前拋實心球課上我們融入了 “鷹爪功”發(fā)展指力、“籃球跳起空中傳球”發(fā)展協(xié)調性,體會拋實心球的發(fā)力。那么,體能素質課課練時就可以錯開安排些下肢力量、臂力、柔韌等練習。這樣既不會讓學生一堂課下來過于疲勞,又能體現(xiàn)體能發(fā)展的全面性原則。
筆者雖沒有把這些實驗進行對比研究,但至少可以作為發(fā)展學生體能的一個新思路。因為這種方法不但沒有影響技術學習反而還對技術學習有輔助作;不僅促進了技術學習還在一定程度上發(fā)展了體能;不僅可以發(fā)展體能還沒有破壞課的結構。相信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完善,在動作技能教學中融合體能練習的研究一定能有所斬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