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繼紅,黎敬波,張小虎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0)
《內經》經文古樸,內容深奧,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年來我們一直致力于內經課程的教學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但隨著招生規(guī)模的擴大,在不同專業(yè)、不同層次的學生中開設內經課程的課時及教學內容等方面有不同的要求,因而內經課程的教學必然面臨新的挑戰(zhàn),為此我們進一步加大了教學改革的力度,本文試從教學方法角度探討近年來改革的思路及效果。
我們對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8及2009學年開設內經課程的7個班級81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在課程結束前2周進行,被調查學生當場填寫,當場收回。發(fā)放問卷810份,實際收回問卷643份,其中有效問卷598份。結果顯示598例調查者中,有502人感覺內經課程難學,占總人數(shù)83.95%,只有96人認為學習過程中沒有感覺到困難。存在的困難,56.62%的學生認為是不能深刻理解內經學術思想的內涵;28.59%認為經文難懂;此外還有背誦的困難、課時少,上課感覺枯燥等。從這些統(tǒng)計結果分析其深層次的原因,實際上包括教和學兩方面,從教的方面看,主要表現(xiàn)在教師未能以最恰當?shù)姆椒ㄉ钊霚\出地闡釋內經理論,使學生難以體會到理論與臨床的密切聯(lián)系,因而有時候感覺上課枯燥乏味。另外由于課時有限,教學任務繁重,加上很多時候大班授課,教師只能以講授為主要教學方法,與學生的溝通不夠,答疑時間少,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從學的方面看,內經文意難懂,醫(yī)理精深,部分學生古代文化知識薄弱,有時候對經文的理解不透徹,加上不能及時和教師溝通,因而對內經理論的認識不夠全面,對它指導臨床的意義產生懷疑,逐漸失去學習本課程的激情,甚至表現(xiàn)為主觀上應付考試的態(tài)度。正因為如此,在內經課程的教學中,如何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如何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根據現(xiàn)階段本校內經課程開設情況以及問卷調查,我們從學生生源、專業(yè)結構、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不同角度進行分析,制定了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的新思路。
針對五年制本科學生中醫(yī)基礎理論專業(yè)基礎知識較牢固,七年制學生學習內經課程之前有現(xiàn)代醫(yī)學基礎知識學習背景,非醫(yī)攻博學生專業(yè)知識較薄弱,境外學生漢語水平參差不齊,成教學生有一定的臨床經歷等具體情況,在不同層次、不同班種的內經教學過程中,配合教學內容,合理設計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運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將傳統(tǒng)講授法和討論法、啟發(fā)式教學方法相結合起來,靈活運用于教學過程中。改“單一性”的教學方法為“多樣性”教學方法;改“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為“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改“做答式”的教學方法為“設問式”的教學方法。
1.課堂講授與自學相結合。(1)將課堂講授和自學結合起來,每一篇章講授完后,布置一定的思考題,由學生作出書面作業(yè);某些篇章只扼要講授其理論要點,然后提出思考題,由學生自學并完成思考題。教師再對作業(yè)進行批改,指出其優(yōu)缺點,或提出某些觀點讓學生進一步思考。(2)編寫不同層次、不同專業(yè)的內經參考資料,供課后復習或自學參考。開展內經精品課程建設,制作了本科和成教內經網絡課程供課后進一步學習。對不屬于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又感興趣的的運氣學說,制作了專題學習網站供自學之用。(3)論文寫作:根據內經的學術思想,結合當前有關中醫(yī)發(fā)展前途及中醫(yī)理論研究方法的熱點問題,指導學生撰寫文獻綜述、學術論文或心得體會。
2.啟發(fā)式教學法。(1)課堂討論:根本課程特點,討論前教師先串講經文,簡單歸納醫(yī)理,然后提出問題進行討論,一般控制在30分鐘以內,教師最后歸納和總結。(2)學生講授經文:在學期中段,選擇1-2篇相對簡單、容易理解的經文,指導學生查閱資料,提出問題,參與課堂教學,和全班同學一起分享學習內經的體會,進一步探究學習中醫(yī)經典理論的方法。
3.案例教學法。選擇恰當?shù)墓沤襻t(yī)案,結合與臨床密切相關的知識點,進行深入的分析,通過對臨床實踐的感性認識,進一步體會內經理論指導臨床的實際意義,這種教學方法主要運用在內經病證、診斷、養(yǎng)生等理論體系的講授中。
近兩年我們根據教學方法改革的思路,在不同班級采用了不同的教學方法,大班授課的五年制以講授為主,結合案例及啟發(fā)式教學方法。小班采用講授與案例教學、自學、討論、文獻綜述、論文撰寫、學術辯論會、專題講座等多種方式開展互動式教學。并對不同的授課方法、教學效果進行了問卷調查,具體見表1,表2,表3。
表1 五年制學生認可的教學方法調查
表2 七年制學生對互動教學方法的評價
表3 開展教學方法改革的效果調查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觀念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現(xiàn)代教學更注重“以學為本”的教學理念,即把“教”放在啟發(fā)、引導、組織和鼓勵學生的“學”上。此前我們曾在七年制內經教學過程中采用互動教學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現(xiàn)階段我們將這種方法推廣到非醫(yī)攻博、境外等學生人數(shù)不多的小班,靈活采用講授、討論、案例教學等多種互動方式,這樣能夠使課堂氣氛變得輕松,有助于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促進彼此交流,完善教師的“啟發(fā)、點撥、引導”和學生的“自省、反思”教學過程,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習熱情。
我們的五年制內經課程由于大班授課等各種客觀原因,大多采用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但單純講授理論的傳統(tǒng)填鴨式教學方法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約束了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我們在講授的過程中適當?shù)匾胍恍┑湫歪t(yī)案,將講授與案例教學方法相結合。圍繞講授的經文內容,選擇典型醫(yī)案,采取循序漸進,逐步提問,啟發(fā)和誘導學生利用已學過的知識對案例進行思考,然后教師進行分析總結,這樣既避免了理論課的枯燥乏味,還在教學過程中自覺地將理論與臨床實踐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能夠充分理解教學內容,調動學習積極性。問卷調查也表明學生對這種教學方法持肯定態(tài)度,可見結合案例教學不失為內經課程教學中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此外對于大班授課的班級,盡量在課前布置預習,課中除了增加案例教學的內容,還針對主要學術觀點提出一些拓展性的問題,啟發(fā)學生課后思考,如此的授課方式,盡管以教師講授為主,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讓學生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之中,比單純教師一人的講授更受歡迎。
對于教學方法改革的效果,98.67%的學生分別從提高中醫(yī)基礎理論水平、提高古文閱讀及臨床分析能力等不同角度獲得了的收益。同時這種教學方法的改革也能教學相長,促進教師不斷學習專業(yè)知識,提高自身理論和臨床實踐水平。由此可見,我們的教學方法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內經教學靈活運用多種授課方式,以啟發(fā)、互動教學為主最受學生歡迎。
[1]區(qū)永欣,吳彌漫,劉煥蘭.內經教學改革的思路與實踐體會[J].中醫(yī)教育,1999(增刊):156-158.
[2]吳彌漫,古繼紅,林 涵.互動教學在七年制內經課程中的應用[J].中醫(yī)教育,2004,23(4):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