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wèi)華,張曉陽
(1.山東省日照市中醫(yī)醫(yī)院,日照276800;2.天津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天津300211)
慢性自發(fā)性蕁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CSU)是以持續(xù)或間歇性風團和(或)血管性水腫為主要表現(xiàn)的常見病,其病因復雜,反復發(fā)作,治療困難,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zhì)量。臨床治療用單一抗組胺藥物很難控制病情,常采用多種藥物聯(lián)合治療。筆者應用復方甘草酸苷聯(lián)合鹽酸非索非那定治療慢性自發(fā)性蕁麻疹,取得了較好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1.1.1 病例入選標準 所有患者均為我院2010年1月—2010年12月門診治療的CSU患者。入選標準:①根據(jù)EAACI/GA2LEN/EDF/WAO蕁麻疹指南[1]:自發(fā)性風團和(或)血管性水腫≥6周;②蕁麻疹疾病活動評分(UAS)[2]≥3分;③臨床上無明確發(fā)病原因;④年齡≥18歲,性別不限;⑤自愿參加本試驗。排除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急慢性系統(tǒng)性疾??;妊娠及哺乳期女性;治療前1個月內(nèi)應用過糖皮質(zhì)激素及免疫抑制劑者;1周內(nèi)口服過抗組胺藥者;從事高空作業(yè)者。
1.1.2 一般臨床資料 共入選CSU患者90例,隨機將患者分成3組。治療組30例,其中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齡(32.23±10.27)歲(18~62歲),平均病程(3.51±1.73)年(3個月~9年);對照Ⅰ組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齡(33.63±12.03)歲(18~59歲),平均病程(2.92±1.45)年(2個月~8年);對照Ⅱ組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齡(35.93±9.63)歲(12~62歲),平均病程(3.05±1.65)年(4個月~7年)。各組性別、年齡、病程和病情嚴重程度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給予復方甘草酸苷片(日本米諾發(fā)源制藥株式會社)50 mg,3次/d,鹽酸非索非那定片(浙江萬馬藥業(yè)有限公司)60 mg,2次/d;,對照Ⅰ組給予鹽酸非索非那定片60 mg,2次/d。對照Ⅱ組給予復方甘草酸苷片50 mg,3次/d。3組均用藥4周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進行療效判定。
1.3 療效判定標準 依據(jù)UAS評分標準[2]:包含瘙癢癥狀和風團數(shù)量的評價。瘙癢程度用直觀模擬標尺法(VAS),0分為無癢感,1分為輕度,不煩躁;2分為中度,尚能忍受,不影響日常生活和睡眠;3分為嚴重,不能忍受,影響正常生活和睡眠。風團按照4級評分法,0分為無風團,1分為<20個風團/24 h;2分為 20~50個風團/24 h;3分為>50個風團/24 h。兩項評分總和即為UAS評分。UAS改善程度=(治療前UAS評分-治療后UAS評分)/治療前UAS評分×100%。痊愈:UAS改善程度≥90%;顯效:UAS改善程度≥60%,好轉(zhuǎn):UAS改善程度≥20%;無效:UAS改善程度<20%。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計量資料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和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
2.1 治療結(jié)果 3組間UAS評分和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對照Ⅰ組和對照Ⅱ組之間UAS評分和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組UAS評分和有效率的改善明顯優(yōu)于對照Ⅰ組和對照Ⅱ組。見表1、表2。
表1 3組 UAS評分比較(±s)
表1 3組 UAS評分比較(±s)
注:3 組間治療后比較 F=6.34,P<0.01;與治療組治療后比較 *P<0.01。
組別治療組對照Ⅰ組對照Ⅱ組例數(shù)30 30 30治療前13.50±2.74 12.86±3.05 12.93±2.66治療后2.92±1.81 4.15±2.21*4.94±2.56*t P 24.96 17.92 16.75<0.01<0.01<0.01
表2 3組療效比較例(%)
2.2 不良反應 3組均未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治療組2例,對照Ⅰ組3例出現(xiàn)頭暈、嗜睡,對照Ⅱ組1例出現(xiàn)輕度水腫,均未影響治療,停藥后緩解。3組患者治療前后行血尿常規(guī)、心電圖、電解質(zhì)、肝腎功能檢查均未見異常改變。
慢性自發(fā)性蕁麻疹是皮膚科門診常見病,病因復雜,絕大部分患者找不到確切的病因。但其發(fā)病機制主要是一種變態(tài)反應,往往同時伴隨免疫功能的異常,其中以輔助性T淋巴細胞亞群(helper T lymphocyte subsets)Th1/Th2比例失衡,即Th2功能亢進和Th1功能降低影響最大[3]。
復方甘草酸苷片主要活性成分為甘草酸苷,分子結(jié)構(gòu)中的苷元與糖皮質(zhì)激素的基本母核相似,其通過加強糖皮質(zhì)激素誘導的基因表達而產(chǎn)生出較強的激素樣活性,具有顯著的抗炎及抗過敏作用,但沒有激素樣不良反應,更重要的有免疫調(diào)節(jié)功能[4],能使機體免疫系統(tǒng)正?;S醒芯坑脧头礁什菟彳兆⑸湟褐委熉宰园l(fā)性蕁麻疹患者,發(fā)現(xiàn)治療后CSU患者Th1細胞因子水平較治療前升高,Th2細胞因子水平較治療前降低。表明復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可以通過逆轉(zhuǎn)CSU失衡的Th1/Th2免疫反應,從而達到滿意的臨床療效[5]。
鹽酸非索非那定片是新一代的H1受體拮抗劑,其具有抗組胺和抗炎的雙重作用。另外,鹽酸非索非那定無口干及中樞鎮(zhèn)靜作用,無心臟毒性,對肝功能無影響。多項臨床試驗表明鹽酸非索非那定治療慢性自發(fā)性蕁麻疹安全有效[6-7]。
臨床觀察表明,復方甘草酸苷與鹽酸非索非那定聯(lián)合應用治療慢性自發(fā)性蕁麻疹具有較好的協(xié)同作用,治療組UAS評分和有效率的改善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Ⅰ組和對照Ⅱ組,明顯提高了療效,安全性好,值得臨床醫(yī)生參考應用。
[1]Zuberbier T,Asero R,Bindslev-Jensen C,et al.EAACI/GA2LEN/EDF/WAO guideline:definition,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is of urticaria[J].Allergy,2009,64:1 417-1 426.
[2]Bajaj AK,Saraswat A,Upadhyay A,et al.Autologous serum therapy in chronic urticaria:old wine in a new bottle[J].Indian J Dermatol Venereol Leprol,2008,74:109-113.
[3]Piconi S,Trabattoni D,Iemoli E,et al.Immune profile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idiopathic urticaria[J].Int Arch Allergy Immunol,2002,128:59-66.
[4]Baltina LA.Chemicalmodification of gly-cyrrhizic acid as a route to new bioactive compounds formedicine[J].Curr Med Chem,2003,10:155-171.
[5]郭紅衛(wèi),王京濱,湯洪偉,等.復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療對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外周血T細胞細胞因子水平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06,5(4):214-216.
[6]翟建新,吉津.鹽酸非索非那定治療126例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J].中華皮膚科雜志,2011,44(5):370.
[7]蔡劍峰,張學奇,李秉煦,等.鹽酸非索非那定治療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療效觀察[J].中華皮膚科雜志,2011,44(3):21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