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備軍(慈溪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內科,浙江慈溪 315324)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亦稱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往往由各種疾病引起心肌收縮能力減弱,從而使心臟的血液輸出量減少,不足以滿足機體的需要,是各種心血管疾病的終末階段,也是引起死亡最主要的原因,已經成為21世紀醫(yī)學面臨的重大挑戰(zhàn)之一[1]。鹽酸貝那普利為長效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2],其降血壓和治療心力衰竭的作用已有文獻報道,目前已廣泛用于治療CHF。螺內酯為抗醛固酮制劑,治療心力衰竭效果也明顯。筆者選擇在我院治療的112例CHF患者,觀察其使用鹽酸貝那普利聯(lián)合螺內酯治療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09年9月-2011年4月收治的112例CHF患者,入選標準依照美國紐約心臟病協(xié)會(NYHA)分級標準,均為心功能Ⅱ~Ⅳ級。排除哮喘、CHF合并高度房室傳導阻滯及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按照患者登記的先后順序,分為奇數(shù)組(試驗組)與偶數(shù)組(對照組)。試驗組56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7例,年齡38~74歲,平均(63.4±10.9)歲;冠心病32例,肥厚型心肌病10例,心臟病14例,根據(jù)NYHA心功能分級,心功能Ⅱ級23例,Ⅲ級27例,Ⅳ級6例。對照組56例,男性28例,女性28例,年齡39~75歲,平均(64.0±9.9)歲;冠心病31例,肥厚型心肌病11例,心臟病14例,心功能Ⅱ級22例,Ⅲ級29例,Ⅳ級5例。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心功能分級、疾病種類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組患者均給予強心劑及利尿劑等基礎治療。對照組在此基礎上加用鹽酸貝那普利,貝那普利初始劑量為5.25 mg,bid,視患者的病情及最大耐受程度調整劑量至20~45mg,bid;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螺內酯,初始劑量為2.5 mg,qd,視患者的病情及最大耐受程度調整劑量至10.0mg,qd。2組均以1個月為1個療程,3個療程后觀察2組的治療效果。
顯效:治療后心功能達到完全緩解標準或改善Ⅱ級以上;有效:治療后達到部分緩解標準,心功能改善Ⅰ級,癥狀及體征減輕但仍有CHF表現(xiàn);無效:心功能改善不足Ⅰ級或癥狀體征無改善甚至加重??傆行剩剑@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超聲學指標觀察:2組患者治療前、后均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觀察左室舒張末期容積(LVEDD)、左室收縮末期容積(LVESD)和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
采用SPSS 15.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分析,組內比較采用t檢驗,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的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2組心功能均有所改善,且試驗組的療效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213,P<0.05),詳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n,%%)Tab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ies between 2 groups(n,%%)
2組治療前、后各項指標均有顯著改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試驗組治療后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亦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超聲學指標變化(±s)Tab 2 Changes of supersonics index of 2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2 2組治療前后超聲學指標變化(±s)Tab 2 Changes of supersonics index of 2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vs.before treatment:*P<0.05;vs.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P<0.05
組別試驗組對照組例數(shù)/n 5656 LVEDD/mm治療前63.2±6.865.4±6.6治療后55.6±7.1*#61.8±8.8*LVESD/mm治療前52.9±7.254.7±7.5治療后40.6±7.4*#46.7±7.3*LVEF/%治療前28.1±6.927.9±6.7治療后41.5±6.5*#37.7±6.0*
試驗組有2例發(fā)生不良反應,其中1例惡心,1例干咳,均能耐受。對照組有4例發(fā)生不良反應,3例頭痛,1例惡心、嘔吐。1年內對照組出現(xiàn)1例死亡病例,主要原因為心力衰竭。
CHF是一種復雜的臨床綜合征,其病因以心臟瓣膜疾病為主,其次為高血壓及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CHF發(fā)生的機制復雜,近年來認為神經-內分泌激素在CHF中有負面影響,其中血管緊張素(Ang)Ⅱ增高對心力衰竭的發(fā)生有促進作用。目前已明確,心力衰竭的發(fā)病機制與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和交感神經系統(tǒng)過度激活有密切關系[4]。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通過抑制腎素-醛固酮Ⅱ系統(tǒng),抑制緩激肽降解,提高緩激肽水平,從而減輕心室重構[5]。目前治療CHF的關鍵是阻滯心室重構,避免心肌纖維化,從而延緩CHF患者出現(xiàn)由于心肌重構后心電活動的異常。因此,選擇阻滯神經內分泌過度激活的藥物,可糾正心功能,改善心律失常[6]。
貝那普利在肝內水解為苯那普利拉,成為一種競爭性的ACEI,阻滯AngⅠ轉換為AngⅡ,使醛固酮分泌減少,血漿腎素活性增高。ACEI能逆轉左心室肥厚,防止心室重構,有可能在相當程度上逆轉心力衰竭的病理過程。貝那普利拉還可抑制緩激肽的降解,減少水鈉潴留及緩激肽裂解、增加心肌氧利用率,也使血管阻力降低,產生降壓作用[7,8]。貝那普利拉通過擴張動脈與靜脈,降低周圍血管阻力或心臟后負荷,降低肺毛細血管嵌壓或心臟前負荷,降低肺血管阻力,從而改善心排血量,使運動耐量和運動的時間延長。螺內酯可產生明確的抗心肌纖維化作用[9],螺內酯競爭性結合醛固酮的受體部位,從而阻滯對貝那普利產生排外的醛固酮樣作用,從受體部位阻滯醛固酮惡化心力衰竭的機制,心臟的LVEF逐漸提高,使心功能逐漸改善[10]。
本研究顯示,CHF患者經鹽酸貝那普利或其聯(lián)合螺內酯治療后,2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LVEDD、LVESD下降,LVEF增加,但是LVEDD、LVESD下降的趨勢試驗組更為顯著(P<0.05),因此貝那普利聯(lián)合螺內酯更有利于改善患者衰竭心臟的心室重構。研究結果還顯示,試驗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綜合上述,貝那普利聯(lián)合螺內酯治療CHF可在體內共同發(fā)揮藥理作用,達到治療的目的,同時可改善心力衰竭的臨床癥狀體征以及心功能,且安全性較好,值得臨床大樣本試驗進一步研究。
[1]廖益明.貝那普利聯(lián)合卡維地洛治療慢性心理衰竭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0,8(20):43.
[2]吳柏平,吳國海.貝那普利聯(lián)合纈沙坦治療慢性心力衰竭60例臨床觀察[J].海南醫(yī)學,2009,20(10):44.
[3]周憲梁,付春燕.ACE-I在治療慢性心衰的研究進展[J].中國分子心臟病學雜志,2008,4(6):370.
[4]孫寶貴,汪 瑋.慢性心力衰竭中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的應用[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6,25(7):582.
[5]張 健,華 琦.心力衰竭的診斷與治療[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2):291.
[6]戴閨柱.心力衰竭診斷與治療研究進展[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8,31(1):3.
[7]李嘵翔,劉 克,吳曉慧.貝那普利與美托洛爾聯(lián)合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療效觀察[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08,6(31):103.
[8]Hansen PR,Rieneck K,Bendtzen K,et al.Spironolactone inhibits production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by human mononuclear cells[J].Immunol Lett,2007,91(1):67.
[9]張澤靈.心臟內科疾病診斷指南[M].北京: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7:162.
[10]李東賢,邢愛君,吳壽嶺,等.氫氯噻嗪與螺內酯長期聯(lián)用對高血壓患者左室重量指數(shù)的影響[J].中國藥房,2008,1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