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齊,田 昕,楊傲然,朱曉奕,周亞平,王志國
(1.江蘇大學基礎(chǔ)醫(yī)學與醫(yī)學技術(shù)學院,江蘇 鎮(zhèn)江 212013;2.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基礎(chǔ)醫(yī)學院,北京 100029;3.北京中西醫(yī)結(jié)合醫(yī)院,北京 100039;4.中國中醫(yī)科學院醫(yī)學實驗中心,北京 100700)
高脂血癥是由于脂質(zhì)代謝運轉(zhuǎn)異常,使血漿中1種或幾種脂質(zhì)高于正常的代謝疾病,可表現(xiàn)為高膽固醇血癥、高甘油三脂血癥或兩者兼有(混合型高脂血癥),是動脈粥樣硬化、心腦血管疾病和脂肪肝發(fā)病的主要原因。在臨床上,雖然他汀類、貝特類等降脂藥物有確定的降脂效果,但長期用藥帶來的毒副作用頗令人關(guān)注[1]。調(diào)脂方系江蘇大學附屬醫(yī)院周亞平教授在多年反復臨床實踐基礎(chǔ)上總結(jié)的1種純中藥復方制劑,具有健脾益腎、疏肝理氣、活血化瘀之功效。本研究于2008~2011年用調(diào)脂方治療高脂血癥60例,并隨機用血脂康膠囊進行對照取得了理想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隨機選擇門診或住院病人120例分成2組,其中治療組60例,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齡31歲~75歲,病程最短1年,最長12年;對照組60例,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齡33歲 ~72歲,病程最短0.5年,最長11.7年,2組性別、年齡、病程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2007年)[2],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2002年版[3]。
納入標準:①符合西醫(yī)診斷標準和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年齡在30歲 ~75歲之間,男女均可;②原發(fā)性高脂血癥:血清總膽固醇(TC)≥6.22 mmol/L(240 mg/dl)(高膽固醇血癥)或血清甘油三脂(TG)≥2.26 mmol/L(200mg/dl)(高甘油三脂血癥)或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l.04 mmol/L(40mg/dl)(低密度脂蛋白血癥);③降脂藥物停藥2周以上且血脂水平符合納入標準。
排除標準:①妊娠或哺乳期婦女,過敏體質(zhì)及對本藥過敏者;②半年內(nèi)曾患急性心肌梗死、腦血管意外、嚴重創(chuàng)傷或重大手術(shù)后患者;③繼發(fā)性高脂血癥者如腎病綜合征、甲狀腺功能減低、痛風、急性或慢性肝病、糖尿病所致的高脂血癥;④由藥物(吩噻嗪類、β-阻滯劑、腎上腺皮質(zhì)類固醇及某些避孕藥等)引起的高脂血癥及純合型高膽固醇血癥患者;⑤正在使用肝素、甲狀腺素治療或其他影響血脂代謝藥物的患者及近2周曾采用其他降脂措施的患者;⑥合并肝、腎、造血系統(tǒng)嚴重疾病、精神病;⑦不能堅持治療且中途退出者。
治療組口服降調(diào)脂方(以肉桂、何首烏、三七等藥組成),對照組口服血脂康膠囊(北大維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組均以1個月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觀察期間停用其他任何降脂藥物和禁酒。
生化檢查:檢測用藥前后血清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蛋白(LDL-C)的含量。
血液流變學檢查:檢測用藥前后的全血黏度(低切、中切、高切)、全血還原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壓積(HCT)、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EA)、紅細胞剛性指數(shù)、紅細胞變形指數(shù)(IR)、血沉(ESR)、血沉方程K值(ESRK)和纖維蛋白原。
用SPSS13.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法。
表1顯示,治療組和對照組均可降低 TC、TG、LDL-C的血清含量,自身治療前后血脂改善的療效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治療后2組HDLC的血清含量雖有所升高,但各組自身治療前后血脂改善的療效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在降低血清TC含量、升高血清HDL-C含量方面與對照組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在降低血清TG和LDL-C含量方面與對照組相比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表1 2組治療前后血脂水平變化(±s)
表1 2組治療前后血脂水平變化(±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1;治療后組間比較:▲P<0.05
治療組(n=60)對照組(n=60)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TC 6.42±1.05 5.71±0.79﹡ 6.36±1.27 5.45±0.88﹡39 TG 2.56±1.16 1.70±0.71﹡ 2.55±1.32 2.38±1.62﹡▲LDL-C 4.43±1.23 2.12±1.15﹡ 4.30±1.26 3.25±1.12﹡▲HDL-C 1.07±0.36 1.75±0.38 1.08±0.47 1.12±0.
表2顯示,治療組和對照組經(jīng)8周治療后,血液流變學各指標均較治療前有所改善。其中治療組全血低、中、高切黏度、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紅細胞剛性指數(shù)、血沉方程式 K值均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P<0.01);治療組全血還原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壓積、紅細胞變形指數(shù)、血沉、纖維蛋白原也較前有所改善(P<0.05)。2組治療后血液流變學各指標改善情況比較,調(diào)脂方組優(yōu)于血脂康組。除全血還原黏度比和血沉2項指標,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外,其他各項指標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
高脂血癥患者血漿中大分子脂蛋白過多,使血液黏度增高,脂質(zhì)吸附于紅細胞和血小板表面,使細胞膜表面負電荷減少,靜電排斥力降低,使黏附、聚集性增高,低剪變率黏度增高和血沉加快。膽固醇使紅細胞的剛性增高,致使其變形能力降低,使高剪變率黏度增高。血脂激活血小板釋放凝血因子又使纖維蛋白原轉(zhuǎn)化加快,凝血傾向增強,促使血液濃、黏、凝、聚[4]。中醫(yī)認為,高脂血癥屬氣血津液病變范疇,是以肝、脾、腎三臟之虛為本,痰濁、瘀血為標的病證。其產(chǎn)生的根源在于臟腑功能衰退,尤其是肝、脾、腎功能失調(diào)直接影響機體的脂質(zhì)代謝而產(chǎn)生相應的病證[5]。我院中醫(yī)專家周亞平教授在繼承古人治療經(jīng)驗的同時結(jié)合現(xiàn)代人的體質(zhì)和發(fā)病特點不斷拓展和延伸高脂血癥的治療思路,歷經(jīng)反復臨床實踐總結(jié)出純中藥復方制劑調(diào)脂方。該復方由肉桂、何首烏、三七等藥物組成。諸藥配伍,共奏補腎健脾,化痰降濁,活血通絡之功。臨床研究結(jié)果顯示,臨床研究結(jié)果顯示,調(diào)脂復方降低血清 TG和LDL-C含量的療效優(yōu)于血脂康(P<0.05)。二者降低血清TC的療效相當,而升高血清HDL-C含量的療效均不顯著。在此基礎(chǔ)上觀察調(diào)脂方對患者血流變的影響,研究結(jié)果顯示,調(diào)脂方能顯著改善高脂血癥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指標(P<0.01或 P<0.05)。綜上,本方諸藥合用,具有良好的調(diào)脂療效,并且能夠改善高脂血癥患者的血流變,提示其具有光明的臨床應用前景。
表2 2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s)
表2 2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P<0.01;治療后組間比較:▲P<0.05
治療組(n=60)對照組(n=60)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全血黏度(mPa·S)低 切 黏 度 (1 0 S-1) 9.25±1.16 6.94±1.09**▲ 9.28±1.19 7.37±1.14*中 切 黏 度 (6 0 S-1) 5.34±0.72 4.11±0.35**▲ 5.31±0.76 4.56±0.81*高 切 黏 度 (1 5 0 S-1)4.08±0.29 3.18±0.32** 4.10±0.26 3.54±0.28*全血還原黏度比(mPa·S-1)14.22±2.69 9.96±1.37* 14.25±2.56 9.46±1.93*血 漿 黏 度 (mPa·S-1)1.51±0.22 1.25±0.21* 1.53±0.25 1.32±0.27*HCT ( % )43.97±3.67 39.63±3.01* 44.07±3.86 43.45±4.12 RBC 聚 集 指 數(shù) 2.59±0.28 2.18±0.33** 2.63±0.36 2.37±0.34*RBC 剛 性 指 數(shù) 5.17±0.36 4.26±0.39** 5.14±0.31 4.97±0.43*RBC 變 形 指 數(shù) 0.57±0.11 0.66±0.17* 0.56±0.07 0.65±0.10*ESR ( mm · h-1 )18.28±4.76 14.35±5.78* 18.24±5.69 17.65±7.05血 沉 方 程 K 值 80.52±17.27 65.92±14.36* 79.43±17.25 71.85±14.67*纖 維 蛋 白 原 (g·L-1)3.82±1.09 2.85±0.77* 3.84±1.07 3.46±1.05*
[1]許二平.橄欖降脂膠囊調(diào)節(jié)高脂血癥大鼠血脂及載脂蛋白AI、B的研究[J].中國中醫(yī)基礎(chǔ)醫(yī)學雜志,2009,15(10):745-747.
[2]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制訂聯(lián)合委員會.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S].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35(5):390-409.
[3]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中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85-89.
[4]李儀奎.中藥藥理實驗方法學[M].上海:上??茖W技術(shù)出版社,1991:460-464.
[5]沈濤.黃連吳茱萸配伍預防高脂飲食大鼠高脂血癥形成的實驗研究[J].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9,33(3):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