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祥102400
(北京市房山區(qū)房山第一醫(yī)院中醫(yī)科,北京 )
慢性腦供血不足(Chronic Cerebral Circulation Insufficiency,CCCI)是國內(nèi)外近10年提出的較新病名,其起病隱襲,早期癥狀不典型,缺乏特異性,臨床診斷較為困難,是老年健康的“隱形殺手”,這種現(xiàn)象在人口老齡化加速發(fā)展的當代背景下日漸突出。我科對近兩年就診的CCCI患者運用中草藥治療,取得明顯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科診治的頭暈并無法正常生活和工作的患者80例,符合“慢性腦供血不足診斷標準”[1]:(1)由腦循環(huán)障礙引起的自覺癥狀(頭暈、頭痛等);(2)CT或MRA檢查無腦血管器質(zhì)性病變;(3)無腦的局灶性定位體征;(4)確切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上述癥狀;(5)多伴有高血壓;(6)有眼底動脈硬化;(7)有時可在腦的灌流動脈聽到血管雜音;(8)腦血管造影、頸部超聲波等檢查有時可發(fā)現(xiàn)腦灌流動脈狹窄或閉塞;(9)腦循環(huán)檢查提示腦血流量降低;(10)原則上年齡應在60歲以上(可以放寬到45歲以上)。凡符合上述(1)~(4)項即可診斷,其余6項為參考項。排除有嚴重軀體合并癥(心、肝、腎、肺功能障礙)或有出血傾向的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齡46歲 ~70歲;合并高血壓病34例,高脂血癥18例,糖尿病16例。對照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齡46歲 ~68歲;合并高血壓病32例,高脂血癥17例,糖尿病18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組:阿司匹林腸溶片100mg口服,每日1次;自擬眩暈湯(組方:當歸9g,生地9g,赤芍6g,紅花 9g,川芎 6g,桃仁 9g,半夏 6g,白術 6g,天麻 12g,茯苓9g,橘紅9g),按中醫(yī)內(nèi)科學[2]眩暈分型隨證加減,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用。對照組:阿司匹林腸溶片100mg口服,每日1次;氟桂利嗪10mg,每日1次。合并高血壓病、高脂血癥、糖尿病患者給予相應降壓、降脂、降糖治療,2組治療療程均為14d。
將療效分為治愈、顯效、有效、無效。治愈:頭暈等癥狀消失;顯效:頭暈等癥狀明顯改善,能堅持工作、生活和工作不受影響;有效:頭暈等癥狀改善,雖能堅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影響;無效:癥狀無明顯變化。
用SPSS 11.5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
表1顯示,2組療效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0.0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7.50%,經(jīng)x2檢驗P<0.05。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CCCI是指大腦整體水平血液供應減少的狀態(tài),而非局灶性大腦缺血,是目前臨床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長期處于CCCI狀態(tài)可使腦組織產(chǎn)生慢性缺血,如不及時治療腦循環(huán)障礙可逐漸加重,容易形成急性腦血管病和癡呆[4]。研究表明,大腦微循環(huán)的灌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血液動力學,若能改善腦部血液循環(huán)、降低血液黏度、持久地增加腦血流量,則能保證腦灌注和糾正腦缺氧[5]。目前 CCCI的治療,西醫(yī)主要以腦保護劑、抗血小板聚集藥物為主,缺乏更多可供選擇的方法及藥物,且副作用較大。
CCCI屬中醫(yī)“眩暈”范疇,歷代醫(yī)籍對其論述頗多。早在《內(nèi)經(jīng)》就有對它的記載,《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諸風掉眩,皆屬于肝”;《靈樞·衛(wèi)氣》則謂:“上虛則?!薄堉倬伴_創(chuàng)了“因痰致?!崩碚摰南群?,朱丹溪在其基礎上提出了“無痰不作?!鼻乙灾翁禐橄鹊姆椒ā埦霸乐委煴静t“以治虛為主”?,F(xiàn)代中醫(yī)認為,眩暈多表現(xiàn)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實多為風、火、痰、瘀之實,虛則多為氣、血、陰、陽之虛。自擬眩暈湯以半夏白術天麻湯合血府逐瘀湯化裁而來,其中半夏白術天麻湯為治風痰眩暈之代表方,針對現(xiàn)代人多因肥甘厚味而致痰濕之體的特點;血府逐瘀湯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改變血液流變性[6],從而調(diào)節(jié)心腦功能及血液循環(huán)。兩方合用,以西方醫(yī)學的研究結合傳統(tǒng)中醫(yī)的理論,為 CCCI患者提供了一種具有針對性的辨證思路。
研究表明,自擬眩暈湯治療CCCI效果顯著,優(yōu)于單純西藥治療且副作用較小,值得臨床推廣。
[1]近藤.無癥狀性腦血管病變~の對應頸動脈病變の治療[J].日內(nèi)會雜志,2000,86(4):781.
[2]周仲瑛.中醫(yī)內(nèi)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3:312-319.
[3]臧運華,鄭志軒,等.調(diào)氣通絡法治療慢性腦供血不足60例[J].光明中醫(yī),2011,26(7):1360-1362.
[4]香山科學會議第91次學術討論會紀要.跨世紀腦科學.老年性癡呆致病機理與防治[J].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1998,17(3):133-135.
[5]楊文斌,馬世民,等.應用不同劑量黃芪的補陽還五湯治療慢性腦供血不足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11,18(5):7-9.
[6]黃宏偉,等.血府逐瘀湯對大鼠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甘肅中醫(yī),2005,18(4):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