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 坤,謝晶日
(1.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醫(yī)基礎理論研究所,北京 100700;2.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哈爾濱 150040)
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酸)在肝臟過度沉積,若沉積量超過肝臟總重量的5%,或在組織學上有30%以上肝細胞含有脂肪滴,稱之為脂肪肝,脂肪肝是一種常見的肝臟代謝性疾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高脂類食物及酒精攝入量的明顯升高,脂肪肝的發(fā)病率也在逐年增加。另外由于現(xiàn)代檢查手段的廣泛應用,使脂肪肝患者的檢出率也在逐年增加。由于人們對脂肪肝的認識越來越趨向完善,脂肪肝所引起的肝臟損傷及導致肝硬化等方面的危害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然而現(xiàn)代醫(yī)學在脂肪肝的治療方面仍無理想藥物,而且許多藥物毒副作用較多,難以為患者接受。相比之下,中醫(yī)藥治療脂肪肝有其獨到之處,對脂肪肝的防治也有著顯著的療效[1]。筆者自2010年3月2011年10月運用降脂顆粒治療脂肪肝患者80例,取得了非常滿意的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本臨床研究觀察病例80例,均來源于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門診及住院病人。采用分層隨機化方法,選取合適段長并按1∶1比例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借助SAS統(tǒng)計軟件給定種子數(shù),分別產生80例受試者所接受處理(治療藥和對照藥)的隨機安排,即列出流水號為01~80所對應的治療分配(即整體隨機編碼表)。其中治療組40例,男性2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齡46.2歲 ±8.4歲,平均病程7.3±3.9年;對照組40例,男性2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齡46.3歲 ±8.0歲,平均病程7.4±3.6年。80例病人均經超聲檢查呈脂肪肝象圖,其中重度脂肪肝25例,中度脂肪肝40例,輕度脂肪肝15例。病人的主要癥狀包括肝區(qū)脹痛、腹脹、惡心、食欲不振、噯氣,有癥狀的病人可有其中1種或幾種癥狀。肝功化驗異常表現(xiàn)為谷草轉氨酶(AST)、谷丙轉氨酶(ALT)、γ-谷氨酰轉移酶(γ-GT)增高,血脂異常表現(xiàn)為血清甘油三酯、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2組患者一般資料分布經統(tǒng)計學檢驗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按照中華醫(yī)學會肝臟病學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2006年2月修訂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療指南》[2]。納入病例標準:血脂(總膽固醇及甘油三酯),雙項或單項增高,超聲明確診斷為脂肪肝,肝功能異常,AST或 ALT其中1項或 2項增高[3]。排除病例標準:慢性病毒性肝炎活動期、急性肝炎、重癥肝炎、藥物性肝病及營養(yǎng)不良、有嚴重的原發(fā)性疾病和妊娠期、哺乳期婦女[4]。
治療組服用降脂顆粒,由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藥廠生產。飯前服用,每日3次,每次1袋(含生藥10g),服藥6周為1個療程。對照組服用葵花護肝片(黑龍江葵花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3336),每次4片,每日3次,療程為6周,然后進行各項指標檢測。
觀察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超聲影像學、肝功、血脂的變化情況。
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治愈:癥狀積分分值減少率≥90%,超聲示無脂肪肝,血脂、血清轉氨酶正常;顯效:癥狀積分分值減少率≥70%且<90%,超聲改善1個等級以上,血脂下降,血清轉氨酶正常;有效:癥狀積分分值減少率≥30%且<70%,超聲有改善或無變化,血脂下降,血清轉氨酶下降50%以上;無效:癥狀積分分值減少率≤30%,超聲無變化,血脂、血清轉氨酶無明顯改善。
計量資料采用 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 χ2檢驗。所有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統(tǒng)計軟件采用SPSS15.0版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
表1 2組主要臨床癥狀比較(n,%)
表1顯示,2組各種癥狀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而治療組在改善脹痛、食欲不振、腹脹、惡心癥狀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二者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在改善噯氣癥狀方面,2組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2組臨床療效比較(n,%)
表2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80%,對照組總有效率65%,治療組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2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
表3 2組超聲影像脂肪肝分度改變情況(n,%)
表3顯示,治療組治療后超聲影像學表現(xiàn)明顯改善,脂肪肝嚴重程度明顯降低,甚至表現(xiàn)為正常肝臟聲像圖,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對照組中有25%患者、治療組中有45%的患者超聲影像學基本恢復正常。
表4 超聲直方圖近場與遠場AV值變化情況(±s)
表4 超聲直方圖近場與遠場AV值變化情況(±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 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40 15.03±3.48 9.12±3.16*#對照組 40 15.06±3.68 12.26±3.20*
表4顯示,治療組在治療后近場與遠場AV值差明顯降低,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降脂顆粒明顯降低了脂肪肝病人肝內的脂肪含量,使近場的強散射降低即AV值下降,遠場的聲衰降低即AV值增高,結果近場與遠場的AV值明顯降低。
表5 治療組與對照組血脂變化情況(±s,mmol/L)
表5 治療組與對照組血脂變化情況(±s,mmol/L)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3±0.50 6.30±1.77 1.20±0.23 3.96±0.83(n=40)治療后 1.55±0.24*#4.62±1.42*#1.54±0.57*# 3.02±0.76*#對照組 治療前 2.35±0.52 6.36±1.79 1.22±0.21 3.98±0.69(n=40)治療后 1.93±0.32* 5.23±1.48* 1.38±0.30* 3.56±0.41 TG TC HDL-C LDL-C治療組 治療前組 別*
表5顯示,治療組的血脂在治療后明顯改善,表現(xiàn)為TG、TC、LDL-C降低,HDL-C升高,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差異(P<0.05)。
表6 治療組與對照組肝功改變情況(±s,U/L)
表6 治療組與對照組肝功改變情況(±s,U/L)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 別 ALT AST γ 84.30±37.86 88.35±33.47 85.42±44.56(n=40)治療后 43.24±21.37*# 41.96±20.25*# 44.97±22.55*#對照組 治療前 86.48±38.62 85.19±32.52 83.06±37.30(n=40)治療后 60.54±30.37* 62.71±24.18* 56.68±27.53-GT治療組 治療前*
表6顯示,治療組 ALT、AST、γ-GT在治療后均明顯降低,肝功能顯著改善,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
在中醫(yī)學中無脂肪肝這一病名,根據(jù)其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xiàn)應屬中醫(yī)學“痰證”、“濕阻”、“脹滿”、“積證”、“脅痛”等范疇。本病為多種病因引起,因此其病因病機較為復雜。目前研究總體上認為,本病的發(fā)病機理與中醫(yī)理論中的痰、濕、瘀、積等密切相關,主要責之于肝、脾兩臟。筆者認為該病乃是本虛標實之癥,究其發(fā)病或由先天稟賦不足,或由久病傷正,或由藥食所傷、勞逸不均導致脾胃受損,久則脾胃虛弱,也有兼夾情志不遂、肝失調達者,以致脾虛肝郁;脾虛則運化失常,濕邪內生,久而成痰,或從寒化,或從熱化;肝郁則氣機不暢,氣血凝澀,而見瘀血之象。因此可以說,脾虛者是言其本,說其痰濕、血瘀者,是言其標也。總之,本病為脾虛肝郁、本虛標實之證,因此對于本病的治療疏肝健脾、活血利濕是其常法,在此基礎上,可根據(jù)患者一時陰陽虛實表現(xiàn)的不同,做適當加減變化,以更符合客觀實際,也更體現(xiàn)中醫(yī)治病辨證求本、因時而異的運動變化治療思想。降脂顆粒就是以此理論創(chuàng)制的臨床經驗效方。
降脂顆粒全方由白術、姜黃、柴胡、黃芪、澤瀉、丹參、生山楂、荷葉等組成,具有健脾舒肝、活血利濕的作用,用于脂肪肝和高脂血癥的基礎治療。方中白術、姜黃為君,既能助澤瀉利濕化痰,又能助參、苓健脾燥濕;姜黃行氣破瘀,通經止痛;柴胡明則疏肝理氣,以恢復肝主條達、主疏泄之生理功能,暗則防肝氣犯脾;黃芪補氣健脾,助白術健脾之功;丹參祛瘀止痛、活血通經、清心除煩,助姜黃行氣活血;澤瀉利水滲濕、滲泄水道、消痰化飲,4藥共為臣藥;生山楂健胃消食,荷葉清熱利濕,兩藥為佐藥。全方合用標本兼顧,共奏疏肝健脾、活血利濕之功?,F(xiàn)代中藥藥理研究證實,柴胡能降低轉氨酶,恢復肝功能,減輕肝損傷,其保肝機理是皂苷對生物膜的直接保護作用。姜黃能抑制脂肪酸,減少肝中甘油三酯、游離脂肪酸、磷脂含量及血清總甘油三酯、膽固醇和血中游離脂肪酸的含量;丹參能減輕局部瘀血,改善血液循環(huán)和肝微循環(huán),具有保肝作用;黃芪能夠防止肝糖原減少,有減輕肝臟炎癥作用;澤瀉可以抑制外源性甘油三酯及膽固醇的吸收,影響內源性膽固醇代謝及抑制甘油三酯合成而具有抗脂作用;生山楂能夠清除肝臟內堆積的三酰甘油,減少脂肪酸對肝細胞的毒性,使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降低,達到降血脂、保肝的作用;荷葉能夠促進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在肝臟內的代謝,從而起到降低血脂的作用[6]。
[1]劉學榮,戚忠璽,耿蘭書.脂肝清膠囊治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10,17(1):11-13.
[2]中華醫(yī)學會肝臟病學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療指南[S].實用肝臟病雜志,2007,10(1):53.
[3]管小江,李光來,張忠民,等.新疆維吾爾族野生蟲山杏治療脂肪肝的臨床觀察[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0,25(3):473-475.
[4]李杰,王新月.健脾舒肝丸聯(lián)合水飛薊賓膠囊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10,17(1):68-69.
[5]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364-366.
[6]梅全喜.現(xiàn)代中藥藥理與臨床應用手冊[S].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8: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