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麗,馬亞軍,楊 怡
(寧夏醫(yī)科大學基礎醫(yī)學院教學辦,寧夏銀川 750004)
不同年級醫(yī)學生身心健康的現(xiàn)況調查與分析
張艷麗,馬亞軍,楊 怡
(寧夏醫(yī)科大學基礎醫(yī)學院教學辦,寧夏銀川 750004)
目的了解不同年級醫(yī)學生身心健康差異,為構建醫(yī)學生身心健康教育體系提供實證支持。方法采用人格調查問卷(UPI和EPQ)、壓力調查問卷以及身體素質調查問卷,隨機對本校一年級-三年級(2010級-2008級)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和身體素質測試調查。結果①2009級的醫(yī)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較2008級和2010級的學生差,且不同年級醫(yī)學生對同一影響因素的表現(xiàn)不同;②醫(yī)學生鍛煉次數隨年級升高而減少,身體素質有下滑趨勢(P<0.05)。結論不同年級的醫(yī)學生身心健康水平存在差異,亟待針對性地構建醫(y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并重視醫(yī)學生的體魄鍛煉。
醫(yī)學生;身心健康;差異
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不斷發(fā)展,大學生已成為未來社會發(fā)展的主題。身心健康對一名大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大量調查結果證實大學生身心健康狀況不容樂觀,身心健康問題的嚴重性越來越引起教育者的關注。大學生身心健康水平主要與其個性、家庭有關的生活事件數量、主觀社會支持、性別、年齡有密切關系[1]。醫(yī)學生作為大學生中的一類特定人群,相對于其他專業(yè)的大學生所承受的學習壓力和將來的就業(yè)壓力以及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心理負擔勢必要大。因此,我們對不同年級醫(yī)學生身心健康狀況進行調查分析,為加強醫(yī)學生身心健康教育提供實證支持與參考。
以自愿參與的原則對寧夏醫(yī)科大學2008級-2010級的醫(yī)學生隨機進行抽樣調查,共抽取受試樣本246例。其中,2008級56例、2009級96例、2010級94例。問卷當場全部回收,回收率為100%,應答率為94.3%。
心理健康調查:采用大學生人格量表(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UPI)、愛森克人格問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以及大學生壓力問卷,對3個年級醫(yī)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分析。
身體素質調查:運用大學生身體素質問卷,對3個年級醫(yī)學生身體素質狀況進行分析。
統(tǒng)計分析:統(tǒng)計調查問卷中各題目每個選項所選擇的個數及百分率,對UPI和EPQ結果進行卡方檢驗,對大學生壓力和身體素質問卷結果進行百分率比較,然后分析3個年級醫(yī)學生的身心健康差異。
UPI結果。結果顯示,3個年級的醫(yī)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變化趨勢,即2009級醫(yī)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明顯低于2008級和2010級的醫(yī)學生。主要體現(xiàn)在思想不集中、莫名奇妙的不安、辦事畏首畏尾、對臟很在乎、擺脫不了毫無意義的想法、在乎別人的視線以及覺得別人輕視自己,各年級間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1 所示。
表1 各年級醫(yī)學生主要心理問題比較(UPI,%)
EPQ結果。EPQ包含四個量表,即:E量表反映性格的內外傾向(外向→內向);N量表反映情緒的穩(wěn)定性;P量表反映倔強性;L量表測定被試者的掩飾、假托或自身隱蔽性,或者測定其社會性樸實幼稚的水平。結果表明,2009級的學生較2008級和2010級趨于外向和倔強,情緒上2010級到2008級學生逐漸趨于穩(wěn)定,L量表3個年級的分數分別為9.77,10和9.4,說明學生沒有出現(xiàn)掩飾或自身隱蔽現(xiàn)象。三個年級醫(yī)學生心理健康具體到某一方面的差異主要集中在活躍情況、朋友的多少、是否有些自夸、為自己的健康擔憂以及有人正在躲避自己等,其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圖1和表2。
圖1 各年級醫(yī)學生心理健康變化趨勢(EPQ)
表2 醫(yī)學生心理健康主要存在的問題(EPQ)
大學生壓力問卷結果。3個年級的醫(yī)學生對不同壓力因素的表現(xiàn)不同,從2010級到2008級,考試前會有心情緊張的3個年級分別占43.3%,26.7%,50%;認為學業(yè)成績排名肯定會給學習帶來影響的分別占13.3%,36.7%,3.57%;與同學相處經常會感到壓力的分別占 6.7%,13.3%,3.57%;對異性表白時會有很大壓力的分別占 6.7%,26.7%,7.3%等。
結果顯示,從2010級到2008級的3個年級醫(yī)學生自我感覺身體素質下降分別占46.7%,46.7%,50%;一周內鍛煉次數為零的分別占6.7%,6.7%,30.4%;每天都吃早餐各占 66.7%,73.3%,80.4%;睡眠時間不足6小時各占25.9%,16.7%,3.5%。三個年級每周參加體育鍛煉的次數多集中在1-2次,每周參加5-6次鍛煉的比例由2010級到2008級逐漸減少(P<0.05)(見圖2)。
大學時期,是一個人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過渡階段,也是心理發(fā)展、人生觀和價值觀定位的關鍵時期。然而隨著多元文化和價值沖突的加深,一部分大學生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tài),有的甚至有嚴重的心理疾病。我們對醫(yī)學大學生調查分析發(fā)現(xiàn),他們的心理健康和身體素質狀況均不容樂觀。
本校大二的醫(yī)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較大一和大三的學生差,其苦惱、焦慮、矛盾等癥狀較明顯。這一結果與非限定醫(yī)學專業(yè)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結果一致[2-3]。UPI、EPQ 和壓力問卷調查結果證實了 3 個年級醫(yī)學生心理健康存在差異,主要集中在思想不集中、莫名奇妙的不安、辦事畏首畏尾、對臟很在乎、擺脫不了毫無意義的想法、在乎別人的視線以及覺得別人輕視自己。我們分析認為,這種差異的產生可能是由于不同年級醫(yī)學生在校時間、課程設置、學習節(jié)奏、同學關系復雜程度等不同而引致的。本校大一學生課程較少且多為基礎課,與同學之間的交往較為單純,相對于緊張、快節(jié)奏的高三,學習和生活比較輕松,因此造成心理壓力的因素相對較少。大二時期,是一個從不適應到適應大學生活的過渡階段,開始學習枯燥乏味的醫(yī)學專業(yè)課、成績競爭激烈、學生間各種矛盾日顯突出,倔強性相對明顯。在很多事情上他們開始無所適從、被動應付、懷疑、苦惱、否定自我,隨之產生很大的心理健康問題和學習壓力。而大三的學生,隨著對大學學習、生活的適應,逐漸學會自我心理調節(jié),理性認知逐漸加強,情緒逐漸趨于穩(wěn)定,從而使心理問題得到一定緩解。
此外,從體育鍛煉、早餐及睡眠三個方面對醫(yī)學生的身體素質狀況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3個年級的醫(yī)學生均感覺自我身體素質明顯下降。大三學生由于課程較多且多為專業(yè)課,體育鍛次數相對較少,大三到大一學生睡眠不足現(xiàn)象漸趨明顯,而隨著年級的增加逐漸重視早餐。從醫(yī)學角度考慮,體育鍛煉時間少、睡眠不足、不吃早餐,會造成血液在內臟器官淤滯,腦細胞得不到充分的血氧供應,容易出現(xiàn)疲勞。體育鍛煉不僅有利于提高身體素質,對心理健康的緩解也有一定作用。對醫(yī)學生進行調查問卷分析發(fā)現(xiàn),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能夠起到促進心理健康的積極效應,同時,中等運動量體育鍛煉的心理健康效應最好[4]。健康的體魄以及良好的身體素質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習成績也能夠促進心理健康。
醫(yī)學生作為大學生中的一類特殊群體,不同的年級有著特定的學習、生活、思維、交往以及認知方式,其身心健康水平存在差異。面對醫(yī)學生并不樂觀的身心健康現(xiàn)狀,醫(yī)學院校亟待根據教育規(guī)律和大學生的心理特點,積極構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預防體系,有針對性地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切實有效的提高醫(yī)學生整體身心健康水平,更好的促進職業(yè)素質及醫(yī)學道德修養(yǎng)的提高,為人類醫(yī)藥衛(wèi)生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貢獻。
[1]馬 莉,高 云,楚 巖,等.大學生生活事件對身心健康影響的調查研究[J].中國校醫(yī),2011,25(3):164 -166.
[2]王 媛,王 偉,張 微.醫(yī)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的分析[J].數理醫(yī)藥學雜志,2007,20(4):508-511.
[3]劉國華.不同年級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比較與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3):297 -298.
[4]唐曉亮.體育鍛煉對醫(yī)學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0,31(5):791-793.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Current Status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Medical Students of Different Grades
ZHANG Yan-li,MA Ya-jun,YANG Yi
(Teaching Affairs Office,School of Basic Medicine of 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Yinchuan 750004,China)
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grade medical students so as to provide empirical support for building a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ystem of medical students.MethodsWe surveyed the mental health and physical fitness of medical students randomly chosen from classes 2010,2009 and 2008 with the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s(UPI and EPQ),stress questionnaire and physical survey.Results① From an overall point of view,the medical students of class 2009 had worse mental health than those of classes 2008 and 2010;medical students of different grades showed different performance in the same influencing factors.② Exercise frequency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grade,and students’physical health have a downward trend(P<0.05).Conclusion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different grades of medical students is different.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build medical students’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ystem 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ir physical exercise.
medical student;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difference
G526.5
A
1006-2769(2012)03-0508-03
2012-02-04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教育廳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實驗區(qū)項目(寧教高[2009]279號)
張艷麗(1972年),女(回族),寧夏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現(xiàn)任寧夏醫(yī)科大學基礎醫(yī)學院教學辦主任,研究方向為腫瘤免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