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筱方
(江蘇省高淳縣中醫(yī)院,江蘇高淳,211300)
臀上皮神經損傷,又稱臀上皮神經炎、臀上皮神經卡壓綜合征等,是由于臀上皮神經在穿過髂嵴部位受到卡壓所產生的腰臀部彌散性疼痛、感覺異常,以向臀部及大腿后外側放射為特征的一種疾?。?]。臨床上因其病史、體征、癥狀與腰椎間盤突出癥及坐骨神經痛相類似,常被誤診,有些患者甚至還行髓核摘除等手術治療,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傷害[2-3]。我們自2009年8月至2011年12月采用蒼龜探穴針法加灸治療本病66例,治療效果比較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共130例患者均來自本院門診,隨機分為針刺組和理療組。針刺組66例,男38例,女28例,年齡最小38歲,最大68歲,病程最短5天,最長2年。理療組64例,男37例,女27例,年齡最小39歲,最大65歲,病程最短2天,最長2年。2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臀上皮神經損傷的診斷依據:1)有腰臀部閃挫扭傷史。2)多發(fā)生于中年以上患者。3)一側腰臀部刺痛或酸痛,急性扭傷疼痛較劇,可有下肢牽扯樣痛,但多不過膝,彎腰明顯受限,在髂棘最高點內側2~3cm處(即臀部外上象中點)壓痛明顯,局部可觸到條索狀硬結。
3.1 針刺組 患者側臥,患側朝上,雙手抱膝,醫(yī)者用大拇指在患者腰臀部尋找壓痛點和觸摸條索樣硬結,在體表常規(guī)消毒后,用直徑0.3mm×75mm一次性針灸針,刺入壓痛點或條索樣硬結,待患者得氣后,將針退至皮下,以兩手指扳倒針身,然后改換方向,針尖分別向上、下、左、右多方向透刺,先上后下,自左而右,依次針刺,分淺、中、深三部徐徐而進,向不同的方向探刺以尋找最佳針刺感應,或加大刺激量以增強得氣感,最后針尖再退至皮下,復直刺2~3寸,把約2cm長艾柱套在針柄上點燃,艾柱燃滅后即可出針。每日治療1次,7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2d,治療2個療程后評價療效。
3.2 理療組 患者取俯臥位,采用北京益康來有限公司生產的YKL-B型電腦中頻治療儀治療,治療時將7cm×10cm電極板2個分別置于患側腰部及臀部疼痛區(qū),電量25~90mA,刺激量以患者局部能耐受為限。每日治療1次,每次20min,7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2d,治療2個療程后評價療效。
4.1 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1994年制訂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評定療效。治愈:腰臀痛消失,功能恢復,無反復發(fā)作;好轉:腰臀痛減輕,勞累或彎腰臀部仍牽拉痛;未愈:腰臀部疼痛無明顯緩解。
4.2 治療結果 2組總有效率經統(tǒng)計學處理χ2=9.51,P<0.01,顯示針刺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理療組,詳見表1。
表12 組患者療效比較[n(%)]
中醫(yī)學認為,臀上皮神經損傷屬于“筋痹”或“筋出槽”范疇,多為感受外邪,或勞作過度,致使腰臀部筋肉損傷,引起氣血運行不暢,經脈閉阻,不通則痛。若病程拖延,則久病入絡,瘀血阻滯絡脈,致氣血不足,不能濡養(yǎng)筋肉,而出現(xiàn)疼痛、麻木、肌肉萎縮等。治療上以舒經通絡、活血化瘀為原則,以解除局部軟組織的痙攣,使癥狀消除[5]。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臀上皮神經為第1~3腰椎神經后支之外側支,在股骨大轉子與第3腰椎間連線交于髂嵴處平行穿出深筋膜,分布于臀部皮膚。當外傷、勞損、感受寒濕及背部皮肌長期緊張,走行于髂嵴上方的部分神經或纖維束容易受到磨損,產生水腫充血,神經變粗大,周圍軟組織發(fā)生無菌性炎癥,充血腫脹,造成嚴重的腰臀部疼痛[6]。
蒼龜探穴首見于明代徐鳳的《金針賦》,其曰“蒼龜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進,鉆別四方”,屬飛經走氣針法的一種,是由徐疾補瀉和針刺多向行氣法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復式針刺手法,手法關鍵在于不斷地變換針刺方向,由淺入深時,一定要一進再進。戚艷認為[7]蒼龜探穴法適用于經絡氣血壅滯,經氣流通不過關節(jié)之各種疼痛,尤以放射性疼痛為宜,或用于在關節(jié)附近針刺而不得氣者,以及邪氣深居經脈之痹阻不通者。雷龍鳴等[8]認為行蒼龜探穴針法能獲得較大范圍的強針感,具有取穴少和針感強、針感直搗病所之特點,從而達到氣暢血行、絡通痛止的目的。臀上皮神經損傷治療的關鍵在于消除臀上皮神經周圍的無菌性炎癥,松解局部軟組織的粘連,使神經回納于骨纖維管內[9]。選用阿是穴施以溫針可以使熱力透達組織深部,改善臀上部血液循環(huán),旺盛新陳代謝,提高局部痛閾,加速炎癥消失,促進其損傷的修復和功能恢復,緩解臀上皮神經受壓狀態(tài)。諸法合用共奏溫經通絡,祛寒除濕,舒緩筋急的作用。
治療期間患者應注意避免快速下蹲、跑跳等髖部的劇烈運動,同時注意局部保暖,急性期間宜提倡臥床休息。同時該病若早期治療,則復發(fā)率較低,考慮損傷早期,臀上皮神經及周圍組織病理變化為可逆性,如遷延日久,神經軸突和髓鞘易發(fā)生變性反應,則較難治愈[10]。
本療法操作簡便,療程短,見效快,治愈率高,副作用小,復發(fā)率低,不失為治療臀上皮神經損傷的有效方法,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應用。
[1]李仲廉.臨床疼痛治療學[M].第2版.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349.
[2]魏美鋼,賀毅,王必勝,等.臀上皮神經卡壓綜合征的診斷與治療[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9,12(5):62 -64.
[3]呂有魁,何宗寶,陳東昌,等.22例誤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臀上皮神經卡壓癥[J].頸腰痛雜志,2009,30(2):177 -178.
[4]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4.
[5]潘長青,了香,宏光.針刺反阿是穴加推拿治療臀上皮神經損傷38例臨床觀察[J].湖南中醫(yī)藥導報,2004,10(9):40.
[6]鄭光亮,陳鎮(zhèn)浩,痛癥的診斷與治療[M].第2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93:249-251.
[7]戚艷.龜探穴針刺法治療痹癥臨床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2001,17(10):44.
[8]雷龍鳴,曾湘玲,林正,等.王澤濤教授運用古典針法臨床經驗舉隅[J].針灸臨床雜志,2003,19(7):12.
[9]謝曉焜,邱曉虎.彈撥牽拉手法治療臀上皮神經損傷42例[J].光明中醫(yī),2011,26(1):115.
[10]馬洋,尹永濤,茶曉峰,等.手法加電針揚刺、TDP治療臀上皮神經炎38 例[J].浙江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0,20(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