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穎 胡有東 李 俠 徐培敬 (徐州醫(yī)學院附屬淮安醫(yī)院老年科,江蘇 淮安 223002)
外周動脈疾病(PAD)是除心腦動脈以外的動脈血管疾病。PAD是冠心病的等危癥,患者不僅易出現(xiàn)行走能力受損等,而且增加冠心病、腦卒中等疾病死亡風險〔1,2〕。由于PAD基本機制為動脈粥樣硬化,近期研究表明mimecan在動脈粥樣硬化病變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3〕,但作用機制不明,而在mimecan基因的第1個內(nèi)含子上有NF-κB和P53的結合位點,因此研究NF-κB和P53在動脈粥樣硬化病變中的作用有著重要的意義。
1.1 研究對象和分組 選擇2009年4月至2011年2月淮安市第二人民醫(yī)院老年科PAD患者共84例,年齡50~75歲,男43例,女41例。所有患者均符合PAD的臨床診斷標準〔4〕,按照Fontaine臨床分級將所有入選病例分成四組,分別為Ⅰ級組23例,男12例,女11例,年齡50~67歲,平均(56.81±8.23)歲;Ⅱ級組22例,男 10例,女 12例,年齡 53~70歲,平均(57.8±7.57)歲;Ⅲ級組 24例,男 13,女 11例,年齡 55~75歲,平均(58.36±5.93)歲;Ⅳ級組15例,男8,女7例,年齡56~75歲,平均(58.21±6.39)歲。健康對照組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齡50~75歲,平均(57.61±5.37)歲。各組間年齡、性別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踝臂指數(shù)(ABI)測定:ABI測量采用美國心臟病學會(AHA)推薦的方法,室溫下,患者取仰臥位,使用魚躍牌水銀血壓計常規(guī)測量雙側肱動脈收縮期血壓并取其平均值,若兩側血壓差值>10 mmHg,則以高值作為肱動脈收縮壓。將袖帶縛于小腿遠端靠近踝關節(jié)處,以同樣的方法測得同側脛后動脈和足背動脈血壓,取其中的高值作為踝部收縮壓。最后用選定的踝部收縮壓除以選定的肱動脈收縮壓,所得的值即這一側的ABI,雙側的 ABI均需測量,取其中的低值作為患者的ABI〔5〕。(2)NF-κB 和 P53 的檢測:NF-κB 和 P53 的測定采用酶聯(lián)免疫法(ELISA)檢測(美國BIO-RAD伯樂酶標儀),試劑盒購自Diagnostic Systems Laboratories INC公司,操作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各組間差異。采用直線相關分析判斷NF-κB和P53與外周動脈疾病嚴重程度的相關性。
2.1 NF-κB和P53在不同程度PAD中的表達 PAD組NF-κB和P53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且各組間兩兩比較發(fā)現(xiàn)各組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NF-κB和 P53與 PAD嚴重程度的相關性 NF-κB和P53與PAD嚴重程度呈正相關,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76、0.68(P<0.05),即NF-κB和P53與PAD通過氧化應激等機制存在明顯的正相關性,且隨著外周動脈疾病嚴重程度的加重,所以通過檢測NF-κB和P53的表達程度,對判斷PAD的嚴重程度可能有一定益處。
2.3 NF-κB和P53在PAD間的相關性 在PAD中NF-κB和P53呈正相關(r=0.83,P<0.05),提示兩者在外周動脈疾病中可能通過共同作用于mimecan基因的第1個內(nèi)含子而起到相互促進的作用。
表1 NF-κB和P53在各組中的表達(s)
表1 NF-κB和P53在各組中的表達(s)
與對照組比較:1)P<0.05
P53對照組組別 n NF-κB 20 18.73±4.31 1.53±1.13Ⅰ期組 23 22.21±3.431) 2.12±1.811)Ⅱ期組 22 23.62±4.351) 2.24±2.041)Ⅲ期組 24 27.26±6.601) 2.81±1.121)Ⅳ期組 15 31.32±5.471) 3.50±2.801)
曾有多種學說從不同的角度來闡述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發(fā)病機制,從最早的脂肪浸潤學說,到后來的損傷-反應學說,及細胞增殖學說等,均未闡述NF-κB、P53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的相關作用,而在我們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NF-κB、P53兩者呈正相關,它們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中的作用機制可能是通過Minecan基因所實現(xiàn)。已有研究證實NF-κB是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啟動因子〔6〕,靜息狀態(tài)下,NF-κB 與其抑制亞單位(IκB)結合與胞漿中,NF-κB的激活主要是通過降解IκB來實現(xiàn)的。各種危險因子(高脂血癥、高血糖、糖尿病、感染源等)通過細胞膜激活IκB激酶,使IκB磷酸化,然后與多個泛素結合,進而由蛋白激酶降解NF-κB游離于胞質(zhì)中,胞質(zhì)中的NF-κB易位至細胞核,與脫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炎癥反應調(diào)節(jié)蛋白Minecan基因中的NF-κB結合點相結合,調(diào)控各種炎癥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TNF)、干擾素(IFN)、IL-1、IL-6、血管細胞黏附分子-1(VCAM-1)、細胞間黏附分子(ICAM-1)、E-選擇素趨化因子MCP-1等。這些細胞炎癥因子通過各種相同或不同的信號通路來促進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發(fā)生發(fā)展。
P53抑癌基因是目前唯一研究較明確的、定位于細胞核內(nèi)的抑制細胞增殖的抑癌基因,在生理情況下P53發(fā)揮其抑癌作用,抑制動脈血管平滑肌細胞、巨噬細胞等過度分裂〔7〕,進而抑制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即它們處在一種動態(tài)平衡,但是當動脈內(nèi)皮損傷或其他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危險因素出現(xiàn)時,這種平衡將被打破,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危險因素超過P53作用時,P53將代償性升高,與本文結果一致,即動脈粥樣硬化嚴重組(Ⅳ期組)P53值高于對照組及其他實驗組,當其失去代償性能力時,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速度將加快;另外,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各種危險因素也可能作用于P53,因此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機制可能是NF-κB和P53之間的動態(tài)平衡被打破的過程。
目前雖然對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機制研究較多,但對其形成確切機制仍不是很清楚,因此我們的研究從一個側面表明NF-κB和P53可能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中起著重要作用,為研究動脈硬化粥樣斑塊形成機制提供一個新的思路。
1 Sigvant B,Henriksson M,Lundin F,et al.Asymptomatic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is pharmacological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risk cost-effective〔J〕?Eur J Cardiovasc Prev Rehabil,2011;18(2):254-61.
2 Hussein AA,Uno K,Wolski K,et al.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and progression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J〕.Am Coll Cardiol,2011;57(10):1220-5.
3 Tasheva ES,Koester A,Paulsen AQ,et al.Minecan/osteoglycind efficient mice have collagen fibril abnormalities〔J〕.Mol Vis,2002;31(8):407-15.
4 Cassar K.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J〕.Clin Evid,2011;29(3):XI.
5 Potier L,Abi Khalil C,Mohammedi K,et al.Use and utility of ankle brachial index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J〕.Eur J Vasc Endovasc Surg,2011;41(1):110-6.
6 Wilkins R,Tucci M,Benghuzzi H.Role of plant-derived antioxidants on NF-κB expression in LPS-stimulated macrophages-biomed 2011〔J〕.Biom Sci Instrument,2011;47(2):222-7.
7 Boesten LS,Zadelaar AS,van Nieuwkoop A,et al.Macrophage p53 controls macrophage death in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of apolipoprotein E deficient mice〔J〕.Atherosclerosis,2009;207(2):399-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