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昶,黃海燕,劉 寶
(1.咸寧學院 教育學院,湖北 咸寧 437100;2.華南理工大學 廣州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0;3.北華航天工業(yè)學院 學工處,河北 廊坊 065000)
大學生感恩與焦慮、抑郁的關系*
魏 昶1,黃海燕2,劉 寶3
(1.咸寧學院 教育學院,湖北 咸寧 437100;2.華南理工大學 廣州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0;3.北華航天工業(yè)學院 學工處,河北 廊坊 065000)
采用感恩量表(GQ-6)、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對湖北省某高校140大學本科生進行調(diào)查,考察了大學生感恩與焦慮、抑郁的關系。結果表明:大學生感恩傾向強烈;感恩總體得分上女生顯著高于男生;感恩與焦慮、抑郁顯著負相關。
大學生;感恩;焦慮;抑郁
隨著積極心理學思潮的興起,感恩逐漸成為心理學研究的熱點[1]。感恩是指個體用感激認知、情感和行為了解或回應因他人或物的恩惠或幫助而使自己獲得積極經(jīng)驗或結果的心理傾向(McCullough,Emmons,&Tsang,2002)[2]。大量研究表明,感恩與大量積極情緒顯著正相關,與眾多消極情緒顯著負相關(Froh,Yurkewicz,& Kashdan,2009;Wood,Joseph,& Maltby,2008,2009)[3~5]。然而,當前感恩的研究結論多基于西方文化背景下,中國文化背景下的感恩研究十分有限。而發(fā)展系統(tǒng)理論指出個體的發(fā)展是個體與其所處的環(huán)境交互作用的結果,即個體生存和成長的社會文化對個體發(fā)展具有重大影響。然而,中國儒家文化下的感恩與西方基督教文化下的感恩存在較大差異性,即中西方感恩的內(nèi)涵及其功能可能存在差異,因此,西方感恩研究結論的可推廣性有待在中國文化背景下進行檢驗(喻承甫,張衛(wèi),李董平,肖婕婷,2010)。因此,本文考查了中國文化背景下大學生感恩與焦慮、抑郁之間的關系,以期為大學感恩干預實踐以促進我國大學生積極發(fā)展,減少消極情緒的發(fā)生提供了實證性依據(jù)和支持,從而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具針對性、實效性。
(一)對象
隨機抽取湖北某高校大學本科生140名作為調(diào)查對象,發(fā)放問卷 140份,收回有效問卷 130份,有效率92.86%,其中,男生60人,女生70人,平均年齡21.09歲。
(二)工具
1.感恩量表[2,6]感恩問卷(The Gratitude Questionnaire-6,GQ-6)由McCullough等人(2002)編制,包括6個項目,要求被試在每個項目上根據(jù)最近半年以來的實際感受進行評價,該量表用七點計分,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別計1-7分,其中項目3和6為反向計分題,計算所有項目的平均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青少年的感恩傾向越強。該問卷在感恩測量中廣泛使用并表現(xiàn)出良好的信效度(Bono&Froh,2009),研究也表明其對于我國青少年群體適用性良好(Chen&Kee,2008)。
2.焦慮自評量表(SAS)[7]SAS 由 Zung于1971 年編制,該量表是一個含有20個項目、分為4級評分的自評量表,用于評出焦慮病人的主觀感受。
3.抑郁自評量表(SDS)[7]SDS抑郁自評量表是一個含有20個項目、分為4級評分的自評量表。抑郁嚴重指數(shù)=各條目累積分/80(最高總分)。指數(shù)范圍為:0.25-1.0,指數(shù)越高,抑郁程度越重。
(三)施測程序
由心理學專業(yè)學生組織,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團體施測,使用統(tǒng)一的指導語向被試講解問卷填寫的要求,強調(diào)回答的真實性、自主性及完整性,并向被試承諾對其所填信息嚴格保密。測試前表示知情同意,征得老師和學生的同意;學生自愿選擇填答問卷,在填寫問卷過程中若有疑問可舉手詢問主試,作答完畢后現(xiàn)場收回問卷并致謝。
(四)數(shù)據(jù)處理
剔除無效問卷后,原始數(shù)據(jù)錄入在Excel軟件中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SPSS 11.5進行。
(一)大學生感恩的狀況大學生感恩的總體現(xiàn)狀分析表明,感恩分數(shù)為(5.36±0.66),位于量表的較高位置,說明大學生感恩傾向強烈。
(二)大學生感恩狀況的性別差異 獨立樣本t檢驗,見表1。
表1 大學生感恩狀況的性別差異(x±s)
由表1可知,感恩總體得分上男生顯著低于女生。
(三)大學生感恩和焦慮、抑郁的相關分析見表2。
表2 大學生感恩、焦慮和抑郁的相關分析(r)
由表2可知,大學生感恩與焦慮、抑郁顯著負相關。
研究結果表明,當前大學生的感恩意識較強。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濃厚和悠久的感恩思想,深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大學生從小就受到來自社會、學校和家庭感恩思想的熏陶。他們對家人、社會給予他們的幫助心存感激,并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予以回報[8]。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里,儒家文化賦予感恩深刻的內(nèi)涵,認為個體要努力實現(xiàn)“經(jīng)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道德品質,通過“仁、忠、孝、節(jié)、義”來明確一個人的責任和義務,從而實現(xiàn)道德自我修養(yǎng)和人格的自我完善。這些都是以感恩思想為核心的,并以恩情作為聯(lián)系施恩者與受恩者的基礎[9]。
結果表明,感恩的得分在性別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女生得分顯著高于男生。這與以往的研究結論相一致[10~12]。可能原因如下:感恩是一種移情能力,個體能否體驗到感激之情,很大程度上在于他移情于他人的能力,女性的移情能力普遍高于男性[13]。因此女性相對男性更容易體驗到感激心情。
結果表明,感恩與焦慮、抑郁顯著負相關。這一結論與前人研究結果一致[3~5]。應對理論指出感恩個體在面臨風險情境時表現(xiàn)出更多的積極應對評價,同時采用更多的積極應對策略,包括更多尋求工具性和情感性社會支持,更多采用接近或解決問題應對策略(如積極應對、計劃、積極重釋情境、嘗試發(fā)現(xiàn)發(fā)展可能性等),以及失敗后更持久堅持和更少通過物質使用等適應不良行為逃避,進而促進了個體社會適應。拓展建構理論指出感恩作為個體積極情緒特質對于認知具有啟動和拓展效應,能夠擴大個體的注意范圍,增強認知靈活性,以及更新和拓展個體的認知地圖;同時感恩能夠建構個體的資源,包括身體資源、智力資源、人際資源和心理資源等。高水平的認知能力和豐富的資源提升了個體的適應能力[1]。根據(jù)應對理論和拓展建構理論,高感恩的個體往往面臨風險情境時,更多的尋求社會支持,采取更多的積極有效的應對問題的方式,從而使個體更有效的面對壓力情境;同時高感恩的個體通過建構個體身體資源、智力資源、人際關系資源、心理資源等,提高個體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使之更有效的解決問題,從而提升個體適應能力,降低了焦慮、抑郁。
[1]喻承甫,張衛(wèi),李董平,等.感恩及其與幸福感的關系[J].心理科學進展,2010,18(7):1 110~1 121.
[2]喻承甫,張衛(wèi).青少年感恩與問題行為的關系:學校聯(lián)結的中介作用[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1,(4):425~433.
[3]Froh,J.J.,Yurkewicz,C.,& Kashdan,T.B.Gratitud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early adolescence:Examining gender differences[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9,32,633~650.
[4]Wood,A.M.,Joseph,S.,& Maltby,J.Gratitude uniquely predicts satisfaction with life:Incremental validity above the domains and facets of the five factor model[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8,45,49 ~54.
[5]Wood,A.M.,Joseph,S.,& Maltby,J.Gratitude predict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bove the big five facet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9,46,443~447.
[6]Chen,L.H.,&Kee,Y.H.Gratitude and adolescent athletes’well- being[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08,89,361 ~373.
[7]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等.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127~133.
[8]劉曉嵐.大學生的感戴與其自我概念、社會支持的關系研究[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08.
[9]任現(xiàn)品.略論儒家文化的感恩意識[J].孔子研究,2005,(1),93 ~100.
[10]董霞,張寧.大學生感戴與一般人口學特征的關系[J].江南大學學報,2009,(3),19~23.
[11]喻承甫,吳慧婷,劉國銳.青少年感恩的現(xiàn)狀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4),444 ~445.
[12]李艷春,孫鵬.大學生感戴和社會支持來源的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2),217 ~218.
[13]孫配貞,鄭雪,余祖?zhèn)?初中生感戴狀況與學校生活滿意度的關系:應對方式的中介作用[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0,26(1),67~72.
G641
A
1006-5342(2012)01-0082-02
2011-11-15
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感恩對青少年積極發(fā)展的影響機制研究(2011jytq166);咸寧學院教學項目(2011C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