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鎖蘭
(霍州市人民醫(yī)院,山西 霍州 031400)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糖尿病發(fā)病逐年增多,并逐漸成為危害人民健康的內科疾病。以2型糖尿病臨床多見,目前注射胰島素治療是主要方式之一,通過餐前給藥,有效控制血糖。通過積極的治療措施和良好的監(jiān)測手段達到良好的血糖控制,諾和銳30和諾和靈30R都是臨床常用藥物,本試驗通過臨床療效對比,旨在為患者提供合理、有效、且依從性好的治療方案。
觀察對象選自2009年11月-2010年11月我院門診及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包括新發(fā)現或既往已診斷的2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診斷標準,其中男29例,女31例,平均年齡(53±10)歲。排除有胰島素過敏者,有嚴重心、肝、腎功能衰竭者,妊娠糖尿病或糖尿病妊娠者,正在接受類固醇激素治療者。
治療前每位患者都進行糖尿病知識宣教,按常規(guī)堅持糖尿病飲食和運動治療,諾和銳30組為早、晚餐前立即皮下注射。諾和靈30R為早、晚餐前30min皮下注射,起始劑量為0.2~0.3U/kg/d,開始時兩餐劑量相等。開始兩周每3天測早、晚餐前及三餐后2h血糖,根據血糖情況調整胰島素用量,2周后每2周進行上述血糖監(jiān)測,使血糖控制在目標值: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10.0mmol/L。血糖監(jiān)測統(tǒng)一采用美國強生sure-step血糖儀測指尖血糖,治療12周分別記錄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每日胰島素用量、糖化血紅蛋白,并觀察記錄低血糖及其他不良反應。
應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結果以()表示,組內、組間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
(1)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FBG、2hPBG及HbA1c比較 (mmol/L)
表2 兩組治療前后FBG、2hPBG及HbA1c下降幅度的比較
(2)兩組治療前后FBG、2hPBG及HbA1c的比較。兩組患者胰島素治療后FBG、2hPBG及HbA1c水平均明顯下降(P<0.01),結果見表1。諾和銳30組降餐后血糖、空腹血糖幅度更明顯(P<0.05),結果見表2。
(3)低血糖反應。對照組有3例輕度低血糖反應,治療組有1例,經進食后癥狀消失。
臨床試驗證明,嚴格控制血糖可明顯減少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即使是已發(fā)生了并發(fā)癥的患者,嚴格控制血糖也可以明顯減緩病變的進展[1]。糖尿病高血糖包括空腹高血糖和餐后高血糖,而餐后高血糖的危害要比空腹高血糖更明顯[2]。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餐后高血糖可預測心血管疾?。–VD)的發(fā)生與發(fā)展[3]。大量流行病學研究和臨床試驗證實,餐后高血糖是心血管發(fā)生并發(fā)癥和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餐后高血糖的毒性作用是2型糖尿病進展和惡化的主要驅動力。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控制餐后血糖更為重要。我們知道,胰島素是人體內唯一可直接降低血糖的激素,而人體自身胰島素分泌有其自然的生理模式。即在有一定節(jié)律的基礎胰島素分泌外,在餐后還有胰島素餐時分泌高峰。通過這種生理分泌模式而在全天有效控制血糖水平。而注射外源性胰島素治療糖尿病時,就需要盡量模擬人體自然的胰島素生理分泌模式,這樣才能在有效控制血糖同時又不增加低血糖風險。而諾和銳30是一種可溶的門冬胰島素和精蛋白鋅結合的結晶門冬胰島素雙時相釋放型,具有模擬正常生理狀態(tài)下餐時胰島素釋放的藥代動力學特征 。其中30%門冬胰島素是人胰島素B28的脯氨酸由門冬氨酸代替而成,這種氨基酸的改變,降低了人胰島素聚集成六聚體的趨勢,而直接以單聚體的形式被吸收入血,故吸收迅速,可迅速起效,快速達峰,約15min起效,30~60min達峰。與進餐后生理胰島素分泌相似,因此能更好地控制餐后血糖,且配伍中70%精蛋白結合的門冬胰島素控制基礎血糖,二者重疊少,故減少低血糖發(fā)生情況,更好地模擬了生理性胰島素分泌曲線,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葉任高,陸在英.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797.
[2] 紀力農.糖尿病的強化治療策略-精細降糖、安全達標[J].國外醫(yī)學·內分泌分冊,2004,24(4):274.
[3] 付勇.糖尿病人餐后狀態(tài)的臨床意義[J].國外醫(yī)學·內分泌分冊,2002,22(4):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