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俠
據(jù)教育部消息,今年秋學期開學所有全日制普通高校都必須建立“綠色通道”制度,即對被錄取入學、無法繳納學費的家庭經(jīng)濟困難的新生,學校一律先辦理入學手續(xù),然后再根據(jù)核實后的情況,分別采取不同辦法予以資助。(8月9日《新安晚報》)
十年寒窗苦讀,考上一所理想高校,是每個學子、家長的心愿。然而,不少學子因家境貧寒,雖然被夢寐以求的大學錄取,卻交不起昂貴的學費,“錄取通知書”甚或成了全家“幸福的煩惱”。開學在即,一些家庭愁于學費、含淚放棄的新聞屢見報端,讀來讓人心酸。教育部的一這表態(tài),就像一場及時雨,一下撩去了所有貧困家庭頭上的愁云。
“知識改變命運”,這是兒時老師一直在我們耳邊灌輸?shù)?。對于家境貧寒、沒有背景的“窮二代”來說更是如此,只有通過刻苦求學才能讓自己生活得更美好。一般而言,貧困學生身上都有著一股堅韌不拔、吃苦耐勞的精神,他們往往懂得珍惜一切、知恩圖報。只要賜予他們機會,往往都會成人、成才。
命運是不公的,更是殘酷的,貧困學生雖然有著聰穎的天資、堅韌的毅力,卻由于付不起高昂的學費,被擋在大學的門檻之外,不得不遺憾地揮淚放棄。這樣的結局,無論對于個人、家庭,還是國家和社會來說,都是一種損失。在構建和諧社會的當下,不該讓這樣的尷尬發(fā)生。
近年來,對于貧困學生的資助、救濟,國家出臺了多項政策。譬如:國家獎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學費補償貸款代償、勤工助學、校內獎助學金、困難補助、伙食補貼、學費減免等。但享受這些優(yōu)待的前提是“入學之后”,對于無力交足“首付”、不能按期“入學”的貧困生來說,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
“先入學,后談錢”新政的出臺,取消了“入學”環(huán)節(jié),讓資助善政的陽光直接照射到貧困生身上,給每一位貧困學生帶來了深造、學習的希望,避免了因交不起“首付”而自動放棄的無奈。堅信以目前體系龐大、實力雄厚的高校資助資金,無論多貧困的學生,都能夠在政府的關懷下完成學業(yè)。
對于早有棄讀念頭的貧困生來說,“先入學,后談錢”的教育意義遠大于救助本身。這一難得機遇在他們內心早早埋下了感恩的種子,相信他們從此定會倍加珍惜、異??炭?。今天政府向他們施以援手,明日他們定會以優(yōu)異成績回饋祖國、報答社會。相比于救濟本身,這樣的意義不是更偉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