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蘭,陳愛民
(江蘇省五臺山醫(yī)院精神一科4區(qū),江蘇揚州,225003)
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發(fā)病率高,目前已成為全球疾病中給人類造成嚴重負擔的第2位重要疾病。抑郁癥的核心征象為心境低落、失去愉快感、精力降低、自信水平下降[1]。抑郁障礙患者比正常人及精神障礙患者有更多的負性自動想法和功能失調(diào)態(tài)度,存在認知三聯(lián)征[2]。有專家認為,如果采用認知療法和藥物的聯(lián)合治療,不但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而且可以糾正患者存在的心理社會問題,改善其預后[3]。作者對2006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本院的28例抑郁癥患者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聯(lián)合施以認知干預,效果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06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于本科的女性抑郁癥患者56例,按入院順序編號,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28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受教育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入組標準:①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第3版診斷標準;②年齡18~60歲;③無精神發(fā)育遲滯和嚴重軀體疾病。排除標準:①不符合入組標準;②不合作、不能進行量表測量;③有酒精、藥物依賴,妊娠、哺乳期。
藥物治療: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帕羅西汀、舍曲林、氯硝西泮等藥物治療及常規(guī)護理。研究組在藥物治療及常規(guī)處理的同時聯(lián)合認知干預 ,共分2個階段進行。第1階段(第1周),首先了解患者存在的各種癥狀和問題的發(fā)生發(fā)展,注重患者的生活環(huán)境、應對能力、應付方式和社會支持等情況 ,掌握患者的期望和目標。布置家庭作業(yè),讓患者記錄每天癥狀出現(xiàn)的時間、當時的情境、“不自主想法”及情緒反應等問題。第2階段(第2~4周),給予心理治療1次/周,治療時間為30~50 min/次。與患者共同分析 、協(xié)同檢驗“不自主想法”的非邏輯性、非客觀性、非合理性,認識到認知和情緒、行為的關系,幫助患者改變其想法,放棄消極的思想和不合理的信念 。學習合理的觀念,接受積極的應對方式,使患者的認知更接近實際。通過解釋、討論、對假設提出質疑,來改變不合適的想法,以理性信念代替非理性信念。和她們共同尋找是哪些情感體驗感覺不如人,哪些軀體不舒服改變了自己,使自己失去生活的熱情。鼓勵她們嘗試著用不支持這些想法的證據(jù)去思考去生活,并對她們的軀體情感體驗給予合理解釋,如心悸乏力是對緊張性事件夸大的正常反應,而不是心臟病的體征,用新的認知對抗原有的認知,使其自己調(diào)整心理狀態(tài)和生活行為。
評定工具:采用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4]、精神科護士量表(NOSIE)[4]。HAMD由醫(yī)生評定,用于衡量患者抑郁狀態(tài)的輕重程度;NOSIE量表由社會能力、社會興趣、個人整潔、激惹、遲緩、抑郁因子、精神病表現(xiàn)7個因子30個條目組成。為頻度量表,按具體現(xiàn)象或癥狀的出現(xiàn)頻度分為0~4分的5級評分,0分為無,1分為有時有、2分為常常、3分為經(jīng)常、4分為一直是。護士每周評定1次,它主要是由護士對患者病情縱向觀察,評定患者的行為障礙,評定患者在治療、護理中的生活自理能力變化。精神科主治醫(yī)生及護士分別在患者入院24 h內(nèi)對患者進行HAMD及NOSIE初次測查。治療4周后進行療效比較評定。
入院時研究組與對照組HAMD、NOSIE比較及干預后兩組患者HAMD、NOSIE評分比較見表1。研究組患者在藥物治療聯(lián)合認知干預后患者的HAMD評分(7.76±2.15)與對照組(10.84±3.02)相比,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NOSIE量表評分社會能力、社會興趣、個人整潔均較對照組明顯提高,遲緩、抑郁分值均較對照組顯著下降,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激惹評分比較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干預前及干預4周后兩組患者HAMD、NOSIE評分比較()
表1 干預前及干預4周后兩組患者HAMD、NOSIE評分比較()
干預前研究組 對照組 P值干預后研究組 對照組 P值HAM D 19.45±3.42 18.67±4.33 >0.05 7.76±2.15 10.84±3.02 <0.01社會能力 11.12±3.42 11.09±3.86 >0.05 35.10±3.89 20.34±2.38 <0.01社會興趣 8.56±5.63 8.61±4.32 >0.05 21.20±2.54 15.02±3.04 <0.01個人整潔 14.63±4.32 14.51±2.98 >0.05 30.15±3.02 24.32±2.42 <0.01激惹 10.26±4.48 9.76±2.54 >0.05 12.58±2.76 12.41±2.04 >0.05遲緩 12.38±1.27 12.42±2.03 >0.05 5.23±1.38 11.79±2.65 <0.01抑郁 17.83±3.24 17.07±4.53 >0.05 8.56±0.85 12.02±2.76 <0.01
由于文化、知識水平及周圍環(huán)境背景的差異,人們對問題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認知。所謂認知一般是指認識活動或認識過程,包括信念和信念體系、思維和想象。抑郁癥患者往往因歪曲事情的含義而自我譴責,由于做出了邏輯判斷上的錯誤而形成抑郁。根據(jù)認知療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貝克的觀點,抑郁癥患者往往存在一定形式的認知偏見。這種偏見與抑郁發(fā)作有著密切的關系,并阻礙著患者的康復。認知療法的目的就是辨認這些消極的認知誤區(qū),采用行為作業(yè)的方法來矯正患者的思維[5]。認知療法主要以“理性”治療“非理性”,幫助患者“以合理的思維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維方式”[6]。
我國有不少學者采用認知療法聯(lián)合用抗抑郁藥治療抑郁癥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7],本研究再次證實了這一點。研究組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給予患者以認知干預 ,針對抑郁障礙患者存在的核心癥狀 ,幫助患者認清自己存在的歪曲的、不合理的 、消極的信念或想法,通過家庭作業(yè)的方式與患者共同找出這些不恰當?shù)恼J知,并讓他們學會用新的認知方式來取代不合理認知,使患者的認知更加接近現(xiàn)實。由于患者擁有了積極的認知觀念和態(tài)度,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和健康知識水[8]。本研究中,研究組病情總估計、總積極因素、社會能力、社會興趣、個人整潔因子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而總消極因素、遲緩、抑郁因子分均較對照組顯著下降。研究結果進一步說明,藥物治療聯(lián)合認知干預療效優(yōu)于單一的藥物治療。此外,在認知干預過程中耐心傾聽,有效溝通,規(guī)范地解釋和專業(yè)的指導也是幫助患者解除病痛的關鍵所在[9]。
[1]司天梅,舒 良,于 欣,等.抑郁障礙患者藥物治療的流行病學調(diào)查[J].中國神經(jīng)精神疾病雜志,2004,30(2):81.
[2]胡 雁,李曉玲.循證護理的理論與實踐[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373.
[3]徐俊冕,季建林.認知心理治療[M].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1999:44.
[4]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21.
[5]楊加青,趙蘭民,買孝蓮.中國道家認知療法并用鹽酸米安色林與單用鹽酸米安色林治療老年抑郁癥的對照研究[J].中國神經(jīng)精神疾病雜志,2005,31(5):333.
[6]陳愛民,包美華,孫金榮,等.心理護理程序對神經(jīng)癥患者失眠癥狀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08,11:20.
[7]蓋萬良,袁曉蘭,龐月岱,等.歸因訓練合并西酞普蘭對抑郁癥患者的療效觀察[J].中國神經(jīng)精神疾病雜志,2005,3(5):371.
[8]崔麗君,魏雪梅,馮曉芬等.人文關懷護理對直腸癌結腸造瘺口患者圍術期自我護理能力的影響[J].護理管理雜志,2011,3:155.
[9]陳愛民,包美華,孫金榮.對驚恐障礙患者進行心理干預的效果觀察[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08,10: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