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瑩薛猛
(山東電子職業(yè)技術學院 山東 濟南 250200)
任務驅動法在《音頻處理(Audition)》課程中的應用
趙瑩薛猛
(山東電子職業(yè)技術學院 山東 濟南 250200)
任務驅動法以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為主,是一種多維、互動式的教學方法。作為操作實踐性很強的應用軟件類課程,《音頻處理(Audition)》適合使用任務驅動法教學。對高職高專這一層次的學生而言,基于任務驅動法的實訓比單純的課堂講授更有效,更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真正做到“趣”生于課堂,“樂”動于心靈。
任務驅動法;音頻處理(Audition);任務設計;高職教育
任務驅動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方法,以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為主,是一種多維、互動式的教學理念,可使學生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每一位學生都能根據(jù)自己對當前問題的理解,運用所學的知識和自己特有的經驗提出方案、解決問題。作為操作實踐性很強的應用軟件類課程,《音頻處理(Audition)》適合使用任務驅動法教學。對高職高專這一層次的學生而言,基于任務驅動法的實訓比單純的課堂講授更有效,更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音頻處理(Audition)》是為我院動漫設計與制作專業(yè)的學生在第四學期開設的一門專業(yè)限選課,每周2學時,共計32學時。課程目標是幫助學生熟練掌握并使用Audition 3.0的各項功能,制作出音質飽滿、細致入微的高品質音效,并能夠根據(jù)劇本需要為本專業(yè)所制作的相關動畫視頻、影視短片配置環(huán)境聲、現(xiàn)場聲音和背景音樂等。課程的特點如下:(1)軟件功能選項多,知識點瑣碎;(2)所使用的軟件平臺較學生所學習的其他軟件(After Effects,3D MAX)簡單;(3)課時少,教學內容安排緊湊;(4)實踐操作性強,音頻剪輯素材多種多樣,容易引發(fā)學生的操作興趣。
二年級的學生平均年齡在20歲左右,這個階段的學生最大的特點是追求個性,喜歡自己探究感興趣的東西,由于所屬專業(yè)的原因(動漫設計與制作),對各種音樂、音效格外敏感。
將任務驅動法融入《音頻處理(Audition)》課程的靈感來源于一次在多媒體教室進行的講授課,學生對講授課的學習較之實訓課明顯缺乏主動性,大部分學生按照教師的講解畫下課本上的操作要領,被動地學習課本知識,還有少部分學生心不在焉地低頭翻看課本。此時,講授進入實例教學階段,筆者先播放了一遍效果音頻剪輯——《搞怪音樂》,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將目光投向了大屏幕,學生興奮起來,是音頻剪輯獨特的聲音引發(fā)了學生的強烈興趣。課后,對教學方法進行嘗試性改革的思路開始呈現(xiàn)于筆者腦海中。
任務驅動教學不同于“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吨芤住酚性疲骸靶味险咧^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重“道”輕“器”,使得理論教學玄而又玄,而學生的動手能力較差。任務驅動教學以學生完成規(guī)定的“任務”為教學目標,強調學生“做”而不是教師“講”。基于以上理論,我們嘗試將傳統(tǒng)的多媒體教室講授+實驗室上機操作的教學模式調整為實驗室內基于任務驅動法的實訓式學習。
設計任務 任務驅動教學法就是讓學生在一個個典型任務驅動下展開學習活動,引導學生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完成一系列任務(某些任務包含多個子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yǎng)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建構真正屬于自己的知識與技能。具體任務如表1所示。
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任務 設計好“任務”之后,教師要創(chuàng)設與當前學習主體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進入學習情境,使學習直觀化、形象化。生動直觀的形象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聯(lián)想,喚起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有關的知識、經驗及表象,從而使學生利用有關知識與經驗“同化”或“順應”所學的新知識,發(fā)展能力。
分析任務 給出“任務”之后,教師不要急于講解,任務分析是必要的過程,教師通過教材啟發(fā)和幫助學生對“任務”進行分析,產生一系列需要分別獨立或依次完成的子任務,并找出哪些要用到舊知識,哪些需要新知識,從而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激發(fā)學生學習新知識的積極性。由教師指導或組織進行的任務分析是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有助于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與學習方式。一般而言,任務分析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任務分解;另一方面,則是找出解決問題的關鍵點(突破口)。
表1 《音頻處理(Audition)》任務分析表
自主協(xié)作,完成任務 任務驅動法強調學生獨立探索、自主完成任務,以培養(yǎng)學生用探索式學習方法獲取知識與技能的能力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師盡量不要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解決面臨的問題,可以向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有關線索或資源,由學生個人或分組獨立完成任務。
交流評價 交流評價與歸納是總結、反思與鞏固的階段。在學生群體各自完成任務后,要組織交流,相互介紹各自的成果及最后的作品。交流的目的,一方面,是通過相互評價,提高學生對作品的評價能力,鼓勵學生發(fā)揮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造有特色的作品;另一方面,是總結完成任務的過程方法,發(fā)現(xiàn)和解決傾向性問題,促使學生進行反思,將所掌握的知識內化。評價可以采用自評、組內互評、組間互評、點評等多種評價相結合的方法,使評價做到公平、公正。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是教學過程中諸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相對穩(wěn)定的組織結構和操作程序,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實踐性、可操作性和靈活性。下面以“配樂詩朗誦——《再別康橋》”的任務驅動教學實踐為例,針對各個階段進行簡單說明。
第一階段:設計任務 根據(jù)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習水平,將課程所規(guī)定的知識分成許多模塊,巧妙地隱含在一個有趣味的“任務”之中,以激發(fā)學生探求知識、發(fā)現(xiàn)問題的積極性。如在“熟悉Audition的工作流程”一章,可以設計“配樂詩朗誦——《再別康橋》”的任務,為了滿足本節(jié)課的要求,可以讓學生親自錄制詩朗誦的素材,以增加學生的興趣。
第二階段:提出任務 對學生進行分組,要求每組學生制作配樂詩朗誦——《再別康橋》,可為學生播放教師自己事先錄制好的效果素材。學生明確任務后,借助教師提供的情境模式,產生積極完成任務的動機和興趣,提高自主探究錄制音頻、編輯素材等相關知識的積極性。
第三階段:分析任務 給出具體的制作任務之后,教師指導學生對任務進行分析,可以將任務分解:(1)錄制音頻素材“詩朗誦——《再別康橋》”;(2)在單軌模式下修復素材(語速調整、刪除空白、增加時間間隔、降噪等);(3)新建會話并將背景音樂、詩朗誦導入,制作淡入淡出效果;(4)導出文件為Wav或MP3格式。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任務分析是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有助于學生順利完成任務,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與學習方式。
第四階段:自主協(xié)作,完成任務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小組協(xié)作、個人探究等途徑完成任務。學習過程中,任務與任務之間承上啟下,由簡單到復雜,由淺入深,可以更好地讓學生初步建立對Audition整個工作流程的認識。學生通過協(xié)作的方式完成任務,可以更好地補充知識結構的缺陷,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協(xié)作精神。教師在此階段要正確引導學生,把握好任務的內容、進度和方向。
第五階段:任務評價 評價是學生學習情況反饋的一種有效途徑,也是最能體現(xiàn)學生掌握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方法,本課程的作品為音頻格式,學生對作品評價積極性較高??上仍谛〗M間互相評析作品,然后教師進行評析和點撥,大家一起賞析同學的作品,在此過程中可以讓學生修改不足之處,使學生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建立新的知識結構。
任務要系統(tǒng)有度 任務所涵蓋的知識應具有緊密的聯(lián)系,適宜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水平和能力,讓學生產生“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成功喜悅,也要有利于學生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踐中,任務驅動式教學法要通過某個任務為載體,通過引導學生完成任務,對學生進行實際訓練,使其掌握知識,并獲得方法和技巧。在設計任務時,應盡量覆蓋預定教學目標的各個知識點,形成一個循序漸進、種類多樣的任務體,構建一個完整的教學設計布局。
任務中的重點問題要強調 教師可以故意設置一些錯誤,為學生設計一些陷阱,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將錯誤的地方改正過來。教師強調知識點,可以使學生加深對重點知識的理解。
對學生完成的任務要有具體評價 評價是教師掌握學生學習情況的有效途徑,可以為教師下一階段的教學設計提供依據(jù)。通過具體的評價,學生完成的任務得到肯定,也是對學生學習的一種有效的激勵。
[1]王華,趙曙光,李艷紅.Adobe Audition 3.0網絡音樂編輯入門與提高[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2]袁立新.基于任務驅動的探索性學習的實施策略[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05,(1).
[3]蔣紅星.計算機教學中的任務驅動教學法[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5,(2).
[4]李素娥.任務驅動教學中的任務設計初探[J].電腦知識與技術,2009,(21).
[5]顧曉燕.任務驅動教學法中人物設計的探索與實踐[J].職業(yè)教育研究,2005,(3).
G712
A
1672-5727(2012)05-0159-02
趙瑩(1982—),女,山東濟南人,碩士,山東電子職業(yè)技術學院計算機系助理講師,研究方向為二維與三維動畫制作。
(本文責任編輯: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