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海中學分校 江蘇南京 210036)
由一道中考壓軸題引發(fā)的教學思考
●卜以樓
寧海中學分校 江蘇南京 210036)
1.1 問題
2009年北京市數(shù)學中考試卷的最后一道壓軸題為:
(1)求點D的坐標.
(2)作點C關(guān)于直線DE的對稱點F,分別聯(lián)結(jié)DF,EF.若過點B的直線y=kx+b將四邊形CDFE分成周長相等的2個四邊形,確定此直線的解析式.
(3)設(shè)G為y軸上一點,點P從直線y=kx+b與y軸的交點出發(fā),先沿y軸到達點G,再沿GA到達點A,若點P在y軸上運動的速度是它在直線GA上運動速度的2倍,試確定點G的位置,使點P按照上述要求到達點A所用的時間最短(要求:簡述確定點G位置的方法,但不要求證明).
圖1 圖2
1.2 參考答案
本題評分時,提供的參考答案如下(如圖2所示):
△DMC∽△AOC.
又
從而
得
故
FT=CS.
因為
FE=CD,
所以
TE=FE-FT=CD-CS=SD.
又因為
EC=DF,
所以TE+EC+CS+ST=SD+DF+FT+TS,
∠BAH=30°.
在Rt△OAG中,
筆者對第(1)和第(2)小題的參考答案沒有疑異,對于第(3)小題的參考答案認為有“太平淡”之感.雖說題目要求是“簡述確定點G位置的方法,不要求證明”,但是提供的確定點G位置的方法有“從天而降”、“丈二和尚摸不著頭”、“意猶未盡”之感.學生作出點G的方法有相當大的偶然性和較大的投機成分,影響考題的信度和效度.
但是要確定點G的位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初中階段是一道難題!筆者就如何確定點G的位置問題,對參考答案作如下補充,以求同行批評指正.
由題意,可判定在y軸上的線段OM以外的點不符合條件,則點G必在線段OM上,因此確定點G的位置不外乎有以下2種方法.
圖3 圖4
2.1 以數(shù)定點
再設(shè)點G在MG上和GA上所用的時間分別為t1,t2,在GA上運動的速度為v,則點G在MG上運動的速度為2v,因此點G在MG和GA上運動的總時間為
因為
所以
整理,得
因為m為實數(shù),所以
從而
解得
解得
則
∠GAO=30°.
2.2 以形定點
由2.1的解答過程可知點G在MG和GA上運動的總時間為
由于v是一個常量,原問題即求MG+2GA的最小值.聯(lián)結(jié)GA,GB,由于△MAB為正三角形,GA=GB,因此問題就轉(zhuǎn)化為求MG+GA+GB的最小值.將△AGB繞點A按順時針旋轉(zhuǎn)60°至△AG′B′位置時,顯然有G′B′=GB,G′A=GA,∠GAG′=60°,則△AGG′為正三角形,GG′=GA,即
MG+GA+GB=MG+GG′+G′B′.
根據(jù)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當M,G,G′,B′這4個點共線時,MG+GG′+G′B′最短.此時在正△AGG′中,
又在正△MAB中,過點A作AH⊥BM于點H,則AH與y軸的交點即為所求的點G.
探討本題的解法,給我們的教學帶來的啟示主要有以下幾點:
3.1 要適度堅持教“所以然”
新課程下的數(shù)學教學內(nèi)容較多地采用“學生‘做’—在‘做’中感受和體驗—主動獲取數(shù)學知識”的呈現(xiàn)方式,在學生通過“做”獲得感受的基礎(chǔ)上,揭示具體“事例”的數(shù)學本質(zhì),然后再明晰有關(guān)知識,以此來加大用合情推理的方式探索圖形性質(zhì)的時空,為初中數(shù)學教學提供了嶄新的視野和清新的氣息,并在教學實踐中獲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合情推理與演繹推理的關(guān)系,要防止過度倡導合情推理、過分削弱演繹推理等極端局面的發(fā)生,矯枉不能過正,顧此不可失彼.
在引導學生通過“做”感受數(shù)學、探索知識和獲得結(jié)論的同時,還要注意適度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不僅讓學生“知其然”,更要讓學生“知其所以然”.因為“為什么”比“是什么”更重要,更具有思辨性,更具有教育價值.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經(jīng)常進行“小題大作”(多問幾個“為什么”),以此來打通各知識間的通道,放大各知識間的節(jié)點,凸顯知識的來龍去脈.
3.2 讓“雙基”教學與“思想方法”教學同行
一方面,要繼續(xù)保持“雙基”的優(yōu)勢.“雙基”教學是我國數(shù)學教學的特色之一,我們理應(yīng)取其內(nèi)核,繼續(xù)發(fā)揚,對數(shù)學知識結(jié)構(gòu)中的“基本模塊”應(yīng)該在“雙基”中進一步貫徹與落實,編織功能齊備的“雙基鏈”,以形成厚實的數(shù)學基礎(chǔ).
另一方面,要繼續(xù)重視數(shù)學思想方法的教學.初中數(shù)學應(yīng)用題教學的思想方法主要是數(shù)學建模,建模的基本方法是數(shù)學抽象,即“符號化”,也就是將實際問題中的“文字語言”轉(zhuǎn)化為數(shù)學中的“符號語言”,即用數(shù)學中的“符號語言”去表示事物的狀態(tài)和特征.
從上述2.1的解答過程看,主要利用了勾股定理,行程問題中的路程、速度、時間的三者關(guān)系,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別式等“雙基鏈”求出最少時間,使問題獲得了解決.整個過程體現(xiàn)了較多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和技巧,對于解答中考壓軸題來說是必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圖4 圖5
從2.2的解答過程看,其“雙基鏈”主要有:
雙基鏈1如圖4所示,已知點M,N在直線AB的異側(cè),在AB上找一點P,使點P到M,N的距離和最?。?/p>
只要根據(jù)“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將PM,PN這2條線段組合到一條直線上,即聯(lián)結(jié)點M,N,交直線AB于點P,則點P就是要求的點.
雙基鏈2如圖5所示,已知點M,N在直線AB的同側(cè),在AB上找一點P,使點P到M,N的距離和最小.
只要將點M,N在AB的同側(cè)轉(zhuǎn)化成在AB的異側(cè)即可.因此,可先找出M,N中的某一點關(guān)于直線AB的對稱點,聯(lián)結(jié)對稱點與另一點交直線AB于點P,則點P就是要求的點.
從“雙基鏈1”、“雙基鏈2”,提升到本文要討論的問題本質(zhì):
即把線段MG,GA,GB首尾聯(lián)接在同一條直線上,根據(jù)“兩點之間線段最短”來確定點G的位置.將△AGB繞點A按順時針旋轉(zhuǎn)60°至△AG′B′的位置,則MG+GA+GB=MG+GG′+G′B′,當點M,G,G′,B′共線時,MG+GG′+G′B′最短.
將本文要討論的問題作一般化處理,便可得到下列一個有趣的問題(可稱為“雙基鏈3”):
雙基鏈3在三角形所在的平面里求一點,使該點到三角形3個頂點的距離之和最小,人們稱這個點為“費馬點”.
2.2的解答過程中反映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主要是“轉(zhuǎn)化與化歸”:將“雙基鏈1”通過軸對稱變換轉(zhuǎn)化為“雙基鏈2”;將“雙基鏈1”通過中心對稱變換轉(zhuǎn)化為“本文要討論的問題”.
綜上所述,“雙基”教學與“思想方法”教學同行的核心方法就是:一方面,把“大題”分解成“小題”,使“大題小作”;另一方面,讓“小題”組合成“大題”,使“小題大作”.
3.3 適度避免“大題小作”
本題只要求確定點G位置的方法,但不要求說理證明,這樣有于提高得分率.因為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是憑借直覺思維與合情推理來完成解答的.在正△MAB中,只有一個點是特殊點,那就是△ABM的重心,有部分學生靠運氣而得分.因此,本題考查的信度和效度還有待提高,有“大題小作”之嫌.
“大題小作”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直覺思維以及合情推理能力有較大的益處,但也應(yīng)該承認直覺有時具有偶然性,這對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縝密性具有負面效應(yīng),特別是在解決中考壓軸題時.對于本題,確定點G的位置,學生是靠運氣、直覺判定來完成解答,還是靠合理的邏輯推理來完成,從解題要求和參考答案來看是無法界定的,很難達到選拔、區(qū)分的目的.事實上,要確定點G的位置,需要大量的思維過程和思維總量,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筆者認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我們要適度避免“大題小作”.
[1] 王潤中.對一道中考壓軸題“遺留”問題的探討[J].中小學數(shù)學,2010(Z1):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