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海波
(蘇州大學體育學院,江蘇 蘇州 215021)
理論與方法探索
女子柔道運動員損傷及其力量特點分析
婁海波
(蘇州大學體育學院,江蘇 蘇州 215021)
目的:通過對柔道運動員損傷部位的調查及肌肉力量測試,找出女子柔道運動員損傷及力量特點。方法:選擇女子柔道運動員30名,進行損傷調查及ISOMED2000等速肌力測試。結論:(1)女子柔道損傷多發(fā)部位為膝關節(jié)(30%)、腰背部(23%)、肩關節(jié)(23%)、踝關節(jié)(20%)及肘關節(jié)(17%);(2)雙側差異大于15%的肌群有膝關節(jié)伸肌肌群、踝關節(jié)跖屈肌群;(3)導致拮抗比偏小的肌群有股后肌群及腹部肌群。
柔道運動員;損傷部位;肌肉力量
柔道是對抗性、專項技術性、身體素質要求高的項目。通過對柔道運動員損傷的發(fā)生部位和發(fā)生率進行調查分析,可以讓教練員和運動員了解柔道訓練中容易發(fā)生損傷的部位,通過等速肌力測試,可以了解關節(jié)周圍肌肉的力量和平衡協(xié)調性,從而針對性地進行訓練減少損傷。
1.1 研究對象
女子柔道運動員30名,平均年齡19歲,平均身高171cm,平均訓練年限6年。
1.2 研究方法
1.2.1 調查問卷法通過損傷調查問卷,調查受試者的損傷部位。
1.2.2 實驗法采用ISOMED2000型等速測力系統(tǒng)(德國) 進行肌肉動力學測定,選擇軀干、膝關節(jié)及踝關節(jié),測試速度膝關節(jié)選擇60°/sec、和300°/sec,踝關節(jié)和軀干選擇60°/sec、和180°/sec,測試指標為相對峰力矩(峰力矩/體重)。
1.2.3數(shù)理統(tǒng)計法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由SPSS18.0軟件處理,采用t檢驗,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損傷調查結果
從表 1 中可見,柔道運動創(chuàng)傷部位主要部位,按其發(fā)生率依次為膝關節(jié)、腰背部、 肩關節(jié)、踝關節(jié)及肘關節(jié)。
2.2 等速力量測試結果
2.2.1 膝關節(jié)等速力量測試結果(1)膝關節(jié)屈肌、伸肌等速力量及雙側差異。角速度在60°/sec時,膝關節(jié)屈肌力量差異有顯著性,左側相對峰力矩1.10N·m/kg,右側相對峰力矩1.21N·m/kg,左右相差16%。(2)膝關節(jié)屈肌、伸肌等速屈伸比。膝關節(jié)屈伸拮抗比差異在15%之內,在角速度60°/sec是屈伸比左側53%,右側54%;角速度300°/sec是屈伸比左側61%,右側62%。(表2、表3)
2.2.2 踝關節(jié)等速力量測試結果(1)踝關節(jié)屈肌、伸肌等速力量雙側差異。角速度在180°/sec時,踝關節(jié)拮抗肌力量差異有顯著性,左側相對峰力矩0.52N·m/kg,右側相對峰力矩0.57N·m/kg,左右相差17%。(2)踝關節(jié)屈肌、伸肌等速拮抗比。踝關節(jié)屈肌、伸肌拮抗肌比差異在15%之內,在角速度60°/sec是拮抗比左側44%,右側41%;角速度180°/sec是拮抗比左側55%,右側47%。(表4、表5)
2.2.3 軀干等速力量測試結果在60°/sec時,軀干屈肌相對峰力矩為1.48N·m/kg,伸肌相對峰力矩為2.55N·m/kg,拮抗比為58%;在180°/sec時,軀干屈肌相對峰力矩為1.42N·m/kg,伸肌相對峰力矩為2.51N·m/kg,拮抗比為57%。(表6)
3.1 損傷特點
女子柔道運動員的損傷多發(fā)部位依次為膝關節(jié)(30%)、腰背部(23%)、 肩關節(jié)(23%)、踝關節(jié)(20%)及肘關節(jié)(17%)。與以往調查結果相近。這與柔道項目激烈程度高,對抗性強的特點有關。
表1 損傷部位及發(fā)生率
表2 膝關節(jié)屈伸等速力量及雙側差異
表3 膝關節(jié)屈肌、伸肌等速屈伸比
表4 踝關節(jié)屈伸等速力量雙側差異
表5 踝關節(jié)屈肌、伸肌等速拮抗比
表6 軀干等速力量測試結果
3.2 膝關節(jié)肌力測試結果的討論與分析
Devan等人研究將膝關節(jié)的屈伸拮抗比分為三類,即正常范圍(60% ~ 69%,60°/s;80% ~ 95%,300°/s),超正常范圍(>69%,60°/s;>95%,300°/s)、低于正常范圍(<60%,60°/s ;<80%,300°/s)。也有研究表明膝關節(jié)同軸屈伸拮抗比大約在50% ~ 75%時,損傷發(fā)生風險較小,左右雙側差異小于15%。本實驗的30名女子柔道運動員膝關節(jié)屈伸肌拮抗比相對偏小,僅為53%左右,說明股后肌群力量偏低,是膝關節(jié)損傷高發(fā)的原因之一。此外,在慢速時女柔運動員膝關節(jié)伸肌力量差異明顯(P<0.05),大于15%的安全界限,說明膝關節(jié)伸肌差異也是損傷高發(fā)的原因之一。
3.3 踝關節(jié)肌力測試結果的討論與分析
膝關節(jié)屈伸肌群慢速時拮抗比為41%~ 43%,屈伸肌群快速時拮抗比為47% ~ 55%,偏高于1 : 3的正常比例。膝關節(jié)快速跖屈肌群力量雙側差異明顯(P<0.05),大于15%的安全界限。說明踝關節(jié)屈伸肌群拮抗比不能作為評估踝關節(jié)損傷的敏感指標,同吳翠娥等人的研究一致。而雙側差異可能是踝關節(jié)損傷的原因之一。
3.4 軀干肌力測試結果的討論與分析
軀干屈伸肌群慢速時拮抗比為58%,軀干屈伸肌群快速時拮抗比為57%,較最佳比例1 : 1顯著偏低,其原因與腹肌力量相對較弱有關。腹部力量弱,會最佳背部的工作負荷,增加急慢性損傷的風險。這可能是腰部損傷高發(fā)的原因。
4.1 女子柔道損傷多發(fā)部位為膝關節(jié)(30%)、腰背部(23%)、 肩關節(jié)(23%)、踝關節(jié)(20%)及肘關節(jié)(17%)。
4.2 雙側差異大于15%的肌群有膝關節(jié)伸肌肌群、踝關節(jié)跖屈肌群。
4.3 導致拮抗比偏小的肌群膝關節(jié)屈肌及腹部肌群。
[ 1 ] 袁紅. 中國優(yōu)秀女子柔道運動員運動損傷訓練學致因研究[ 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2):208-209.
[ 2 ] 崔國慶,任玉衡,敖英芳. 柔道運動創(chuàng)傷的流行病學調查[ J ].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01(1):106-108.
[ 3 ] Devan MR, Pescatello LS, Faghri P, Anderson J. A prospective study of overuse knee injuries among female athletes with muscle imbalances and structural abnormalities. 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ing. 2004. 39(3):263.
[ 4 ] Perrin DH, Costill DL. Isokinetic exercise and assessment. 1993. 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
[ 5 ] Brown LE. Isokinetics in human performance. 2000. 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
[ 6 ] Leatt P, Shephard RJ, Plyley MJ. Specific muscular development in under-18 soccer players. J Sports Sci. 1987. 5(2):165-175.
[ 7 ] 袁鵬,吳翠娥,朱曉梅. 等速測力評價柔道運動員傷后力量特征及應用[ J ].體育科研,2010(6):27-28.
G886
A
1674-151X(2012)03-050-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2.03.021
投稿日期:2011-12-09
婁海波(1987 ~),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運動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