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禮彬 蔣 濤
(常州南車鐵馬科技實業(yè)有限公司,江蘇常州 213015)
實踐生產(chǎn)中,回轉面的切削加工大多采用車、鏜加工,尤以車削加工要求效率高,裝夾方便被廣泛采用。由于被加工件結構設計呈非對稱的幾何形狀,使得夾具體在高旋轉加工時,產(chǎn)生噪聲和振動,加速刀具磨損,縮短機床和夾具體的壽命,嚴重時可能造成破壞性事故。為此必須對其夾具體進行平衡計算,使得機械振動幅度減小到允許的范圍內(nèi)。本文以齒輪泵雙孔車加工為例,提供一種平衡式車夾具設計的獨特思路,并在實踐中得到了很好的驗證。
如圖1,機油泵泵體的結構簡圖中(圖中省略無關視圖),兩孔2×Φ48 mm為7級精度,有垂直度、平行度和位置度公差要求,兩偏心孔中心距公差要求較小。該泵體機械加工工藝如下:
泵體毛坯為精鑄件,材料為TH200,非加工面表面較平整,外形較準。工序(1):在立式銑床銑兩端面,留磨加工余量0.40 mm;工序(2):在平面磨上粗磨兩端面,留精磨余量0.15 mm;工序(3):鉆6×Φ9孔,鉆鉸2×Φ10H7定位孔;工序(4):精磨兩端面至圖樣尺寸;工序(5):工件上車夾具,以2×Φ10H7孔定位,粗精鏜兩偏心孔2×Φ48H7孔至尺寸。
兩偏心孔車加工為泵體加工的關鍵工序,本文只介紹工序(5)的車夾具設計。
該設計方案利用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點確定一個圓的數(shù)學原理,來設計360°兩工位回轉式車夾具加工兩偏心孔,夾具結構簡圖如圖2所示(圖中只標出主要零件序號和關鍵設計尺寸)。選擇泵體A面和2×Φ10H7孔為定位基準,夾具上設一面兩銷定位,采用回轉分度。圖2中A、B兩點為工件偏心孔中心,工件在加工時這兩點與機床主軸旋轉中心重合,O點為車夾具旋轉體8(圖3)的中心,同時也為工件的中心,它與回轉軸6中心軸線重合,設計上保證OA=21±0.01 mm。旋轉體8上裝有圓柱銷3和菱形銷7,通過這兩個銷和支承塊11平面使工件精確定位,并用兩大壓板夾緊固定。旋轉體8可饒回轉軸6作自由旋轉,圓柱插銷9用于分度定位,將旋轉體8定位在預定的工件加工位置,再用小壓板12將旋轉體8壓緊固定。夾具體10(圖4)通過左端面Φ165H7止口與車床主軸端部連接,配重體1(圖5)通過螺釘與夾具體10連接成一體,用于消除車削時夾具中心(包括工件)與機床回轉中心不重合使產(chǎn)生的離心力。
車夾具平衡計算傳統(tǒng)方法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重量轉移法,該方法用重量轉移的方法簡化了配重平衡的計算,從理論上解決了設計難點,其設計計算需要較高的技巧,不具有普遍性意義;第二種是矢量計算法,其基本原理是,在一個回轉面所有元件的質(zhì)量所產(chǎn)生的離心力構成一平面內(nèi)匯交于回轉中心的力系,如果該力系的向量和等于零,則該力系就成為一平衡力系。該方法需要對各質(zhì)量元件計算,并作向量圖,最終根據(jù)實際工況和夾具結構特點選定平衡塊的質(zhì)量。
本夾具設計方案提供了非常獨特的思路,從結構設計著手,改變了傳統(tǒng)夾具設計方式來解決夾具平衡問題,提供一種解決雙工位車夾具平衡問題的設計方法,與傳統(tǒng)平衡設計相比較,其主要特點是:(1)旋轉體與配重體組合后,其質(zhì)量中心與夾具中心及機床旋轉中心重合;(2)可根據(jù)被加工工件雙孔中心距設計配重體二偏心孔;(3)省去傳統(tǒng)設計中的扇形配重塊,免去復雜平衡計算,而且簡化了夾具。
夾具制造中要注意:(1)夾具體與機床主軸端用過渡法蘭盤連接,采用H7/g6或H7/h6配合;(2)旋轉體與配重體之間配合間隙不可過小,根據(jù)使用經(jīng)驗,可控制在0.10~0.15 mm;(3)為減小旋轉體在分度旋轉時與夾具體間的摩擦力,設計上旋轉體中部可車去一部分;(4)菱形銷的橫截面長軸應垂直于兩銷中心連線,否則起不到菱形銷的作用,且會增大轉角誤差。
使用要點:工件以2×Φ10H7孔定位,用大壓板13將夾緊在支承塊上,圓柱插銷插入一分度襯套進行分度定位。此時工件一偏心孔中心位于機床回轉中心,小壓板將旋轉體壓緊固定,按圖2中位置狀態(tài)先加工一偏心孔,保證OA=21±0.01 mm。加工完第一個偏心孔后,拔出插銷9松開小壓板12,撥動旋轉體8繞回轉軸6旋轉180°,然后將插銷9插入另一分度襯套中,此時第二偏心孔與機床主軸回轉中心同軸,壓緊小壓板12,啟動機床,車削該偏心孔,保證OB=21±0.01 mm。從而保證了兩偏心孔中心距AB=OB+OA=42±0.02 mm。
本夾具設計構思新穎,其突出的優(yōu)點是:結構簡單,一次裝夾可完成雙孔加工,孔距精度高;尤其是配重裝置設置獨特,可消除高速切削時離心力。實踐證明:本車夾具不但能滿足生產(chǎn)要求,到達預期的精度,而且大大地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
根據(jù)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點確定一個圓的數(shù)學原理,該設計方案不僅適用于雙孔結構的加工,同樣適應于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孔系加工,對結構相似零件的加工具有很好的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