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磊,楊合英,王家祥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小兒外科,河南鄭州450052)
滑膜肉瘤是一種軟組織肉瘤,多發(fā)生于青壯年,好發(fā)于四肢大關節(jié)鄰近部位。2011年8月我院收治1例下腔靜脈內巨大滑膜肉瘤,現報道如下。
患兒,女,2歲8個月,以“發(fā)現腹部腫物1周”為代主訴。入院1周前家屬無意間發(fā)現患兒右腹部有一腫物,質硬無壓痛。體檢于右腹部可觸及質硬的無壓痛性腫塊,表面不平,移動度差。CT檢查示右上腹可見一軟組織樣腫塊,增強期呈不均勻強化,其內可見分隔和低密度壞死區(qū)。彩超發(fā)現下腔靜脈肝后段內徑約5 mm,遠端位于腫塊后方,呈受壓狀。完善檢查后給予手術探查。術前診斷為右側腹膜后腫瘤。術中見腫塊(圖1)位于右側腹膜后,大小9 cm×6 cm×5 cm,有包膜,形態(tài)不規(guī)則,質硬實性,活動度差,上端近胰頭部,下端至髂血管分叉以上,前方有右側輸尿管和右髂總動脈及髂內外動脈,為一巨大下腔靜脈內腫物,靜脈壁部分受侵,質地變脆,分離過程中部分靜脈壁破裂,完整切除腫瘤并行靜脈壁修補。術中探查,其余部位未見腫物。術后病理顯示瘤體切面灰白質軟,免疫組化(圖 1)檢查顯示:Vimentin(+)、Bcl-2(+)、CD99(+)、Ki-67(+約 60%)、CK(-)、EMA(-)、CD34(-)、SMA(-)、Desmin(-)、MyoD1(-)、Myogenin(-)、S-100(-)、CgA(-)。經全省專家會診后診斷為惡性腫瘤,免疫組化無特異表達,難以確診,出院診斷為右側腹膜后惡性腫瘤。后北京相關專家會診后診斷為滑膜肉瘤?;純航浫頇z查未發(fā)現有其他病灶。術后未行放、化療,至今隨訪4個月,尚未見腫瘤復發(fā)。
滑膜肉瘤是一種軟組織肉瘤,多發(fā)于青壯年,小于15歲的兒童少見;好發(fā)于四肢大關節(jié),如膝、踝、肘、腕等關節(jié)及其周圍鄰近部位,偶有頸部、腎臟等其他部位的報道,發(fā)生于大血管的病例報道罕見[1-4]。該病由于缺乏典型的臨床表現及特異的免疫表型,診斷比較困難,發(fā)病于其他部位的腫瘤更增加了診斷的難度。該病常需與纖維肉瘤、橫紋肌肉瘤、腺癌等相鑒別[1]。彩超、CT、MRI等檢查有助于了解腫瘤的大小、位置及與周圍組織關系?;顧z有助于了解腫瘤性質。目前滑膜肉瘤的治療采取以手術切除為主的綜合治療。對于化療,由于以往化療方案效果不理想,較少應用于臨床,但隨著研究的深入,部分化療方案也逐漸應用于臨床[5]。該病的預后與腫瘤分期有關,分期越高預后也越差。本例原發(fā)于深靜脈的滑膜肉瘤少見,該患兒發(fā)病無明顯癥狀,完善檢查發(fā)現腫瘤位置、大小,通過手術完整切除瘤體。該患兒未行放、化療,隨訪4月余尚未見復發(fā)。但是滑膜肉瘤的惡性程度較高,預后差,手術切除并長期隨訪是診治該病較好的策略,根據病情也可試用放、化療。
[1]童英,張闖,文安智,等.滑膜肉瘤患兒8例臨床病理分析[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7,22(15):1162,1177.
[2]朱天琦,張雪琴,易斌,等.小兒右腎滑膜肉瘤1例[J].中華小兒外科雜志,2010,31(4):319 -320.
[3]張海芳,王淑貞,張海萍,等.原發(fā)性腎臟滑膜肉瘤1例并文獻復習[J].腫瘤基礎與臨床,2008,21(4):364 -366.
[4]張偉民,王永清,葉偉文,等.右心房滑膜肉瘤1例[J].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03,19(3):192.
[5]任曉華,鄔曉敏,金成,等.滑膜肉瘤的診斷和治療進展[J].醫(yī)學綜述,2009,15(4):541 -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