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旺樞
(廣東嶺南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063)
大學生體育運動方式與體質健康關系的研究
林旺樞
(廣東嶺南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063)
本文通過問卷調查、文獻資料、數(shù)理統(tǒng)計等研究方法,通過分析以運動頻率、運動時間和運動強度作為分組依據(jù)的不同組別間體質狀況水平的差別,進而探索有效提高體質水平的鍛煉方式,為社會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jù).研究結果表明:每周體育鍛煉頻率在3次以上、鍛煉時間在30分鐘以上和中等強度的鍛煉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體質健康水平.
頻率;時間;強度;體質健康;運動方式
2002年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聯(lián)合頒發(fā)的,《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及《〈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實施辦法》[1],主要從學生的身體形態(tài)、身體機能、身體素質等方面來評價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本課題將著重于研究運動項目、運動頻率、運動時間、運動強度等改善運動個體心肺功能、加快新陳代謝、增強肌肉的力量、提高骨骼和韌帶的彈性和韌性,從而達到提高體質健康的目的,為大學體育教學改革以及大學生體育鍛煉提供有益的參考.
嶺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生中隨機抽取100名為調查對象.
1.2.1 問卷調查法:通過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對學生隨機發(fā)放問卷調查表100份,回收問卷98份,回收率98%;有效問卷98份,問卷有效率98%.
1.2.2 文獻資料法:查閱和收集有關的文獻資料和網(wǎng)上資料,并對其進行分析.
1.2.3 測試項目:根據(jù)《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要求,需要完成六項測試,分別是身高,體重,肺活量,臺階試驗,立定跳遠,坐位體前屈.問卷調查項目:運動項目、運動頻率、運動時間、運動強度等.
1.2.4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對調查問卷進行統(tǒng)計、整理.
本研究主要從運動強度、運動頻率、運動時間三個方面對體制健康標準進行評價,這三方面是保證體育運動效果的最基本條件,能直接反映體育運動所達到的效果.
統(tǒng)計結果顯示,A組B組C組的優(yōu)秀率分別為9.68%、20.0%、12.50%.B組的優(yōu)秀率最高,且與A組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其次C組優(yōu)秀率 12.50%高于 A組3個百分點;A組B組C組三組的不合格率分別為12.90%、5.7%、9.37%,B組不合格率最低,C組不合格率最高.從鍛煉效果來看,B組即選擇呼吸、心跳略有加快,微微出汗的鍛煉強度的效果最佳.
體育運動強度的選擇:適宜的運動強度才能達到理想的健身效果.但適宜是相對的,必須針對具體的健身對象而言,如年齡、性別、健身狀況、技能水平、運動項目的特點及運動目的等諸因素,在選擇適宜的運動強度時也應因人而異,因為同一運動強度對不同的個體會產(chǎn)生不同的效果,毛志雄(1998年)認為:“運動強度小于50%的沒有運動效果,大于80%屬于大強度”[3],這表明,要達到預期的運動效果.
理想的體質水平不斷需要以一定運動強度為基礎,當然,運動強度也并非越大越好.
運動頻率是指每周運動的次數(shù).表1統(tǒng)計結果表明:每周運動次數(shù)在3次以上(包括3次)學生的優(yōu)秀率為24.52%,每周運動次數(shù)在于2次以下(包括2次)學生的優(yōu)秀率為15.56%,前者比后者遠遠高了9個百分點,可見兩組之間存在很的差距.(P〈0.01).由上述可知,運動時間都在30分鐘的情況下,每周云運動次數(shù)越高,運動效果越突出,總體體質水平也相對較高,因此,每周運動次數(shù)在2次或2次以上的學生的總體體質水平遠遠不如每周運動次數(shù)在3次或3次以上的學生的總體體質水平.
表1 不同鍛煉頻率體質等級評定表 計量單位:%
體育運動頻率的選擇:王曉紅《影響當代大學生體質健康的因素分析與對策研究》(2009)[4]分析出:“由于運動效果的蓄積作用,適宜的運動頻率以每周3-4次為宜,經(jīng)常參加活動的人運動頻率是每周3-5次.”鄒繼豪(1997)認為:“一般人的健身運動每星期至少3次,如每周少于3次,效果就不顯著.而全身持久性運動(耐力運動)的效果與頻度有關,頻度越高,收獲越大.此外,張雅云(2001)也曾報道過:“當每周運動多于3次時,最大吸氧量(VO2mxa)增加逐漸趨于平和,運動效果顯著”.所以,每周運動次數(shù)在3次以上為最適宜的運動頻率.
表2統(tǒng)計結果表明,每次運動時間在30分鐘以上且每周運動次數(shù)在3次以上的人群學生優(yōu)秀率為14.89%,而每次運動時間不足30分鐘的學生,優(yōu)秀率為7.84%,兩者之有明顯存在著7個百分點的差距.因此,每次運動時間稍微延長些,運動效果就會明顯提高,其體質水平也會隨之提高.
體育運動時間的選擇:在體育運動中,運動效果的完成依托在一定的時間上,運動時間太長,身體機能無法承受,容易產(chǎn)生疲勞,疲勞過重對身體的損害程度便會加大.運動時間太短,無法達到運動效果.因此,根據(jù)自身身體素質在一定的時間上進行一定強度的運動,才能產(chǎn)生有效的運動效果.據(jù)遲國榮《體育行為與體質健康》材料顯示(2008):“每次運動持續(xù)20-60分鐘對于提高心血管系統(tǒng)機能和有氧工作能力較適宜.”但是在體育人口判定標準中以30分鐘為每次運動時間,根據(jù)仇軍對我國人口身體狀況的調查表明:每次運動時間不應低于為20分鐘.由此可見,要取得一定運動成效,每次運動時間至少應達到20-30分鐘.
表2 不同鍛煉時間體質等級評定表 計量單位:%
選擇籃球、排球,慢跑進行鍛煉的人所占的比例較多.說明運動項目的選擇主要取決于運動者對運動項目的興趣,籃球運動一項中等以上強度的運動,經(jīng)常以籃球運動作為健身的人,其體質優(yōu)秀率較其他項目的要高,不合格率也比較低.慢跑這項運動所占的比例也很多,主要原因是慢跑相對籃球運動來說,少一些對抗性,鍛煉強度和鍛煉效果適合絕大部分以健身為目的的人.
以娛樂健美運動為目的人,主要以跑步、健美操、球類、游泳為運動方式.采取這些運動方式主要是它們可以提高人體的一些運動素質,如柔韌性、力度、耐力等,而仰臥起坐、坐位體前屈、俯臥撐、握力等體制檢測指標都與上述運動息息相關.
以身體健康運動為目的人,主要以中老年健身舞蹈、太極拳、散步為運動方式.但在體制檢測指標中這些項目中的運動效果遠不如以娛樂健美運動目的所進行的運動項目,這也是不同項目之間的選擇體現(xiàn)出體質水平差異的原因所在.
3.1 通過比較我們發(fā)現(xiàn),每次運動時間在30分鐘以上且每周運動數(shù)次高的人群不合格率低,總體體質水平呈現(xiàn)良好狀態(tài),因而適當?shù)脑黾用恐苓\動頻率是有利于增強身體體質的.
3.2 每次運動時間較長且每周運動次數(shù)在3次以上的人群不合格率低,與每次運動時間短的人群體質水平相比每次運動時間較長的人群體質水平明顯要高,因此,在運動負荷量適當?shù)那樾蜗拢侠硌娱L運動時間,增加一定的運動量對身體體質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3.3 在進行中度強度運動時,每次運動時間超過30分鐘且每周運動次數(shù)在3次以下的人群,其體質水平遠遠要高于低強度的運動人群.因此,建議廣大人群在進行運動時最好以中等強度的運動為宜.
〔1〕國家體育總局.國民體質測試標準手冊(成人部分)[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
〔2〕國家體育總局.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解讀[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毛志雄.身體鍛煉的情緒效益研究與思考[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8,13(2).
〔4〕王曉紅.影響當代大學生體質健康的因素分析與對策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9,(2).
〔5〕遲國榮,賀業(yè)志.體育行為與體質健康[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8,(12).
G807.4
A
1673-260X(2012)02-01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