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進成
(桂陽縣人民醫(yī)院,湖南 桂陽424400)
眩暈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其中多見于椎動脈型頸椎病,中醫(yī)稱之為“項痹”,椎動脈型頸椎病是頸椎病的常見類型之一,臨床發(fā)病率僅次于神經根型頸椎病,約占頸椎病的20%,以40~60歲人群多見,隨著年齡增長,發(fā)病率有平行上升的趨勢[1]。由于工作、生活不良習慣的增多,發(fā)病趨勢在向年輕化轉變,因此受到了臨床的廣泛關注。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因椎-基底動脈缺血而出現眩暈、頭暈、耳鳴等一系列癥狀,可伴有視物不清、頭痛、耳聾等癥狀,與頸椎側彎、后伸等頭頸部位置明顯相關,嚴重者可有體位性猝倒。本病有反復發(fā)作傾向,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與工作,有效治療該病有重要意義,筆者采用針刺夾脊為主治療,取得較好效果,報道如下。
68例患者分別來自我院康復科和神經內科門診2008年5月~2011年10月就診病人,按就診先后順序,采用隨機數字表分為兩組,治療組32例,其中男10例,女22例,年齡最小22歲,最大70歲,平均(45±11)歲,病程最短3 天,最長17 年,平均(9.6 ±6.7)個月;對照組36例,其中男12例,女24例,年齡最小25歲,最大68歲,平均(43±10)歲,病程最短7天,最長18年,平均(12.6±7.8)個月。兩組一般情況、病情輕重等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根據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及1992年全國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提出的診斷標準[3]。①頭痛、眩暈、耳鳴、耳 聾、視物不清,有體位性猝倒,頸椎側彎、后伸時癥狀加重;②體征:旋頸試驗(+),頸部至某一方位時出現視物旋轉、惡心、嘔吐,脫離該方位時癥狀減輕或消失;③X線顯示,節(jié)段性不穩(wěn)或鉤椎關節(jié)增生,椎體前后緣增生,椎間孔狹窄,頸椎生理弧度改變,或作MRI示有椎間盤突出或椎動脈變細;④多伴交感神經癥狀如耳鳴、耳聾、惡心、嘔吐等;⑤經顱多普勒(TCD)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①顱內器質性病變如腦腫瘤、腦血管意外等;②其它原發(fā)性疾病可能出現椎動脈血流速度異常者;③雖有眩暈,但影像學及TCD檢查無異常者;④耳源性、眼源性眩暈及感染、中毒、外傷等引起的眩暈;⑤頸椎有骨折、脫位、急性椎間盤突出、結核、腫瘤、感染等;⑥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孕、產婦、精神病等患者。
取穴:雙風池、頸夾脊穴、百會、懸鐘。患者取俯臥位或坐位,選取規(guī)格為0.3 mm×40 mm華佗牌針灸針,進行穴位常規(guī)消毒后,雙風池穴針尖朝雙側目內眥方向刺入1.0~1.2寸,雙側頸夾脊穴(頸夾脊穴取C1~C5,每次取2~3組,每次必須取C1或C2夾脊穴中的一組)均采用直刺,其中C1、C2頸夾脊穴緩慢刺入1寸許,不可向內上方深刺,百會穴沿督脈向后平刺2~3寸,懸鐘直刺2寸,均采用平補平瀉,以得氣為度,針刺后,風池與同側 C2夾脊穴以下夾脊穴接G6805-1電針儀(青島鑫興實業(yè)有限公司生產),用連續(xù)波,頻率50~100 Hz,電流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度,每次留針20~30 min,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采用氟桂利嗪(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每日早晚各5 mg;曲克蘆丁(三九企業(yè)集團永安制藥廠生產),每日飯后0.2 g。10天為一療程。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判定。臨床治愈:眩暈等癥狀消失,能參加一般性活動;有效:眩暈等癥狀體征明顯改善,時仍有復發(fā),生活工作受一定影響;無效:各種癥狀、體征無改善甚至加重。
見表1。兩組患者經1個療程治療后,癥狀均有改善,經統(tǒng)計學分析P<0.05,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
表1 兩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椎動脈型頸椎病的主要癥狀是位置性眩暈,其發(fā)生機制有兩種情況[4],一是椎動脈受骨贅的機械性壓迫,發(fā)生狹窄或閉塞,尤其是椎動脈本身有病變的時候;二是頸交感神經受刺激,引起椎動脈痙攣。兩種情況均引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發(fā)病。椎-基底動脈解剖關系復雜,椎動脈起自鎖骨下動脈,分4段,緊鄰脊神經、交感神經、頸下交感神經節(jié)、鉤椎關節(jié)、關節(jié)突關節(jié),至枕骨大孔時彎曲較多,尤其從C1、C2至枕骨大孔彎曲更明顯,故頸椎的病變易于引起眩暈,一般認為頸椎或軟組織病變引起的頸椎不穩(wěn)是發(fā)病的重要始發(fā)因素。有研究[5]表明針刺可祛風除濕、疏通經絡,消除頸部軟組織及椎周炎性反應,緩解肌肉痙攣,恢復頸椎力學平衡。還有研究[6]表明,通過針刺夾脊穴、百會能提高椎動脈的血流速度,降低血流指數,改善椎動脈的供血狀況,提高大腦供血狀況,緩解眩暈等臨床癥狀。1927年Dekleyn和Neuwenhuyze通過尸體證明轉頸時在C1、C2處可使椎動脈血流受阻,根據腧穴的近部主治作用,故每次針刺都必選C1或C2夾脊穴中的一組治療。
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頸性眩暈屬中醫(yī)“眩暈”范疇,《臨證指南醫(yī)案·眩暈門》曰:“經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頭為諸陽之首,耳、目、口、鼻皆系于清空之竅,所患眩暈者,非外來之邪,乃肝膽之風陽上冒耳,甚則有昏厥跌仆之虞”。《靈樞·海論》曰:“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風池穴屬足少陽膽徑,為手足少陽、陽維脈之交會穴,是風邪入腦之門戶,針刺不論內風、外風,均有驅除風邪之作用,且位于頸椎部,根據腧穴的近部主治作用,對頸椎局部病變也有很好的治療作用,懸鐘屬足少陽膽經穴,髓之會,遠取懸鐘有清髓熱、補髓海、舒筋脈之功效。
綜上所述,針刺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確切,通過現代醫(yī)學研究及傳統(tǒng)醫(yī)學理論也得到了支持,在治療過程中筆者發(fā)覺針刺的即時緩解效果非常迅速,不時有應針而瘥之功出現。本治法在基層醫(yī)療中物美價廉,方便適用,值得廣泛推廣。
[1] 王君鰲,陳文治.傳統(tǒng)醫(yī)學對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認識與治療[J].中醫(yī)正骨,2004,16(11):49 -51
[2]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
[3] 孫宇,陳其福.第二屆全國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J].中華外科雜志,1993,13(8):472 -476
[4] 周秉文,陳伯華.頸肩痛[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254
[5] 孫方遷,索興旺,楊標超,等.溫針灸對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經顱多普勒的影響[J].中醫(yī)外治雜志,2008,17(5):50 -51
[6] 孫月華.針刺頸椎夾脊穴對椎動脈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江西中醫(yī)藥,2007,38(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