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珍
(云南省普洱市人民醫(yī)院,云南普洱665000)
孕婦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即使是正常孕婦,在常規(guī)心電圖檢查中,其心電圖的異常率也明顯高于正常人。尤其是妊娠晚期的孕婦,異常率明顯高于非妊娠婦女。本文通過對560例足月待產孕婦心電圖的特點進行分析,探討其發(fā)生原因及臨床意義。
1.1 一般資料: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于我院住院的560例足月孕產婦,年齡20~42歲,平均(30.5 ±7.8)歲,孕周37~40周,平均38.5周,均排除心肺疾病、發(fā)熱、甲亢、貧血等其他疾病,血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B超檢查等各項指標均正常。另取我院門診非妊娠健康體檢婦女560人為對照組,年齡20~45歲,平均(31.6±6.4)歲。
1.2 研究方法:采用日本光電9130 K心電圖機常規(guī)12導聯(lián)同步記錄,紙速25 mm/s,增益10 mm/mv,對足月待產婦進行檢查,取基線平穩(wěn),圖形清晰的心電圖。
1.3 統(tǒng)計分析: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560例足月待產孕婦組,異常190例,占33.93%,其中竇性心律失常(89例為竇性心動過速和2例竇性心動過緩)和ST-T改變最多,分別為 91例(47.89%)和 53例(27.9%),期前收縮18例(包括房性早搏12例、室性早搏6例),占9.47%,心電軸左偏5例,占2.61%,房室傳導阻滯11人,占5.79%,短PR間期12人,占6.32%。非妊娠組:心電圖異常34例,占6.07%。兩組總的心律失常發(fā)生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35.80,P <0.01),即妊娠組顯著高于非妊娠組。妊娠期婦女竇性心律失常、期前收縮、ST-T改變較非妊娠組健康體檢婦女顯著增加,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婦女心電圖等比較 例(%)
隨著婦女懷孕和妊娠的進展以及胎兒的增長,母體代謝率逐漸增高,對氧及循環(huán)血液的需求大大增加。孕婦的總血容量一般于第6~8周開始增加,30~34周達高峰,較妊娠前明顯增加,產后2~4周后逐漸恢復正常。妊娠期血容量增加會引起心排血量增加和心率加快。妊娠早期心排血量開始增加。至妊娠中期較孕前平均增加35% ~50%,分娩前達到高峰。心率因適應血容量的增多平均每分鐘增加10次。本文中妊娠期婦女心率增加較非妊娠婦女明顯增多,達15.89%,妊娠期代謝增加是主要原因,不斷增加的腹壓,孕婦緊張及恐懼心理使交感神經興奮增加,導致心率增快[1]。此外,妊娠晚期因紅細胞數量和血容量不成比例,僅增加25%,可發(fā)生輕度血液稀釋,出現生理性貧血,這也是孕期婦女心動過速的原因。妊娠期需要及時糾正貧血,對緩解心動過速有益。其他如羊水過多、巨大兒等也可致心率增快,但是心率加快,一般<120次/分。當心率>120次/分時,應注意是否有嚴重的合并癥及產科并發(fā)癥。對于心電圖顯示異常的婦女,隨診和進行其他確診檢查是必要的。
通過兩組心電圖結果的對比還可見孕婦的期前收縮和ST-T改變明顯高于健康體檢組。妊娠中晚期由于母體心血管系統(tǒng)血流動力學及神經內分泌系統(tǒng)改變,循環(huán)血量增加30% ~45%,氧交換量增加,使膈肌上抬,心臟負荷增加,導致心肌供血不足,引起心肌間質水腫,心肌肥厚及出現散在炎性細胞浸潤,累及到傳導系統(tǒng)而發(fā)生心律失常;此外,不斷增大的子宮壓迫盆腔靜脈,引起下肢靜脈回流障礙,水鈉潴留,導致下肢甚至全身水腫,可引起心電軸左偏。心臟排出量下降,心臟冠脈痙攣,致ST-T改變、P-R間期縮短、房室傳導阻滯和期前收縮[2]。ST-T改變是由于心臟負擔加重導致心肌缺血或損傷引起心肌復極的異常表現。本研究中1例ST-T改變證實為妊娠合并糖尿病,心電圖起到了早期提示作用。嚴密監(jiān)測心電圖變化是孕期保健一項重要內容。
總之,對足月待產孕婦應常規(guī)做心電圖檢查,對心電圖異常者,應結合臨床分析其異常心電圖發(fā)生原因,對無器質性心臟病史,心功能良好的待產婦,心電圖異常應排除是生理性改變,不應做為剖腹產指針,如為器質性心臟病引起應及時對高危待產孕婦干預治療,安全度過分娩期,降低待產婦及嬰兒死亡率。
[1]樂杰.婦產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41-47.
[2]盧喜列.現代心電圖診斷大全[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6: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