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升
mERG是一項評估視網(wǎng)膜功能狀態(tài)的新技術,它不僅能在短時間內(nèi)客觀的對被檢測部位每一局部區(qū)域視網(wǎng)膜功能進行分析,而且還能夠?qū)σ暰W(wǎng)膜功能異常進行定位[1]。我們利用多焦視網(wǎng)膜電流圖對正常青少年進行檢測,重新確定多焦視網(wǎng)膜電流圖的正常值,并且了解不同部位視網(wǎng)膜功能。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0月至2011年4月于我院自愿參加體檢的正常青少年共54例(108眼),其中男29例(58眼),女25例(50眼);年齡18~32歲,平均年齡(24±4)歲,屈光度為 -0.50~ +0.50D,平均( -0.12 ±0.44)D;裸眼視力均≥1.0,眼壓均≤21 mm Hg(1 mm Hg=0.133 kPa),經(jīng)裂隙燈和檢眼鏡檢查,無屈光間質(zhì)和眼底病變,無全身性疾病。無既往眼病及可能導致眼部病變的全身病史。
1.2 儀器 采用德國羅蘭公司(ROLAND CONSULT)生產(chǎn)的RETIScanmultifocal ERG Version 3.15系統(tǒng)檢測后極部的視網(wǎng)膜功能。通過分析得出的原始的波形可得到61個局部反應波,系統(tǒng)依據(jù)不同的離心度將其解析成以黃斑中心凹為中心的呈同心圓排列的5環(huán)反應波,自內(nèi)至外分為1環(huán)(ring1)(相應的視野半徑為2.20°)、2 環(huán)(ring2)(相應的視野半徑為9.42°)、3環(huán)(ring3)(相應的視野半徑為 16.19°)、4環(huán)(ring4)(相應的視野半徑為23.46°)、5 環(huán)(ring5)(相應的視野半徑為31.00°)。分別分析N1波(第一個負波)、P1(第一個正波)的振幅(以反應密度表示,單位為nV/deg2)及潛伏期(單位為ms)。分析時要摒棄因接觸鏡進氣泡、眨眼或眼肌顫搐、眼球運動而引起的偽跡。集合所有P1波的振幅反應密度,構成了彩色的三維立體地形圖(圖1)
1.3 記錄方法 采用高亮度、高刷新率的21寸黑白交替的六邊形組成了刺激器,隨著離心度的增大其刺激的面積也隨之增大。幀頻為70 Hz,黑色刺激的最大亮度是2 cd/m2,白色刺激的最大亮度為200 cd/m2,對比度約99%。檢查時要求患者固視作為標志的顯示器中心的紅十字交叉,單眼記錄,要求嚴密遮蓋對側(cè)眼。0.5%復方托品酰胺散瞳至雙眼瞳孔直徑約7 mm,然后調(diào)節(jié)下頜托的高度,使角膜中央與刺激器的注視點在同一水平上,愛爾凱因表面麻醉滿意后,置充分消毒的角膜接觸鏡電極于雙眼角膜,接觸鏡內(nèi)充填羥甲基纖維素(瀟來威),參考電極置于雙眼外眥部的眶緣處,地電極置于前額,叮囑患者在檢查過程中必須要始終注視十字固視點,然后給予黑白交替的重復的閃光刺激,測定出一階反應值,即平均亮度。雙眼同時記錄。分為8個階段,總記錄時間為376 s(圖2)。
圖1 正?;颊適ERG表現(xiàn)
圖2 刺激后mERG表現(xiàn)
1.4 統(tǒng)計學分析應用SPSS 11.5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mERG的一階反應是通過N1,P1兩種波的波幅和潛伏期的變化來反應視網(wǎng)膜的功能狀態(tài)。舉例說明:1環(huán)P1波的振幅表示方法為P1R1振幅;1環(huán)P1波的潛伏期表示方法為P1R1潛伏期,表示以此類推,通過檢查得到的5環(huán)各一階反應的正常值為:P1R1振幅:(150.76±17.81)nV/deg2;P1R2振幅:(72.97 ±12.68)nV/deg2;P1R3 振幅(47.95 ± 7.89)nV/deg2;P1R4振幅:(31.87 ±4.11)nV/deg2;P1R5 振幅:(23.14 ±1.99)nV/deg2;P1R1 潛伏期:(36.34 ±2.08)ms;P1R2 潛伏期:(33.04±1.71)ms;P1R3 潛伏期:(31.89 ±1.31)ms;P1R4 潛伏期:(32.29 ±1.06)ms;P1R5 潛伏期:(33.55 ±1.98)ms;N1R1振幅:(42.76 ±10.78)nV/deg2;N1R2 振 幅:(20.07 ±5.47)nV/deg2;N1R3 振幅:(13.89 ± 4.16)nV/deg2;N1R4 振幅:(8.91 ±1.52)nV/deg2;N1R5振幅:(6.79 ±2.09)nV/deg2;N1R1潛伏期:(18.23±1.49)ms;N1R2潛伏期:(17.34±1.58)ms;N1R3潛伏期:(16.99±1.78)ms;N1R4潛伏期:(16.35 ± 1.29)ms;N1R5 潛伏期:(17.14 ± 1.63)ms。見表 1、2。
隨著離心度的增加,P1、N1波的振幅密度逐漸下降,潛伏期逐漸延長,以振幅密度來表示的彩色三維地形圖,非常直觀,中間呈山峰樣,向周邊逐漸下降。
mERG是由Sutter等在九十年代前后提出的一種新型的電生理技術,它采用的方法是依據(jù)m序列控制刺激圖形翻轉(zhuǎn),可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同時分別刺激多個視網(wǎng)膜區(qū)域,這些部位的混合反應信號在同一通道被記錄出來,將其放大后,再用計算機做快速Walsh變換,再把對各區(qū)域的波形分離出來,采取波形矩陣圖、平均曲線圖、二維或三維地形圖的形式來反映各個不同部位視網(wǎng)膜的功能[2]。通過多焦刺激技術[3]同時刺激視網(wǎng)膜的多個部位,并且通過應用多焦輸入系統(tǒng)分析技術,以一個通道常規(guī)電極,記錄多個不同部位的混合反應電信號,在經(jīng)過計算機程序處理,將對應于各部位的波形分離出來,這些局部的ERG反應可以重新組成視網(wǎng)膜功能地形圖。它的電信號反映了視覺系統(tǒng)的線性成分和非線性的特征,具有更高的空間分辨力,從而能更加客觀的反應視網(wǎng)膜的功能狀態(tài)[4]。在mERG的測定中一階反應的反應密度在中央凹處有一凸起的峰,該處的光感受器密度最高,振幅最低處位于傳統(tǒng)視野檢查的生理盲點[5]。盡管mERG的波形并不嚴格的與全視野ERG相對應,但主要的陽性和陰性反應相當于ERG的a,b波。本實驗未考慮年齡及性別因素,亦有研究報道m(xù)ERG與年齡、眼別及性別不相關[6]。
表1 2組各環(huán)振幅比較nV/deg2,±s
表1 2組各環(huán)振幅比較nV/deg2,±s
組別 1環(huán) 2環(huán) 3環(huán) 4環(huán) 5環(huán)N1 正常組 41.76 ±10.78 20.07 ±5.47 13.89 ±4.16 8.91 ±1.52 6.79 ±2.09 P1 正常組 150.76 ±17.81 72.97 ±12.68 47.95 ±7.89 31.87 ±4.11 23.14 ±1.99
表2 2組各環(huán)潛伏期比較ms,±s
表2 2組各環(huán)潛伏期比較ms,±s
組別 1環(huán) 2環(huán) 3環(huán) 4環(huán) 5環(huán)N1 正常組 18.23 ±1.49 17.34 ±1.58 16.99 ±1.78 16.35 ±1.29 17.14 ±1.63 P1 正常組 36.34 ±2.08 33.04 ±1.71 31.89 ±1.31 32.29 ±1.06 33.55 ±1.98
mERG是目前測量后極部視網(wǎng)膜功能最有效的電生理學方法[7],本研究采用mERG的方法觀察到:正常眼mERG的振幅密度在第1環(huán)最大,隨離心度增加逐漸降低,與Verdon等[8]的結果一致。振幅密度在第1環(huán)最大可能是因為黃斑中心凹的視網(wǎng)膜存在特殊的解剖學結構。即mERG第1環(huán)所對應的該處的視網(wǎng)膜非常薄,其組織構造較周邊視網(wǎng)膜明顯簡單,黃斑中心凹處的視網(wǎng)膜只有外核層,沒有其他各層,而外核層的神經(jīng)細胞只包含了視錐細胞,沒有視桿細胞。每個視錐細胞一側(cè)連接一個雙極細胞,另一側(cè)連接神經(jīng)節(jié)細胞,所以當受到刺激時,含有大量視錐細胞的黃斑區(qū)發(fā)生的反應最大,三維地形圖上的表現(xiàn)即是反應密度在第1環(huán)最大。視錐細胞的分布密度在黃斑中央?yún)^(qū)最高,向外迅速降低,我們也因此得出結論,由視錐細胞的分布特點導致了mERG振幅密度隨著離心度增加而逐漸降低。潛伏期在第1環(huán)最小,也與此有關,我們認為當光線作用于視錐細胞時,視錐細胞的外段膜兩側(cè)會及時的發(fā)生以電緊張形式迅速擴布的超極化型感受器電位,光線的刺激信息就是通過這種擴布傳遞給雙極細胞和水平細胞的,然后在神經(jīng)節(jié)細胞處誘發(fā)的動作電位幾乎在同時傳向視覺中樞。在黃斑中心凹大約有95%的視錐細胞,這種集聚的大量的視錐細胞多可產(chǎn)生大量的超極化型感受器電位,總和后的感受器電位使傳遞光刺激信息的時間變得非常短,因而1環(huán)就表現(xiàn)出了較短的潛伏期。
由于mERG的個體差異性較大,mERG的正常值的測定必將為臨床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本研究的結果初步表明:mERG能準確、客觀、定性、定位的測定后極部約30°的視功能但是由于本研究的樣本量較小,在眼別、性別、年齡方面均未深入研究,只是從中發(fā)現(xiàn)并且印證了以往的研究結果。所以對整體的正常值的測定尚待于大樣本的研究。
1 羅俊,劉雙珍,吳小影,等.高度近視患者多焦視網(wǎng)膜電流圖的評估.國際眼科雜志,2006,12:1339-1341.
2 石一寧,鄭紅,常寶琴,等.黃斑病變患者多焦視網(wǎng)膜電圖的變化.國際眼科雜志,2004,4:159-161.
3 utter EE,Tran D.The field topography of ERG compenets in man:I.The photopic luminance response.Vision Res,1992,32:433-446.
4 Schatz P,Holm K,Andreasson E.Retinal function after scleral buckling for resent onset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assessment with electroretinography and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Retina,2007,27:30-36.
5 Kondo M,Miyake Y.Clinical evaluation of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1995,36:2146.
6 陳晶華,黎曉新,徐秀蘭.多焦視網(wǎng)膜電流圖的年齡、性別和眼別的相關性研究.眼科研究,2001,19:239-241.
7 羅光偉,黃時洲,吳德正,等.六種黃斑部病變的多焦視網(wǎng)膜電圖比較.眼科學報,2003,19:257-261.
8 Verdon WA,Haegerstron-Portonoy G.Topography of the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Doc Ophthal,1998,95:7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