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金圣 王云中 盧靜波 王宏偉
1,2,3-三氯丙烷是生產丙烯氯醇,環(huán)氧丙烷,二氯丙烷和甘油的副產品,在五種已知的 1,2,3-三氯丙烷中,1,2,3-三氯丙烷最具有商業(yè)價值。但在其生產過程中,中毒事件時有發(fā)生[1,2]。Mc Omie 等[3]報道,暴露于 1,2,3-三氯丙烷的兔子10 d后,可以出現皮膚紅斑,潰瘍和皮膚出血。在鼠的飲水中加入1~1 000 mg的1,2,3-三氯丙烷,只是在肝臟,腎臟和胸腺引起細胞學的改變,而沒有外在表現[4]。以往的研究報道1,2,3-三氯丙烷對肝腎臟器產生急性毒性反應,但對于長期作用,鮮有報道。近來的多項慢性暴露研究表明有輕微的毒性作用,但其中只有少部分建立在病理檢查的基礎上。本實驗目的是觀察經口飼1,2,3-三氯丙烷亞慢性和亞急性系統(tǒng)毒性反應。
1.1 主要制劑 1,2,3-三氯丙烷(青島永隆化工有限公司)應用氣象色譜法和質樸分析化學檢測,純度達99.3%。玉米油來自Sigma化學公司,1,2,3-三氯丙烷溶解在玉米油中,濃度為1 ml/kg。
1.2 實驗動物及其分組 200只Sprague-Dawley大鼠來自河北醫(yī)科大學動物實驗中心。鼠齡達70 d后,經10 d的檢疫期。經過血液細菌及病毒學檢查,未見異常,無疾病征象,納入試驗,隨機分為大鼠連續(xù)服藥10 d組(亞急性組)和90 d組(亞慢性組),每組100只。根據報道,440 mg/kg或3 mmol/kg是急性口服致死量,有研究表明,在0.8 mmol/kg組在連續(xù)10 d后,有死亡病例出現,故選其急性致死量1/4(0.8 mmol/kg)作為亞急性高劑量組飼養(yǎng)量[5]。高劑量組的1/4(0.2 mmol/kg)作為相鄰低劑量組的飼養(yǎng)量,以此類推余組別的飼養(yǎng)量為相鄰量的1/4(0.05 mmol/kg)、1/16(0.01 mmol/kg)劑量。亞慢性喂養(yǎng)劑量根據亞急性研究結果,在 0.8 mmol·kg-1·d-1組觀察到病理改變和體重減輕,但 0.2 mmol·kg-1·d-1組未見,故選擇0.4 mmol·kg-1·d-1組作為高劑量組別,高劑量組的 1/4(0.1 mmol/kg)作為相鄰低劑量組的飼養(yǎng)量,余組別劑量選擇同亞慢性組。亞急性組,實驗開始前和結束后體重分別測量。亞慢性組,體重每周測量,水消耗每周修訂2次。
1.3 標本的制備和觀察 動物被處死后,肝,腎,肺,脾,心臟,腎上腺,胸腺和腦被稱重后,放入10%的甲醛溶液。消化器官(舌,食道,胃,十二指腸,空腸,回腸,盲腸,結腸和直腸),股骨,大腿肌肉,鼻腔,坐骨神經,神經,卵巢,胰腺,甲狀旁腺,垂體,包皮或陰蒂腺,前列腺癌,唾液腺,精囊,皮膚,睪丸和附睪,甲狀腺腺,膀胱,子宮等做同樣的處理。股骨等骨骼組織在修剪和固定前作脫鈣處理。甲醛處理的組織處理后,石蠟包埋,切片,然后蘇木精/伊紅染色。炎癥,壞死及組織損害的級別用輕微,輕度,中毒和顯著四個級別表示。一般來說,高劑量組或對照組都做評估。如果病理發(fā)現組織損傷嚴重,中間劑量組別同樣作病理檢查。
2.1 亞急性組和亞慢性組大鼠體重變化 在亞慢性和亞急性組中均無死亡。亞慢性和亞急性組中,均在給予最高喂養(yǎng)劑量組出現體重的下降(P <0.05)。見表1。
表1 亞急性組和亞慢性組大鼠體重變化g,±s
表1 亞急性組和亞慢性組大鼠體重變化g,±s
劑量(mmol·kg-1·d-1) 亞急性組 劑量(mmol·kg-1·d-1)亞慢性組雄性0.00 450 ±5 0.00 530 ±12 0.01 411 ±12 0.01 529 ±15 0.05 436 ±6 0.05 510 ±11 0.20 418 ±7 0.10 534 ±17 0.80 337 ±11 0.40 425 ±13雌性0.00 253 ±4 0.00 302 ±5 0.01 256 ±3 0.01 301 ±9 0.05 262 ±5 0.05 307 ±10 0.20 260 ±2 0.10 301 ±6 0.80 196 ±5 0.40 258±7
2.2 亞慢性組各器官重量/體重比 亞慢性組的高劑量組別中,心臟,胸腺,肺,脾的重量較對照組有明顯降低,但在體重標化后,心臟,肺和脾沒有明顯差別。胸腺在亞慢性組未見異常。肝臟和腎臟在體重標化后,在高劑量組和相鄰組有明顯的升高。性腺/體重比有輕微的增長。見表2。
表2 亞慢性組各器官重量/體重比
2.3 亞慢性組和亞急性組各器官的病理學表現 在亞慢性高劑量處理組中,4只雄性大鼠被觀察到膽管增生。一些其他器官增生和腫瘤在高劑量組個別動物也可以觀察到。其中1只雄性大鼠被觀察到患有支氣管腺癌,1只雌性患乳腺癌,1只雄性患胃鱗狀上皮增生,1只患胃乳頭狀瘤。在亞慢性組,給予0.05 mmol/kg體重組,有1只患有肝癌。在亞急性高劑量組中,觀察到1只患甲狀腺濾泡癌。在對照組中下頜淋巴結腫大病例的漿細胞增生,在亞急性和亞慢性組中,呈現劑量依賴性的增高。見表3。
表3 亞急性組和亞慢性組各器官的病理學表現 只
2.4 亞慢性組和亞急性組各器官的病理學表現 在亞急性高劑量組,在1只雌性和2只雄性病例可見肝小葉輕度壞死。低劑量喂養(yǎng)組見肝損害。在亞慢性組別中,0.05 mmol/kg組可見1只雌性大鼠輕度肝損害,0.4 mmol/kg組可見2只雌性大鼠肝損害。隨著劑量增加,雄性大鼠輕度到中度肝壞死發(fā)病率越來越高。總之,亞慢性組和亞急性組ALT和AST較未進食組明顯增高(P <0.05)。見表4。
表4 亞急性組和亞慢性組ALT、AST變化U/L,±s
表4 亞急性組和亞慢性組ALT、AST變化U/L,±s
注:與0.00 比較,*P <0.05
劑量(mmol·kg-1·d-1) 亞急性組 劑量(mmol·kg-1·d-1)亞慢性組ALT 0.00 16 ±2 0.00 18 ±7 0.01 32 ±8* 0.01 60 ±6*0.05 41 ±6* 0.05 65 ±8*0.20 50 ±4* 0.10 71 ±7*0.80 61 ±6* 0.40 102 ±13*AST 0.00 15 ±4 0.00 16 ±5 0.01 49 ±3* 0.01 97 ±9*0.05 51 ±5* 0.05 100 ±10*0.20 55 ±2* 0.10 101 ±6*0.80 100 ±5* 0.40 150 ±7*
1,2,3-三氯丙烷在機體中由肝臟代謝,通過膽汁,尿液或呼吸排除體外。由于它的高脂溶性和相對較長的生物半衰期,使其通過肺部代謝的能力有限。1,2,3-三氯丙烷的終末半衰期達23 h,因此,在亞急性和亞慢性暴露病例中,導致在體內的蓄積。
早期的研究表明,腎臟和肝臟是1,2,3-三氯丙烷急性經口或吸入病例的主要侵犯器官[6]。在本實驗研究中,腎病理學和血尿素氮,肌酐檢查未見異常,但在高劑量組谷丙,谷草轉氨酶有輕度升高伴有肝病理學的輕度到中度損傷。利用1,2,3-三氯丙烷的結構相似物所做的研究表明,肝毒性效應也許和細胞色素P-450的活化與大分子的代謝有關[7-9]。
當前,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腎臟/體重,肝臟/體重比例的變化是機體代謝對1,2,3-三氯丙烷的適應性變化。在亞急性和亞慢性高劑量組中心臟,肺,脾和睪丸的減輕以及腦/體重比的增加相對于體重的抑制是次要的,這在其他的研究中也有體現。
本實驗的重要發(fā)現是1,2,3-三氯丙烷對心臟的損傷。低分子量鹵化烴,氯仿,三氯乙烯,氟烷等對心臟的影響,在多個文獻中可見報道[10]。鹵化烴和擬交感神經藥物在致心律失常作用上有協(xié)同效應。雖然可以導致致死性的心律失常,但一旦藥物效應消退,心臟功能恢復正常,而不會遺留任何病理損害。雖然有臨床病例描述鹵化烴的所導致的死亡事件,但并沒有心臟損傷的報道。因此,1,2,3-三氯丙烷的心臟損傷使其與其他的同類化合物不同。
1,2,3-三氯丙烷對心臟毒性的機制現在并不清楚,但接觸過多的交感神經胺產生相似的心肌病也許和1,2,3-三氯丙烷有相關性。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異丙腎上腺素和苯丙醇胺可以造成和1,2,3-三氯丙烷相似心肌彌漫性,炎癥性壞死[11]。組織學上,表現為相同的細胞溶解,淋巴細胞浸潤和嗜酸性細胞聚集。由于心血管短暫性缺血,腎上腺素胺造成心肌的壞死。腎上腺素胺介導的心肌壞死的嚴重程度取決于心臟腎上腺素的水平。例如,低劑量的異丙腎上腺素造成輕微的,彌漫的心肌壞死,然而高劑量造成大范圍心肌梗死。此外,腎上腺素激動劑產生的心肌壞死是在單劑量應用藥物后24 h內發(fā)生[8]。相反,造成相似的心肌損傷,需連續(xù)應用 1,2,3-三氯丙烷至少5~6 d。
在高劑量組,可以觀察到胸腺萎縮,它是一種年齡相關性疾病,并且可被疾病,創(chuàng)傷和應激加重。這種病變也許是由于初始的化學物暴露后應激所致,而不是由于免疫作用引起,因為在亞慢性組,長期的暴露后,并沒有觀察到胸腺的萎縮。
乳腺腺癌,肝細胞腺瘤,支氣管肺泡腺瘤,胃鱗狀細胞癌,乳頭狀瘤和增生均在處理組觀察到,到對照對沒有相似病例。已有研究表明,長期的暴露于1,2,3-三氯丙烷,腫瘤的發(fā)生率明顯增高。
總之,反復接觸1,2,3-三氯丙烷,可造成彌漫性心肌變性壞死,以及肝功能受損。代謝活化,藥物蓄積,腎上腺素能調節(jié),都是1,2,3-三氯丙烷發(fā)揮毒性作用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在亞慢性組中,多種腫瘤的發(fā)生和多中體外研究結果相同。同類物質以及代謝變化的研究可能使我們進一步了解氯丙烷的作用。
1 孫道遠,張巡淼.亞急性三氯丙烷中毒10例分析.中國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08,21:154-156.
2 張合立,黃明芳.1,2,3-三氯丙烷毒理學.鐵道勞動安全衛(wèi)生與環(huán)保,1996,23:212-214.
3 Mc DmieWA,Barnes TR.Acute and subacute toxicity of1,2,3 - trichloropropane in mice and rabbits.Fed,Proc,1949,8:319.
4 Villeneuve DC,Chu I,Secours VC,etal.Valli,Results of a90-day toxicity study on 1,2,3-and 1,1,2-trichloropropane administered via the drinkingwater.Sci.Total Environ,1985,47:421-426.
5 Smythe HF,Carpenter CP,Weil CS,et al.Range - finding toxicity data:List VI.Am Ind Hyg Assoc,1962,23:95-107.
6 李國棟,趙冠人,馮端浩,等.三濾丙烷急性經口中毒的臨床表現及治療分析.毒理學雜志,2009,23:506-507.
7 Mahmood NA,Burka LT.Comparative disposition of 1.2.3-trichloropropane in rats and mice.Toxicologist,1991,19:411-418.
8 Volp RF,Sipes IG,Falcoz C,et al.Disposition of 1,2,3-trichlorpropane in the Fischer 344 rat:conventional and physiological pharmacokinetics.Toxicol Appl.Pharmacol,1984,75:8-17.
9 Dohn DR,Graziano MJ,Casida JE,et al.Metabolites of 3-13C l,2-dibromo-3-chloropropane in male rats studied by 13C and lH-13C correlated two-dimensional NMR spectroscopy.Biochem.Pharmacol,1988,37:3485-3495.
10 Balazs T,Ferrans VJ.Cardac lesions induced by chemicals.Environ,Health Perspect,1978,26:181-191.
11 Jones A,Giibson J.1,2-Dichloropropane:metabolism and fate in the rat.Xenobiotica,1980,10:835-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