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宇紅,周潤華,莫漢有,許 佳
(桂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風濕免疫科,桂林 541002)
原發(fā)性干燥綜合征(primary sjogren syndrome,pSS)是一多因素參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侵犯淚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為主。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干燥性角膜炎、結(jié)膜炎、口腔干燥,也可累及其他系統(tǒng)。如呼吸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血液系統(tǒng)等。肺間質(zhì)病變(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是最常見的嚴重并發(fā)癥,??蓪е赂腥?、呼吸衰竭,是pSS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pSS合并ILD患者往往在早中期無明顯癥狀,發(fā)現(xiàn)時多是疾病晚期。因此,探討pSS合并ILD的危險因素對于疾病的早期診斷及治療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本研究旨在探討干燥綜合征患者臨床病程發(fā)展中,合并ILD的各項影響因素,為早期發(fā)現(xiàn)pSS合并ILD提供決策依據(jù)。
1.1 一般資料 入選病例145例,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本院就診患者,診斷符合2002年美國-歐盟協(xié)作組干燥綜合征(SS)診斷標準[1],資料完整。其中男13例,女132例,男女比例1∶10.2,年齡31~78歲,平均(51.09±9.43)歲;病程1~21年,平均(8.21±9.32)年。記錄患者的年齡、性別、雷諾現(xiàn)象、口干、口腔潰瘍、進食困難、干眼癥、關節(jié)炎、神經(jīng)損害、腎臟損害、ILD及抗核抗體、抗SSA抗體、抗SSB抗體、抗R0-52抗體等的檢測。有血尿、蛋白尿、腎功能不全、尿崩癥及腎小管性酸中毒等客觀證據(jù)者判斷為腎損害;有外周神經(jīng)炎或顱內(nèi)病變等證據(jù)者判斷為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害。均排除:(1)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支氣管擴張、支氣管哮喘等;(2)肺結(jié)核、肺腫瘤、結(jié)節(jié)病等;(3)慢性心、腎、肝功能不全;(4)長期吸煙者。
1.2 方法 抗核抗體(ANA)用間接免疫熒光法(IIF),以鼠肝和Hep-2細胞為底物,滴度分別大于或等于1∶20和大于或等于1∶40判斷為陽性??闺p鏈DNA抗體(ds-DNA)采用IIF,以馬疫錐蟲為底物,滴度大于或等于1∶5判為陽性??筍m抗體、抗nRNP抗體、抗SSA抗體及抗SSB抗體采用免疫雙擴散法。所有試劑盒均來自德國歐盟公司。抗中性粒細胞胞質(zhì)抗體(ANCA)用IIF法檢測。應用BECKMAN COULTER公司的IMMAGE免疫化學系統(tǒng)通過速率散射比濁法檢測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 A(IgA)、免疫球蛋白 M(IgM)、C反應蛋白、類風濕因子(RF)。
1.3 肺部影像學檢查 所有患者入院時均常規(guī)行肺高分辨率CT(HRCT)檢查。肺HRCT檢查與評估方法:采用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LightSpeed VCT,HRCT掃描方式:層厚1.25 mm,層距6.2mm,140kV,100MA,F(xiàn)OV 338mm,窗寬1000,窗位-500。平靜吸氣末平掃完后即做平靜呼氣末平掃。同時作平臥位及仰臥位對比。分別以主動脈弓層、氣管分叉層、橫隔上層為上中下肺野的代表層面。依據(jù)HRCT上特征性的表現(xiàn),即HRCT顯示的小葉間隔增厚,不規(guī)則線狀影(提示早期輕度病變),毛玻璃樣外觀(示急性炎癥),網(wǎng)格蜂窩狀樣(示不可能逆的纖維化)判定為ILD。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使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采用 Mann-Whitney U檢驗比較ILD和非ILD兩組之間抗體、性別、臨床指標的差異;采用Cox回歸方法分析pSS患者發(fā)生ILD的危險因素。
2.1 pSS合并ILD的臨床特點 145例pSS患者中,合并ILD 42例(28.97%),其中男12例,女30例,平均年齡(56.32±12.56)歲;103例無ILD,男4例,女性99例,平均年齡(49.43±13.15)歲。ILD組與未合并ILD組的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2.2 pSS患者合并ILD的單因素分析 所選取的16項指標中,采用單因素分析提示發(fā)病年齡大于60歲,男性,雷諾現(xiàn)象、干眼癥、腎損害、肺動脈高壓、關節(jié)炎、外周神經(jīng)炎是pSS患者合并ILD的危險因素。見表1。
2.3 兩組器官損害及自身抗體譜陽性的比較 從表2可見,ILD組患者抗SSA、抗R0-52陽性者更多,兩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抗SSB、ANA,抗n-RNP陽性的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2.4 pSS發(fā)生ILD的多因素分析 Cox回歸分析表明,pSS患者發(fā)生ILD的危險因素包括:發(fā)病年齡大于60歲,男性,腎損害、肺動脈高壓、抗SSA,其相對危險度(OR)、95%可信區(qū)間(CI)及P值見表3。
表1 145例pSS臨床特點的比較[n(%)]
表2 145例pSS抗體譜陽性率比較[n(%)]
表3 pSS患者發(fā)生ILD的危險預測因素
研究顯示,ILD是pSS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也是pSS患者死亡的病因之一[2]。對這類患者的ILD進行病理檢查提示,腺小葉支氣管周圍存在淋巴細胞浸潤[3],提示支氣管上皮細胞也是炎癥的靶細胞,可引起亞臨床型小氣道異常。故大部分pSS合并ILD患者起病隱匿[4],很多患者早期因無明顯臨床癥狀、體征而常被忽略,晚期出現(xiàn)肺纖維化,可因感染及呼吸衰竭而死亡。而早期進行相應治療,則可能逆轉(zhuǎn)病情,ILD吸收好轉(zhuǎn)。對pSS合并ILD早期診斷及早期積極治療以改變病情預后有重要的意義。目前國外文獻報道pSS患者合并ILD者占9%~60%[5],發(fā)生率跨度大推測與研究人群不同及檢查方法的不同有很大關聯(lián)。使用常規(guī)X線片檢查,ILD的檢出率與CT檢測符合率40%,漏檢率達60%[6],且在X線片發(fā)現(xiàn)的ILD時,病變常較嚴重,極少處于病變早期[7]。在本研究中,常規(guī)使用HRCT檢測,145例pSS患者中檢出ILD42例,發(fā)生率為28.97%,與國內(nèi)安媛等[4]、顏淑敏等[8]研究相似。
近年來pSS的發(fā)病機制研究有了很大的進展,但迄今為止,對這一多因素、多方面的復雜機制仍未真正明確。目前公認pSS是一多因素共同致病的結(jié)果,對危險因素的綜合評價,更能準確反映出各種因素的作用。不同研究單位得出的pSS合并ILD相關的因素包括:男性、老年、口腔潰瘍、發(fā)熱、外分泌腺腫大、雷諾現(xiàn)象、抗U1-RNP抗體陽性、γ-球蛋白增高、肺動脈高壓等,其中對男性,老年及雷諾現(xiàn)象與pSS合并ILD相關的看法最為一致。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本院145例pSS患者,其中42例有明確的ILD。通過對年齡、性別、雷諾現(xiàn)象、口干、口腔潰瘍等臨床癥狀、自身抗體譜等16個變量進行分析,單因素分析顯示,發(fā)病年齡大于60歲、男性比例、雷諾現(xiàn)象、腎損害、肺動脈高壓、關節(jié)炎、神經(jīng)損害、抗SSA、抗R0-52陽性者為pSS合并ILD的危險因素,通過建立Cox模型,去除各個變量間的混雜因素,相對客觀地分析了pSS合并ILD的相關因素,發(fā)現(xiàn)發(fā)病年齡大于60歲、男性、腎損害、肺動脈高壓、抗SSA為pSS患者合并ILD的危險因素(P<0.05)。其中年齡、性別、肺動脈高壓、抗 SSA 抗體陽性與文獻報道相一致[2,9-12],但腎損害為pSS合并ILD的危險因素尚未見文獻報道,其中可能原因為本組患者大部分為住院患者,病情較重,器官累及多見,SS腎臟損害的特異性病理改變?yōu)槁蚤g質(zhì)性腎炎,腎間質(zhì)中淋巴細胞及漿細胞浸潤,部分間質(zhì)纖維化[13],與ILD及唇腺的病理改變相類似,提示為同一致病因素所致可能,可能由于某種因素如感染,誘發(fā)了全身性免疫反應,而引起全身多系統(tǒng)損傷,而不是僅僅累及外分泌腺。故在出現(xiàn)腺體外損害表現(xiàn)的pSS患者,應常規(guī)進行HRCT檢測。
[1] Vitali C,Bombardieri S,Jonsson R,et al.Classification criteria for Sjgren′s syndrome:a revised version of the European critdria proposed by the Amerian-European Consensus Group[J].Ann Rheum Dis,2002,61(3):554-558.
[2] 瞿永梅,孫凌云,丁從珠.原發(fā)性干燥綜合征的肺部損害62例分析[J].江蘇醫(yī)藥,2004,39(1):55-56.
[3] Papiris SA,Maniati M,Constantopuolos SH,et al.Lung involvement in primary Sjgren′s syndrome is mainly related to the small airway disease[J].Ann Rheum Dis,1999,58(1):61-64.
[4] 安媛,張學武,何菁等.原發(fā)性干燥綜合征發(fā)生肺間質(zhì)病變后的臨床特點分析[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09,13(2):106-109.
[5] Davidson BKS,Kelly CA,Griffiths ID.Ten yesrs follow up of pulmonary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Sjgren′s syndrome[J].Ann Rheum Dis,2000,59(9):709-712.
[6] 張曉,林莉,崔廣恒,等.幾種彌漫性結(jié)締組織病肺間質(zhì)病變的影像學分析[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07,11(11):669-671.
[7] 李映,王亞玲.間質(zhì)性肺炎的HRCT診斷與胸片對照[J].重慶醫(yī)學,2002,31(5):418-419.
[8] 顏淑敏,張文,李夢濤,等.原發(fā)性干燥綜合征573例臨床分析[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10,14(4):223-227.
[9] 高惠英,李小峰,張莉蕓,等.原發(fā)性干燥綜合征合并間質(zhì)性肺病的臨床特征[J].中華臨床免疫和變態(tài)反應雜志,2009,3(1):39-42.
[10]曾小峰,張麗君,吳敏,等.男性原發(fā)性干燥綜合征臨床特點分析[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00,4(2):78-79.
[11]張永鋒,路躍武,陳曦,等.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干燥綜合征肺間質(zhì)病變的臨床分析[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06,10(4):232-235.
[12]Aryeh F,Jeffrey S,Roland M,et al.Minor salivary gland biopsy to detect primary sjgren′s syndrome in patients with intertitial lung disedse[J].Chest,2010,138(6):1072-1078.
[13]任紅,陳楠,陳曉農(nóng),等.干燥綜合征合并腎臟損害147例臨床病理及隨訪情況[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05,9(6):35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