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奇華,曾勇明
(1.重慶市南川區(qū)人民醫(yī)院放射科 408400;2.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放射科 400016)
隨著醫(yī)學的發(fā)展,顱內動脈瘤的診斷和治療有了很大進步,但這種疾病的總病死率仍達40%~50%[1-4]。近年來,神經放射介入治療的臨床應用明顯提高了該疾病的治愈率,但部分顱內動脈瘤的位置與周圍血管重疊,這導致動脈瘤的結構顯示以及導管、治療材料的準確定位較為困難。作者采用旋轉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三維重建圖像與實時二維透視圖像融合,將DSA三維介入導航技術應用于顱內動脈瘤的栓塞介入治療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在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診治的顱內動脈瘤患者86例,其中,男53例,女33例;年齡20~64歲,平均45歲。均為CT檢查發(fā)現顱內動脈瘤,所有患者均接受顱內動脈瘤栓塞介入治療。
1.2 主要設備和材料 主要設備:血管機使用Siemens公司AXIOM Artis平板探測器DSA系統;圖像后處理采用Siemens公司Leonardo三維圖像處理工作站,在該系統的Syngo iPilot專業(yè)可視化軟件工具內,將二維透視圖像和三維DSA圖像融合;Angiomat ILLUMENA高壓注射器為聯動泰科公司產品。主要材料:鈦合金電解可脫性彈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Excelsior預塑形微導管及Transend導絲等。
1.3 三維導航方法 介入治療醫(yī)師對顱內動脈瘤患者行股動脈穿刺插管,將導管引入至顱內血管后,即可進行DSA三維導航。使用Syngo iPilot前,通常先進行旋轉DSA采集和三維圖像重建,形成整個興趣區(qū)域的血管樹,如果只用于診斷,則制作三維血管圖像后即完成,具體操作步驟為:(1)旋轉三維成像,固定患者后,先行透視定位,將興趣部位調至視野中心;通過系統位置鍵選擇預置位置,按下機器操縱桿頂部按鈕,向前推動操縱桿使機器C臂自動傾斜至??繛橹梗ㄐD起始位為100°);在床邊液晶觸摸屏控制面板上選擇DSA-5s三維程序;按下機器操縱桿頂部按鈕,向后拉動操縱桿使機器C背自動傾斜至停靠為止(旋轉終止位為-100°);透視確認;設置高壓注射器參數(注射速率2mL/s、對比劑總量14mL、壓力2 068.5kPa)。上述程序準備就緒,向患者發(fā)出指令并矚其配合,按下手閘曝光開關,DSA機架進行2次采集;將采集的原始圖像傳至圖像處理工作站進行三維圖像后處理,生成三維血管圖像。(2)三維圖像與二維透視融合,閱讀生成的三維DSA血管圖像,尋找擬治療血管的最佳顯示圖像,將該幅圖像傳至檢查室的懸吊參考顯示器上,選擇“AUTO MAP”功能,機架自動運動到產生該圖像的機架位置;透視確認,按下床旁控制器上的“iPilot”按鈕,系統通過計算生成一幅圖像,然后將該圖像發(fā)送至系統的參考資料存儲裝置中,通過消減疊加功能,使生成的一幅圖像中包含二維和三維實時圖像信息,醫(yī)師還可以根據介入治療的特殊需要,使用操作桿對圖像進行疊加消減,從而幫助導絲或導管盡快定位,見圖1~4。
本組86例CT檢查確診的顱內動脈瘤患者均行旋轉DSA,在三維導航技術引導下,84例患者成功地接受了導絲、導管和治療材料定位,完成顱內動脈瘤的栓塞治療;2例定位失敗,未完成治療,成功率97.67%。
圖1 頸動脈瘤的旋轉DSA三維重建圖像(栓塞術前)
圖2 頸動脈瘤實時二維透視圖像與三維血管圖像的融合
圖3 頸動脈瘤的彈簧圈栓塞
圖4 頸動脈瘤的DSA三維圖像(栓塞術后)
旋轉DSA成像技術由Cornelius于1972年首先報道,1975年Voigt首先將其用于顱內模型,1996年Fahrig在旋轉DSA的基礎上行三維血管影像重建,同年,Tu探討了旋轉血管造影三維成像在顱內動脈瘤診斷中的技術要素[5-6]。近年來,三維旋轉DSA技術在神經介入診療中的應用被廣泛認可[7-12]。旋轉DSA的三維導航技術是一種新型介入定位技術,國內的相關文獻報道較少。
顱內動脈瘤介入栓塞治療的效果與動脈瘤瘤頸的寬窄相關,瘤頸越寬,要達到完全栓塞越困難[13-15]。如果對動脈瘤頸的寬窄判斷不準確,將寬頸的動脈瘤誤認為窄頸動脈瘤,介入治療很難將其完全栓塞,如果彈簧圈突入載瘤動脈內,將增加手術并發(fā)癥。在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中,對于復雜顱內腫瘤血管的結構顯示及導管、治療材料的準確定位較為困難。以往必須在血管的相應部位注射對比劑以生成路徑圖,這種路徑圖的生成需要在每段血管多次重復,一旦C臂移動或參數變更都要生成新的路徑圖,重復注射對比劑。另外,以往顯示的路徑圖不是三維立體圖像,而是二維平面圖像,不能提供詳盡的信息。
三維導航技術是用于血管介入治療最先進的可視化技術,它將二維實時透視圖像與三維圖像融合,從而在實時圖像上顯示額外的解剖信息。三維導航技術的三維DSA圖像能夠準確顯示顱內動脈瘤的形態(tài)、大小、位置和毗鄰關系。另外,三維DSA測量瘤頸大小比二維DSA測量更為準確[7]。使用該技術為顱內動脈瘤放射介入治療提供了更多信息,對動脈瘤的栓塞治療具有指導意義。
Siemens血管造影系統的Syngo iPilot領航者是三維導航技術專一軟件,提供了實時二維透視圖像與相對應的三維圖像的可視性融合,可以使用多種三維數據(如三維血管圖像、類CT圖像等),在任何投照角度、縮放比例、源-像距(source-image disdance,SID)值和治療床位置生成Syngo iPilot圖像(即融合圖像),幫助了解載瘤血管的形態(tài)結構、位置和路徑,為介入治療提供準確的定位圖像,以利定位微導絲和微導管的引導,解決復雜腦動脈瘤介入治療問題。本組86例顱內動脈瘤介入栓塞均采用了Syngo iPilot三維導航,84例完成治療,2例復雜病例定位失敗,成功率達97.67%。由于介入治療操作時間縮短,間接地降低了醫(yī)生和患者接受的輻射劑量。
總之,利用三維導航技術實施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可提高定位準確率,降低介入手術的風險,減少對比劑的用量,加快介入治療操作時間,降低患者及醫(yī)生接受的放射線輻射劑量。三維導航技術是一種有效的介入治療輔助技術,在神經放射介入治療中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1] 黃光富.腦動脈瘤診治進展[J].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05,2(1):77-79.
[2] 余澤,馬廉亭,束楓,等.顱內動脈瘤破裂早期血管內栓塞治療探討[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5,21(16):721-722.
[3] 宋錦寧,劉守勛,鮑剛,等.未破裂顱內動脈瘤的血管內栓塞治療[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6,22(8):493-495.
[4] Koivisto T,Vanninen R,Hurskainen H,et al.Outcomes of early endovascular versus surgical treatment of ruptured cerebral aneurysms.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J].Stroke,2000,31(10):2369-2377.
[5] Anxionnat R,Bracard S,Ducrocq X,et al.Intracranial aneurysms:clinical value of 3D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in the therapeutic decision and endovascular treatment[J].Radiology,2001,218(3):799-808.
[6] Missler U,Hundt C,Wiesmann M,et al.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ed rotat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in planning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J].Eur Radiol,2000,10(4):564-568.
[7] 高華,李安民,魏孔朋,等.旋轉DSA在顱內動脈瘤診療中的應用[J].現代醫(yī)用影像學,2009,18(5):331-333.
[8] 王帆,周石,徐國斌,等.數字血管造影三維技術在顱內動脈瘤介入診療中的應用[J].貴陽醫(yī)學院學報,2004,29(2):139-142.
[9] 李文華,穆民,劉曉.三維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診斷腦血管疾病的應用價值[J].介入放射學雜志,2005,14(2):119-121.
[10]李江濤,王朝華,謝曉東,等.旋轉DSA及三維重建技術在顱內動脈瘤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8,24(2):145-147.
[11]張金山.三維重建技術在腦血管疾病診療中的應用[J].社區(qū)醫(yī)學雜志,2007,5(4S):19-21.
[12]Anxionnat R,Bracard S,Macho J,et al.3Dangiography.Clinical interest.First applications in 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J].J Neuroradiol,1998,25(4):251-262.
[13]李慧,王夏紅,趙建民,等.三維CT血管造影-表面遮蓋顯示技術與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對顱內動脈瘤的診斷比較[J].鄭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0,45(2):347-349.
[14]王大明,凌鋒,李萌,等.顱內動脈瘤栓塞結果與動脈瘤瘤體和瘤頸的關系[J].中國臨床神經科學,2002,10(1):22-24.
[15]吳春紅,陳左權,顧斌賢,等.旋轉DSA三維重建成像與常規(guī)DSA成像在動脈瘤瘤頸大小測量中的比較[J].介入放射學雜志,2006,15(5):259-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