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潔晶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現路徑
○姜潔晶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十七屆四中全會重申,要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所謂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由抽象到具體、由深奧到通俗、由被少數人理解掌握到被廣大人民群眾理解掌握這樣一個過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內在要求,也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現實需要。堅持灌輸的理念,改進灌輸的方法,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現路徑。
“灌輸”的本義是“輸送(思想、知識等)”,也就是一定的主體將特定的思想觀念移入客體,并且使這一思想觀念為客體所接受的過程。因此,灌輸并不等于把理論硬塞到人們的頭腦中。
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目的,就是讓廣大人民群眾理解掌握馬克思主義。如上所述,列寧在論述灌輸的必要性時強調,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的理論體系不可能在工人中自發(fā)產生。正是由于馬克思主義者始終堅持灌輸的理念和方法,馬克思主義才能夠在各國的廣大無產階級、人民群眾中廣泛傳播開來,指引他們與資產階級思想、反馬克思主義思潮作斗爭。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也是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理念,1925年黨的四大通過的決議指出要“從實際問題中灌輸簡明的理論知識”。毛澤東、鄧小平等黨的主要領導人也十分重視馬克思主義灌輸理論。在當代中國,雖然人民群眾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覺悟普遍提高,但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抽象深奧的理論體系,相當一部分群眾仍然由于科學文化水平和認知水平所限,難以自覺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也不會很快地理解和掌握這一理論。因此,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實現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和普及,仍然需要堅持灌輸的理念和基本方法,經過一個由外力向人民群眾輸送理論的環(huán)節(jié),進而實現人民群眾對理論的內化和認同。
在實際工作中,要堅持灌輸的理念和基本方法就必須全面準確地理解“灌輸”的內涵,使工作方式方法不偏離“灌輸”的本意。首先,堅持灌輸的科學性,避免填鴨式的“硬性灌輸”。毛澤東在《關于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一文中嚴肅批評了“硬性灌輸”,他說:“有不少宣傳工作者常常只是依靠行政權力和黨的威信,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當成教條灌輸給群眾,而不是辛勤努力,掌握大量材料,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分析方法,用人民的語言,很有說服力地去說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具體情況的統一?!惫噍攽攤戎赜诩ぐl(fā)群眾的積極性和自覺性,通過豐富的材料、深入細致的分析、群眾性的語言來增強理論的說服力,讓群眾心服口服,甘心接受;還要根據人們的思想認識水平及其變化規(guī)律,有步驟、有計劃地進行。
其次,在灌輸過程中注重人民群眾對理論的認同內化,以灌輸促進認同內化,通過內化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轉化為人民群眾自己的認識和自覺的行動。因此,在理論灌輸過程中必須深入群眾,了解人民群眾的需求,反映人民群眾的愿望,使理論灌輸工作更富有針對性。
灌輸是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途徑,具有一般的方法論特征,但在實踐中要考慮具體的環(huán)境和條件,不斷改進灌輸方法。
當今時代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方法也應隨之不斷改進,要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成果,在較短的時間、較廣的范圍內迅速便捷地為廣大群眾提供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實現灌輸手段的多樣性和綜合性,一方面繼承行之有效的傳統灌輸手段,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考慮廣大群眾的理解能力、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活動方式的變化,對傳統手段進行改進或創(chuàng)造出新的方式。堅持繼承和創(chuàng)新相結合,促使各種手段形成合力,從統一灌輸形式向多層灌輸形式轉變,增強灌輸效果。
這里所講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受眾,是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對象,也是理論灌輸的對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最終目的就是使受眾理解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受眾具有獨立性和主動性,在推動大眾化的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因此要有效地灌輸理論首先要研究受眾。
第一,既要擴大受眾范圍,又要突出重點人群。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應該最大限度地擴大理論灌輸的覆蓋面,使馬克思主義既能夠為黨員干部所理解掌握,又能夠為普通群眾所理解掌握,成為全社會絕大多數人的實踐指南。面對復雜的社會成員構成,不但要繼續(xù)做好工人、農民、知識分子、軍人和干部的理論宣傳教育工作,還要更加關注民營科技企業(yè)的創(chuàng)業(yè)人員和技術人員、外資企業(yè)的管理技術人員、私營企業(yè)主、自由職業(yè)者等新的社會階層,讓馬克思主義理論普及到全體社會成員。其中,以在校學生為代表的青少年群體是值得強調的重點受眾。這是一個數量龐大的群體,他們肩負著祖國的希望和振興中華民族的歷史使命,正處于成長時期,世界觀、人生觀正在形成之中,正確的價值引導顯得尤其重要,要使他們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不僅要提高他們的科學文化素質,更要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他們的思想極為重要。
第二,尊重受眾的地位,開展平等交流與溝通。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受眾,也就是理論灌輸的對象,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和主動性,在灌輸過程中,他們能夠在自己認識的基礎上做出判斷,根據自身需要而有目的地選擇接受灌輸內容,并能夠發(fā)揮積極的參與和評價作用,而不是被動、消極、盲目地接受灌輸內容。所以,理論灌輸的實施者要正確認識和尊重受眾的地位,樹立服務意識,及時轉變灌輸工作的方式方法,避免采用單向、僵硬說教的方式,實現平等交流與溝通。
第三,尊重受眾的差異性,灌輸體現層次性。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人們在思維方式、理論需求、行為習慣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在當前,人們的接受心理、接受方式和接受途徑等更是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不同群體關注的問題也不盡相同。這種差異性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注重這一點,在灌輸過程中搞“一刀切”,對不同的群體采取同樣的方式和手段,灌輸就會缺乏針對性,從而影響工作成效。因此,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要承認和尊重受眾的差異性,科學分析不同年齡、不同行業(yè)、不同背景受眾的心理特征、理論需求、認知方式等,及時調整灌輸的方式和手段,針對不同群體進行不同層次的灌輸,使馬克思主義得到廣泛認同。
改進灌輸方法,還必須創(chuàng)新灌輸手段,只有不斷創(chuàng)新手段才能使理論灌輸適應不斷變化的新形勢和人民群眾的需求。創(chuàng)新灌輸手段,一是要實現理論表述的通俗化,二是要實現宣傳教育方式的創(chuàng)新和多樣化,三是要實現傳播手段的現代化,綜合運用多種傳播媒介。
首先,實現理論表述的通俗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抽象的社會科學知識體系,語言是其最重要的傳播載體,對于絕大多數普通群眾來說,如果理論的語言表述過于抽象和晦澀,就會拉大理論與普通群眾的距離,影響理論灌輸的效果。要讓人民群眾真正看懂、聽懂理論,在理論灌輸過程中就要尊重普通群眾的思維和語言習慣,實現理論表述的通俗化。列寧說:“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北砻髁送ㄋ椎谋匾院椭匾浴Mㄋ谆哪康脑谟谙藗兘邮芾碚摰恼系K,增強理論對大眾的吸引力和影響力。理論表述的通俗化就是在保持馬克思主義科學精神的前提下,用生動簡明的文字、群眾性的語言和新鮮生動的材料來表述馬克思主義理論,結合群眾關心的問題及其身邊的事例,善于用人民大眾常見的、熟悉的、喜歡的、便于接受的方式解說馬克思主義。
需要注意的是,通俗化不等于庸俗化,哲學家艾思奇認為,“‘庸俗’兩字的意思,本來是指流俗的、淺薄的、錯誤的見解,并不是說用語淺顯,就會庸俗起來”。通俗化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在全面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前提下進行的,而庸俗化則把理論簡單化、形式化,違背理論的科學性。在灌輸工作中,我們應當避免因片面追求通俗而造成的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科學精神的背離。歷史經驗表明,對馬克思主義庸俗化的理解,不但不能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而且還會極大地破壞馬克思主義的完整性,有損馬克思主義的形象。
其次,實現宣傳教育方式的創(chuàng)新和多樣化。
宣傳和教育是理論灌輸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宣傳教育方式對理論灌輸的成效具有直接的影響。當前,人們的接受方式和接受途徑日益多元化,宣傳教育方式的創(chuàng)新和多樣化能夠增強理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滿足不同接受習慣的人們的需要。宣傳教育要貼近群眾,緊密聯系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聯系人民群眾的思想和生活實際進行多種形式的宣傳,可以通過舉辦各種學習培訓班、論壇、報告會、主題教育、知識競賽等傳統的宣傳教育活動,還可以把理論宣傳工作與大眾的興趣點、關注點和接受方式結合起來,把理論宣傳融入文藝、娛樂、休閑等各種社會生活中,廣泛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宣傳普及工作,真正做到寓教于樂,讓百姓在學習工作、生活休閑中潛移默化地接受理論。近年來,各地各部門在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宣傳形式方面做了很多有益探索,如開展讀書節(jié)、讀書月活動和“理論宣傳普及周”活動,舉辦相關的廣播電視節(jié)目、網絡節(jié)目等,我們應當及時總結和推廣這些經驗。
再次,實現傳播手段的現代化,綜合運用多種傳播媒介。
理論灌輸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傳播來實現,而傳播手段和傳播媒介對傳播效果具有重要影響。在現代傳播技術飛速發(fā)展的背景下,要提高理論灌輸的成效,就必須實現傳播手段的現代化,合理、綜合運用多種傳播媒介。當前,以互聯網、多媒體、多頻道有線電視等為代表的新媒介正在以驚人的速度發(fā)展,極大地改變了信息傳播方式和人們交往的方式?;ヂ摼W、手機等正在成為傳播信息的重要手段,互聯網被人稱為是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大傳播媒體,具有實時性、交互性、開放性、快捷性的特征,并已成為意識形態(tài)爭奪的新陣地。傳播領域的革新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提出了新要求,理論傳播要主動適應傳播領域的新變化,充分利用新媒介尤其是互聯網、手機等現代信息工具,如通過網上座談會、新聞專題、“網上黨?!?、“手機黨?!钡确绞酵苿永碚撔麄髌占埃瑢崿F理論傳播手段的現代化,使理論傳播更為快捷、覆蓋面更為廣泛。
運用新型媒介,并不是要拋棄傳統的傳播媒介。傳播學認為,不同的傳播媒介有著不同的特點和規(guī)律,使用不同的傳播媒介會取得不同的傳播效果。例如,廣播、電視的信息時效性最強,報紙在報道細節(jié)上更詳細并適宜作深度分析,雜志的信息更具持久性,互聯網傳播具有實時性、交互性、快捷性的特征。傳播學還認為,每一種媒介的作用范圍總是有限的。由于每一種媒介都有各自的優(yōu)勢但其作用的范圍有限,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中必須根據傳播內容綜合使用多種媒介,使各種媒介互為補充,建立全方位、立體式的理論傳播體系,增強傳播效果。
一些地方在這方面也作出了有益探索,注重整合媒體資源,利用黨報黨刊發(fā)表言論、評論,利用電視廣播開設講座、訪談,利用網絡開辦博客、論壇,利用手機發(fā)送短信等,報網臺互動,全媒體參與,增強了理論宣傳吸引力,提高了理論宣傳效果。
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需要良好的環(huán)境和條件,拓展以家庭為起點,學校為核心,社會為延伸的全方位、立體化平臺是其重要保障。
家庭是育人的第一所學校,家庭教育具有先導性、日常性和終身性,對人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認知方式的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可以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的重要平臺。加強家庭教育平臺建設,可以建設一支面向家庭的理論灌輸隊伍,依托媒體和網絡開設家庭理論宣傳教育專欄和家長學校,依托社區(qū),使理論教育通過社區(qū)進入家庭。一定要做好對家長的理論灌輸工作,進而使家長增強對子女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的意識和責任感,并引導家長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教育對象采取不同的方式。
學校是人文素質培養(yǎng)、價值觀念塑造的主陣地,學校教育是系統全面地灌輸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主平臺。加強學校教育平臺的建設,首先就是要加強針對教師尤其是政治課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設一支素養(yǎng)較高、專業(yè)扎實、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其次,精心設置政治課程,教育題材、內容和教學方法手段要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體現層次性,增強針對性,通過實踐教學使理論與學生周圍的現實相結合;再次,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將理論教育融入校園文化,融入校風、學風和學生的文娛活動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理論灌輸。
人們在家庭和學校教育中所形成的思想、理念、價值觀等都要在社會中得以調整,最終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社會是延伸家庭和學校馬克思主義教育的場所,社會教育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起著特殊的作用。加強社會教育平臺的建設,一是要加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如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二是要充分發(fā)揮社區(qū)的作用,在當前,社區(qū)逐漸成為社情民意的聚集點和群眾交流學習的重要社會空間,在社區(qū)中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成為必然趨勢。
灌輸馬克思主義,要注重發(fā)揮這三方教育的作用,形成合力,拓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平臺,推動馬克思主義不斷發(fā)展。
(作者單位:溫州醫(yī)學院)
(責任編輯 陶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