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靜, 范 競 男, 管 福 成, 范 丹
( 大連工業(yè)大學 紡織與材料工程學院, 遼寧 大連 116034 )
近年來,隨著全球能量資源的緊張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相變儲能材料逐漸成為熱門的研究課題[1]。特別是高分子類相變材料發(fā)展較快,其中以聚乙二醇(PEG)的物理共混和化學反應改性成為研究的熱點之一,PEG相變焓高,熱滯后效應低,溫度選擇范圍寬,是性能優(yōu)異的高分子相變材料[2]。
一直以來,研究學者對相變體的研究只限于某一種單一物質,例如劉星等[3]制備的以石蠟為相變體的定形相變材料和王忠等[4]制備的HDPE相變材料等,但是傳統(tǒng)的相變體不僅保溫時間短而且相變溫度高,難以滿足建筑材料和服用的要求[5]。作者以月桂酸和PEG4000的共混物作為相變體,分子篩為改性劑,獲得了保溫時間長達500 s,相變溫度遠低于月桂酸和PEG4000熔點的相變復合體。
月桂酸(LA),天津市科密歐化學試劑開發(fā)中心;PEG2000、PEG4000和PEG6000,天津市大茂化學試劑廠;分子篩,市售。
稱取月桂酸4 g、PEG4000 6 g、分子篩0.003 g,放在三口燒瓶中在115 ℃加熱攪拌45 min,待反應結束后,取出反應物即為LA/PEG4000 混合相變體。
1.3.1 保溫性能的測試
分別稱取一定質量的月桂酸、PEG4000和兩者的復合相變體,放在小試管中加熱到90 ℃,然后用溫度測試儀(20209型,杭州市邁克派科技有限公司)測試其保溫性能。
1.3.2 結晶形態(tài)的測試
用北京市永豐機電技術公司XPB型偏光顯微鏡觀察純月桂酸、純PEG4000以及LA/PEG4000 復合相變體的結晶結構。分別加熱到樣品的熔點以上,然后降溫到其結晶溫度(結晶溫度=0.85×熔點),保持30 min后降到室溫,觀察其結晶結構。
1.3.3 紅外光譜的測試
將純月桂酸、純PEG4000以及LA/PEG4000復合相變體研細,采用溴化鉀壓片法,用美國Spectrum One-B紅外光譜儀測定其FT-IR。
分別稱取適量的月桂酸分別與PEG2000、PEG4000、PEG6000以1∶1的比例于三口燒瓶中在105 ℃加熱攪拌共混45 min,并用溫度數(shù)據(jù)記錄儀對所得樣品進行保溫能力的測試,根據(jù)復合體保溫時間和相變溫度確定PEG的相對分子質量。
月桂酸分別與PEG2000、PEG4000、PEG6000共混體的步冷曲線如圖1所示。由圖1可見LA/PEG2000的步冷曲線分別在38和34 ℃ 出現(xiàn)了2個非常明顯的平臺,說明月桂酸與PEG2000的共混物出現(xiàn)了相分離,而LA/PEG4000、LA/PEG6000分別在35、38 ℃出現(xiàn)較為平滑單一平臺,這是因為PEG4000和PEG6000的相對分子質量較高,較長的分子鏈對月桂酸有較好的纏結包覆作用,月桂酸難以游離所致??紤]LA/PEG4000保溫時間相對較長,故選用PEG4000與月桂酸復合制備相變體。
圖1 月桂酸與PEG2000、PEG4000、PEG6000的步冷曲線
Fig.1 The cooling curve of lauric acid, PEG2000, PEG4000 and PEG6000
通過正交試驗[6]確定LA與PEG4000的最佳試驗方案。正交試驗設計表見表1,其中反應時間為45 min。正交試驗結果如表2所示,其中θr為反應溫度,wms為分子篩的質量分數(shù),θpt為相變溫度。
表1 LA與PEG4000反應的正交試驗設計表
Tab.1 The form of LA and PEG4000′s orthogonal test method
水平因素Aθr/℃Bm(LA)∶m(PEG4000)Cwms/(mg·g-1)19560∶4030210550∶5050311540∶6070
由表2可以看出9個方案中,方案4所制得的相變體性能最好,即在105 ℃、m(LA)∶m(PEG4000)=60∶40、分子篩為50 mg/g的條件下反應45 min,所得相變體保溫時間可達430 s,相變溫度35 ℃。由R可以看出對保溫時間的影響因素依次是分子篩、月桂酸與PEG4000的配比、溫度,對相變溫度的影響依次是月桂酸與PEG4000的配比、溫度、分子篩。為進一步確定最佳的反應條件,根據(jù)表2中的k′,繼續(xù)進行表3中的試驗。
結合方案4的試驗結果,最終確定最佳的制備LA/PEG4000復合相變體的試驗條件為:溫度115 ℃,m(LA)∶m(PEG4000)=40∶60,分子篩30 mg/g,時間45 min。最佳相變體的保溫性能為:保溫時間500 s,相變溫度35.5 ℃,滿足服用以及建筑材料的需求。
表2 LA與PEG4000反應的正交試驗結果
表3 LA與PEG4000的最佳反應條件的進一步確定
由圖2可以看出,分子篩的用量為30~90 mg/g 時,相變體的相變溫度幾乎不發(fā)生變化,維持在35 ℃左右,說明分子篩的用量對相變體的相變溫度幾乎沒有影響;隨著分子篩用量的增加相變體的保溫時間是先降低然后升高,最短的保溫時間是分子篩用量為50 mg/g時,達到了375 s,最長的保溫時間是分子篩用量為30 mg/g時,達到了500 s。這種現(xiàn)象可以解釋為分子篩的立方晶格結構將相變體的分子包裹住[7],導致相變體的相變熱無法正常釋放,最終使得相變體的保溫時間縮短。
圖2 分子篩的用量對相變體保溫性能的影響
Fig.2 The influence of the molecular sieve dosage on thermal insulation properties of PCM
由圖3可以看出,月桂酸和PEG4000均具有一定的保溫性能,但保溫時間很短,都在350 s左右,且相變溫度較高,均在45 ℃左右,不能滿足服用以及建筑材料的需求[8-9]。由復合相變體的步冷曲線可看出,復合相變體的保溫時間可延長到500 s,相變溫度則降低到35 ℃左右。這說明復合相變體具有很好的保溫性能,符合人們的需要。
圖3 月桂酸、PEG4000以及復合相變體的步冷曲線
Fig.3 The cooling curve of lauric acid, PEG4000 and the compound PCM
圖4是根據(jù)圖3中PEG4000的比例以及所對應的相變溫度繪制的LA/PEG4000復合相變體的二元相圖。從圖4可以看出,在PEG4000的質量分數(shù)達到60%時,兩者共混形成二元低共熔物,最低共熔溫度為35 ℃。在熔體向固體轉變的過程當中,月桂酸與PEG4000在同一時間析出。當PEG4000的質量分數(shù)小于60%時,體系的結晶溫度隨PEG4000質量的增加而減小,月桂酸先析出;當PEG4000的質量分數(shù)大于60%時,體系的結晶溫度隨PEG4000質量的增加而增大,PEG4000先析出[4]。這也說明了當月桂酸和PEG4000的比例達到40∶60時,兩者才能形成均一的復合相變體,相變溫度為35 ℃。若月桂酸和PEG4000的比例小于40∶60,月桂酸先析出;若月桂酸和PEG4000的比例大于40∶60,PEG4000先析出,兩者均不能形成均一的復合相變體。
圖4 LA/PEG4000復合相變體的二元相圖
Fig.4 The binary phase diagram of the PCM compounded by lauric acid and PEG4000
從圖5可以看出,PEG4000和月桂酸都形成了較大的球晶,均出現(xiàn)了黑十字消光截面,復合相變體沒有明顯的黑十字消光截面,且結晶尺寸很小。這是因為月桂酸與PEG4000形成低共熔混合物后,其結晶溫度都低于兩者的熔點,月桂酸與PEG4000各自結晶,相互抑制,從而導致復合相變體的晶體尺寸減小。
圖5 PEG4000、月桂酸、復合相變體的結晶形態(tài)
圖6 月桂酸、PEG4000和復合相變體的紅外光譜圖
Fig.6 The infrared spectrogram of the lauric acid,PEG4000 and the compound PCM
制備LA/PEG4000復合相變體的最佳試驗條件為:溫度115 ℃,m(LA)∶m(PEG4000)=40∶60,分子篩30 mg/g,時間45 min。最佳相變體的保溫性能為:保溫時間500 s,相變溫度35.5 ℃,滿足服用以及建筑材料的需求。分子篩的加入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相變體的相變溫度,分子篩的最佳用量為30 mg/g。在PEG4000的質量分數(shù)達到60%時,兩者共混形成二元低共熔物。月桂酸與PEG4000各自結晶,相互抑制,導致復合相變體的晶體尺寸減小。
[1] 李玉蓉,夏定國,焦慶影,等. 石蠟類復合定形相變材料的制備研究[J]. 化工技術與開發(fā), 2007, 36(8):4-7.
[2] 張瑩瑩,張公正,劉燦強,等. 聚乙二醇/聚丙烯酰胺相變材料的制備及性質研究[J]. 化工新型材料, 2006, 34(1):45-47.
[3] 劉星,劉紅研,汪樹軍. 石蠟定形相變材料的包裹及熱性能[J]. 精細化工, 2006, 23(1):8-11.
[4] 王忠,陳立貴,付蕾,等. HDPE/活性炭顆粒相變材料的制備及其性能研究[J]. 材料導報, 2009, 23(1):34-36.
[5] 尚建麗,李喬明,王爭軍,等. 相變儲能材料的制備與研究[J]. 化工新型材料, 2010, 38(6):92-94.
[6] 徐仲安,王天保,李常英,等. 正交試驗設計法簡介[J]. 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jīng)濟, 2002, 12(5):148-150.
[7] 臧亞南,丁恩勇. 聚乙烯醇/氯化聚乙烯相變材料的制備及性能[J]. 石化技術與應用, 2008, 26(3):224-226.
[8] 張鴻,武曉華,王倩倩,等. 正交試驗法研究定形復合相變材料的制備工藝[J]. 大連工業(yè)大學學報, 2011, 30(3):119-202.
(ZHANG Hong, WU Xiao-hua, WANG Qian-qian, et al. Study on the preparation technology of composite phase change material by using orthogonal tests[J]. Journal of Dal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2011,30(3):119-202.)
[9] 郭靜,相恒學,徐德增,等. 硬脂酸-月桂酸二元復合相變材料[J]. 大連工業(yè)大學學報, 2012,31(1):60-63.
(GUO Jing, XIANG Heng-xue, XU De-zeng, et al. Binary multiple stearic acid/lauric acid phase change material[J]. Journal of Dal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2012, 31(1):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