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茂華,孟祥升,夏興霞,趙攀登,張雪寒,何孔旺,王永山
(本文編輯:張仲書; 英文編輯:王建東)
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感染具有暴發(fā)流行趨勢、強烈的致病性與致死性以及抗生素治療可能會加劇病情等特點。人感染O157:H7后,出現(xiàn)急性腹瀉、出血性結(jié)腸炎(HC),并在5% ~10%的病例中引發(fā)溶血性尿毒綜合征(HUS)及血栓性血小板減少紫癜(TTP)等嚴重并發(fā)癥,嚴重者可導致死亡[1]。1982年該菌首先在美國發(fā)現(xiàn),此后在世界各地散發(fā)或流行,1996年在日本大阪地區(qū)流行,患者逾萬、死亡11人;2001年在中國江蘇、安徽等地發(fā)生了多次食源性感染O157:H7事件,導致177人死亡。O157:H7已成為全球性的公共衛(wèi)生和食品安全問題[2-4]。
人主要是經(jīng)食源性或與帶菌動物接觸感染O157:H7,帶菌動物的糞便是污染環(huán)境、食品以及水源的主要來源。從腹瀉患者、畜禽糞便、市售肉類以及豬、鴿、牛、雞、鴨等動物中均有分離出O157:H7的報道[5-6]。反芻動物是其主要的儲存宿主,受感染動物通常不表現(xiàn)臨床癥狀,但可經(jīng)糞便排菌,因此是O157:H7的危險傳染源[7]。鼠與人類生活關(guān)系密切,鼠類可以通過其排泄物污染人類的食品、食具以及生活環(huán)境,造成疾病的傳播[8]。目前,我們對自然感染O157:H7動物的排菌情況還知之甚少,是O157:H7防控研究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
本實驗以牛和小鼠為O157:H7感染動物模型,評價大腸桿菌O157:H7膠體金免疫層析檢測試紙條[9-10]在O157:H7帶菌動物監(jiān)測中的應(yīng)用前景。
1.1 主要試劑 大腸桿菌O157:H7檢測試紙條與山梨醇麥康凱瓊脂培養(yǎng)基(為O157:H7的鑒別培養(yǎng)基,含100μg/ml卡那霉素、50μg/ml新生霉素、40 μg/ml萬古霉素和2.5μg/ml亞碲酸鹽)均由江蘇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獸醫(yī)研究所生物獸藥實驗室研制[4]。具有卡那霉素、新生霉素、萬古霉素和亞碲酸鹽四種抗性的大腸桿菌國際代表菌株O157:H7 EDL933株由江蘇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獸醫(yī)研究所提供。該菌株在山梨醇麥康凱瓊脂培養(yǎng)基上的菌落特征為:菌落透明、光滑濕潤。
1.2 實驗動物與分組 荷斯坦奶牛12頭,雌性,(10±2)周齡,普通級,購自南京衛(wèi)崗奶牛場。隨機分成四個組,每組3頭,實驗前檢測糞便O157:H7為陰性。ICR小鼠20只,雄性,6周齡,清潔級,購自揚州大學實驗動物中心。隨機分成四個組,每組5只。實驗前檢測糞便O157:H7為陰性。實驗動物許可證號:SYXK(蘇)2010-0005。
1.3 菌液制備 將凍存于-80℃的 O157:H7 EDL933菌種劃線于山梨醇麥康凱平板,37℃過夜培養(yǎng),次日挑取單菌落接種于5 m l的LB培養(yǎng)基中,37℃培養(yǎng)8 h。取O157:H7 EDL933純培養(yǎng)物,劃線接種于LB瓊脂平板上,37℃培養(yǎng)18~24 h,用生理鹽水將菌苔洗脫下來。取少量菌苔洗脫液做10倍比連續(xù)稀釋,每個稀釋度取1ml菌液與10~15 ml溶化后冷卻至45℃左右的LB瓊脂培養(yǎng)基混勻,倒入培養(yǎng)皿(直徑90 mm)中,水平放置,待瓊脂凝固后,于37℃溫箱中培養(yǎng),計數(shù)菌落,計算菌液中的細菌含量[菌落數(shù)/ml,(CFU/ml)]。
1.4 動物感染 所有實驗動物在感染前3 d飲用5 g/L鏈霉素溶液,檢測腸道糞便菌數(shù)CFU/g少于103時,斷水斷食12 h,然后采用灌胃途徑感染動物。灌胃12 h后恢復飲食、飲水(0.5 g/L鏈霉素溶液)。
奶牛實驗組:三個感染組,O157:H7的灌服劑量 CFU/頭分別為 108、1010、1012;一個對照組,只灌服生理鹽水。
ICR小鼠實驗組:三個感染組,O157:H7的灌服劑量 CFU/只分別為 106、108、1010;一個對照組,只灌服生理鹽水。
感染后,觀察實驗動物的精神、行為、食欲、糞便等臨床癥狀。收集糞便,檢測O157:H7排出狀況。連續(xù)觀察至糞便中無O157:H7檢出。
1.5 糞便收集與處理 動物感染O157:H7后,分別于2、4、6、12和24 h后收集糞便,之后每天收集一次。取牛糞便1 g(鼠糞便0.2 g),懸于生理鹽水中,獲得10%(W/V)的樣品懸液,震蕩混合均勻,800 r/min離心5 min(離心半徑8 cm),收集上清,然后5000 r/min離心3 min(離心半徑8 cm),棄上清,1 ml生理鹽水重懸菌體沉淀,檢測菌液。
1.6 檢測
1.6.1 試紙條檢測 直接檢測:分別取200μl上述菌液,滴加到O157:H7檢測試紙條測試端,平放1~5 min,判定結(jié)果,無陽性反應(yīng)者進行增菌檢測。增菌檢測:取上述菌液100μl,加入到3 ml改良EC肉湯培養(yǎng)基中(含20μg/ml新生霉素),37℃振搖培養(yǎng)9 h,取200μl菌液用O157:H7試紙條檢測。
1.6.2 鑒別培養(yǎng)基菌落計數(shù) 將檢測菌液分別進行10倍比連續(xù)稀釋,每個稀釋度取1ml,與10~15ml溶化后冷卻至45℃左右的O157:H7山梨醇麥康凱瓊脂培養(yǎng)基混勻,倒入培養(yǎng)皿(直徑90mm)中,水平放置,待瓊脂凝固后,于37℃溫箱中培養(yǎng),計數(shù)菌落,計算菌液中的細菌含量(CFU/g)。
2.1 奶牛感染組 奶牛感染O157:H7后未見明顯的異常,也沒有出現(xiàn)腹瀉癥狀。用大腸桿菌O157:H7檢測試紙條和鑒別培養(yǎng)基菌落計數(shù)兩種方法平行檢測糞便處理物。牛在感染O157:H7后第2天開始從糞便排菌,第4~6天達到峰值,排菌時間最長持續(xù)28 d。
感染牛糞便中O157:H7菌數(shù)與感染劑量呈正相關(guān)。108CFU劑量組在第4天;1010CFU劑量組在第2、4、6 天;CFU 1012劑量組在第 2、4、6、8 天的糞便處理液用O157:H7檢測試紙條直接檢測為陽性。細菌培養(yǎng)計數(shù)均超過106CFU/ml。
感染牛從糞便排出O157:H7的持續(xù)時間與感染劑量也呈正相關(guān)。108CFU劑量組牛排菌時間可持續(xù)10 d;1010CFU劑量組牛排菌時間可持續(xù)16 d;而1012CFU劑量組牛排菌時間可持續(xù)28 d。
用大腸桿菌O157:H7檢測試紙條(直接檢測、增菌檢測)與細菌培養(yǎng)計數(shù)兩種方法檢測牛感染O157:H7后的糞便排菌量和持續(xù)時間,兩種方法的檢測結(jié)果一致,試紙條更簡便、快捷、直觀,在1~5 min內(nèi)可得出檢測結(jié)果。
三個實驗組牛感染O157:H7后的糞便排菌動態(tài)如表1所示。
2.2 小鼠感染組 小鼠感染O157:H7后1~3 d內(nèi)均表現(xiàn)出昏睡、厭食、被毛蓬松,但沒有明顯的腹瀉癥狀,只有少數(shù)在攻毒后2~3 d內(nèi)有稀便。臨床癥狀與感染劑量有關(guān),高劑量組比低劑量組臨床癥狀重,低劑量組從第3天逐漸恢復體況,采食量逐漸增加,精神好轉(zhuǎn)。用大腸桿菌O157:H7檢測試紙條和鑒別培養(yǎng)基菌落計數(shù)兩種方法平行檢測糞便處理物。小鼠在感染O157:H7后4 h開始從糞便排菌,6 h達到峰值,排菌時間最長可持續(xù)15 d。
感染鼠糞便中O157:H7菌落數(shù)與感染劑量呈正相關(guān)。106CFU劑量組在6 h;108CFU劑量組在4、6、12 h;1010CFU 劑量組在4、6、12、24 h 的糞便處理液用O157:H7檢測試紙條直接檢測為陽性。細菌培養(yǎng)計數(shù)均超過106CFU/ml。
感染鼠從糞便排出O157:H7的持續(xù)時間與感染劑量也呈正相關(guān)。106CFU劑量組小鼠排菌時間可持續(xù)8 d;108CFU劑量組小鼠排菌時間可持續(xù)10 d;而1010CFU劑量組小鼠排菌時間可持續(xù)15 d。
用大腸桿菌O157:H7檢測試紙條(直接檢測、增菌檢測)與細菌培養(yǎng)計數(shù)兩種方法檢測小鼠感染O157:H7后的糞便排菌量和持續(xù)時間,兩種方法的檢測結(jié)果一致,試紙條更簡便、快捷、直觀,在1~5 min內(nèi)可得出檢測結(jié)果。
三個實驗組小鼠感染O157:H7后的糞便排菌動態(tài)如表2所示。
表1 牛感染O157:H7后的糞便排菌動態(tài)
表2 小鼠感染O157:H7后的糞便排菌動態(tài)
大腸桿菌O157:H7主要生存在多種家畜、家禽,尤其是牛、羊等反芻動物體內(nèi),此外,從鵝、雞、馬、鹿、海鷗、綿羊、山羊、鴿子、鴨、兔、狗、貓的糞便中也可分離出O157:H7。O157:H7會引起幼齡動物腹瀉,從而污染農(nóng)畜產(chǎn)品。食源性以及與帶菌動物接觸是人感染O157:H7的主要途徑,世界各地暴發(fā)流行的O157:H7的感染都是因食用被O157:H7污染的食物引起的。
牛是O157:H7的主要宿主,牛的飼養(yǎng)量巨大,是環(huán)境污染的重要源頭,來源于牛的制品在民眾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鼠與人類生活關(guān)系密切,有人類居住的地方幾乎都受到鼠害侵襲,鼠類可以通過其排泄物污染人類的食品、食具以及生活環(huán)境,從而造成疾病的傳播。因此,以牛和鼠為O157:H7感染動物模型,檢測O157:H7的排菌狀況,實際意義更強。
本實驗參考 Wadolkowski和 Fujii等[11-12]的方法在感染前通過飲水給動物飼喂鏈霉素,排除腸道正常菌群,在動物消化道內(nèi)為O157:H7馴化了一個定居和生長的環(huán)境,使O157:H7能在腸道中成為優(yōu)勢菌群。采用灌胃攻毒方式,使小鼠感染具有卡那霉素、新生霉素、萬古霉素和亞碲酸鹽四種抗性的O157:H7,灌胃攻菌后繼續(xù)給予小鼠0.5 g/L的鏈霉素溶液飲用。牛在感染O157:H7后2 d開始從糞便排菌,4 d達到峰值,排菌時間最長可持續(xù)28 d。小鼠在感染O157:H7后4 h開始從糞便排菌,6 h達到峰值,排菌時間最長可持續(xù)15 d。牛、鼠感染O157:H7后的排菌時間和持續(xù)時間存在差異,與這兩種動物的消化道結(jié)構(gòu)有關(guān)。大腸桿菌O157:H7膠體金免疫層析檢測試紙條與O157:H7鑒別培養(yǎng)基細菌培養(yǎng)計數(shù)的檢測結(jié)果一致,而試紙條更簡便、快捷、直觀,在1~5 min內(nèi)可得出檢測結(jié)果,便于O157:H7臨床樣品的快速檢測以及在糞便、食品、環(huán)境污染物、水樣等現(xiàn)場檢測樣品中的快速篩查。
[1]Tarr PI.Escherichia coliO157:H7:clinical,diagnostic and epidemiological aspects of human infection [J].Clin Infect Dis,1995,20(1):1-10.
[2]WHO.Enteroha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il infection Japan[J].Wkly Epid Rec,1996,30:229.
[3]李洪衛(wèi),景懷琦,逢 波,等.徐州市2000年腸出血性大腸埃希菌0157:H7感染性腹瀉的調(diào)查[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4,23(2):119-122.
[4]倪大新,汪 華,顧 玲,等.江蘇省1999年大腸埃希菌0157:H7宿主動物帶菌情況調(diào)查[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2,3(2):102-104.
[5]Hancock D,Besser T,Lejeune J.The control of VTEC in the animal reservoir[J].Int JFood Microbiol,2001,66(1-2):71-78.
[6]Ogden ID,Hepburn NF,MacRae M,etal.Long-term survival of Escherichia coliO157 on pasture following an outbreak associated with sheep at a scout camp [J].Lett Appl Microbiol,2002,34(2):100-104.
[7]Meyer-Broseta S,Bastian SN,Arne PD,etal.Review of epidemiological surveyson the prevalence of contamination of healthy cattle with Escherichia coil serogroup O157:H7[J].l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giene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2001,203:347-361.
[8]劉 潔,夏興霞,王永山,等.大腸桿菌0157:H7抗體膠體金免疫層析檢測試紙條的研制[J].中國預防獸醫(yī)學報,2010,32(5):375-378.
[9]夏興霞,劉 潔,王永山,等.動物源性人獸共患細菌病防控生物新制劑的研究I.分泌抗大腸桿菌0157:H7單克隆抗體雜交瘤細胞株的建立[J].江蘇農(nóng)業(yè)學報,2009,25(2):291-295.
[10]夏興霞,王永山,孟祥升,等.大腸桿菌O157:H7單克隆抗體膠體金免疫層析檢測試紙條的研制[J].中國動物傳染病學報,2010,18(4):47-53.
[11]Wadolkowski EA,Burris JA,O’Brien AD.Mousemodel for colonization and disease caused by 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 O157:H7[J].Infect Immun,1990,58(8):2438-2445.
[12]Fujii J,Kita T,Yoshida S,etal.Direct evidence of neuron impairment by oral infection with verotoxin-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in mitomycin-treated mice[J].Infect Immun,1994,62(8):3447-3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