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超 天津市公安醫(yī)院放射科 300042
眼外傷在臨床急診中常見,且多為頭面部外傷所合并。若治療不及時,對患者預后帶來不良影響。隨著醫(yī)療技術與設備的飛速發(fā)展,眼眶CT掃描已逐步取代傳統(tǒng)常規(guī)X線檢查,成為急診科就診的眶區(qū)外傷患者首選的檢查方法,眼眶骨折的檢出率隨之大幅提高。筆者就本院2009年12月-2011年3月門、急診頭顱外傷病人,根據臨床癥狀、體征懷疑有眼眶骨折者67例行CT冠狀位及軸位掃描,并對照其CT診斷結果的差異,比較二者臨床價值。
1.1 病例選擇 選擇2009年12月-2011年3月門、急診眼眶外傷病人67例,根據臨床癥狀、體征懷疑有眼眶骨折者,均同時行CT冠狀位及軸位掃描。
1.2 檢查方法 掃描方法:采用GE prospeed EⅡ雙排螺旋CT機,層厚、層間距2~3mm,矩陣512×512,電壓120kV,電流240mAs。橫斷面掃描病人仰臥頜頂位,下頜收緊,雙眼向前凝視,以聽眶線為基準線,掃描范圍自眶下緣1cm至眶上緣1cm;冠狀位掃描,患者頭盡力后仰,頭正中矢狀位與臺面中線垂直并重合,掃描范圍自眶前緣至前床突后緣,分別用骨窗(窗寬1 500~3 000Hu,窗位150~300Hu)及軟組織窗(窗寬300~700Hu,窗位40~80Hu)進行觀察。
1.3 影像學分析 對所有樣本均采用相同CT機進行掃描,所得圖像由同一名經驗豐富主治醫(yī)師盲法讀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差異。
冠狀位及軸位CT掃描診斷眼眶骨折結果:冠狀位CT掃描對眼眶骨折診斷準確率為79.1%,軸位CT掃描對眼眶骨折診斷準確率為82.1%,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3.82,P>0.05),見表1。
表1 冠狀位與軸位CT掃描診斷結果對照
3.1 眼眶的解剖特點 眼眶是四邊錐體形的骨性結構,端朝向內后,底部朝向前外,由額骨、蝶骨、篩骨、腭骨、淚骨、上頜骨、顴骨七塊骨構成。分為上壁、下壁、內壁和外壁,其中上壁又稱眶頂壁,下壁又稱眶底壁[1]。篩骨紙板是眶內壁的主要組成骨,是眶壁中較薄弱處,最薄處厚度僅為0.2~0.4mm,眶下壁由上頜骨眶面、顴骨眶面、腭骨眶突組成,在眶下溝和眶下管處最薄,厚度僅有0.5~1mm;另外,鼻竇氣化過度,篩房氣化于眶底及上頜竇頂形成薄弱的骨壁即眶下篩房[2]。
3.2 骨折的分類 根據眼眶骨折的特點將眼眶骨折分為三型[3]:即爆裂骨折、直接骨折、復合骨折。爆裂骨折形成原因傾向于眼眶高壓學說,眶腔基本是密閉的空間,當致傷物的直徑大于5cm(稍大于眶徑)從正面打擊,造成眶內壓力急劇增加,借助眼球的液壓傳導在眶壁的薄弱處發(fā)生骨折。最薄弱的眶內側壁骨折的幾率最大[4],下壁和上壁次之,外壁最少,故眶內壁和眶下壁為眼眶爆裂骨折的好發(fā)部位。
3.3 眼眶骨折的CT表現(xiàn) 直接征象為眶壁骨質的連續(xù)性中斷、粉碎及移位改變。(1)眶壁有曲度異常改變但無明顯中斷,應引起特別注意。(2)眶內組織疝入篩竇或在上頜竇內呈淚滴狀脂肪影,稱為“淚滴征”[5]。由于骨折局部軟組織改變,眶內容物脫出或出血形成對臨近副鼻竇的改變。(3)眼肌的增粗、腫脹、嵌頓及移位。(4)篩竇或上頜竇積液(積血)。(5)眶內積氣及球內積氣,此外還有眼球內陷、異物、缺如、球內出血、眼瞼或眶周軟組織腫脹等。這些在臨床上多表現(xiàn)為眼瞼水腫、眶周淤血、眼球突出、復視等軟組織反應,如不及時發(fā)現(xiàn)、處理就會導致眼球內陷,運動受限、眼位改變、牽拉試驗陽性、眶下神經感覺喪失等[6]。
3.4 CT冠狀位與軸位掃描表現(xiàn) 螺旋CT軸位斷面對眼內外直肌、眼球、視神經及冠狀位骨折顯示良好,在顯示眶內壁、外壁骨折時與冠狀位無明顯區(qū)別;然而其對于眶上壁、下壁的骨折及上頜竇內“淚滴征”的顯示則明顯不及冠狀位。對眼眶骨折中的第2好發(fā)部位——眶下壁骨折,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冠狀面則剛好彌補其不足,對眼眶各壁的完整性及水平位骨折顯示清晰,尤其在眶下壁結構及“淚滴征”的顯示上具有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除了顯示眶下壁的骨折線,同時顯示了骨折碎片和眶內脂肪向上頜竇竇腔突入的情況,因此,冠狀面圖像對于評價眶壁骨折有其獨特的價值[7]。
眼眶CT軸位掃描作為外傷性眼眶疾患的常規(guī)檢查位置,對眼眶骨折中的第2好發(fā)部位——眶下壁骨折,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冠狀位CT掃描剛好彌補了其在這方面的不足,提高了眶下壁骨折的檢出率。二者聯(lián)合應用、優(yōu)勢互補,提高眼眶骨折的檢出率,為臨床醫(yī)師及時正確地采取治療和處理措施,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供了條件。
[1]Tanaka T,Morimoto Y,Kito S,etal.Evaluation of coronal CT findings of rare cases of isolated medial orbital wall blow outfractures〔J〕.Dentomaxillofac Radiol,2003,32:300-303.
[2]潘振宇,錢曉軍,顧華,等.多層螺旋CT重組技術對眶下篩房的影像解剖研究〔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8,42(6):623-627.
[3]王振常,燕飛,田其昌,等.423例眼眶骨折的CT研究〔J〕.中華放射學雜志,1995,29(3):93-96.
[4]王正奎,茍萬明,郭玉華.眼眶爆裂性骨折CT診斷〔J〕.中國CT和 MRI雜志,2004,2(3):20-26.
[5]高鶴舫,蘭寶森.眼眶爆裂骨折的CT診斷〔J〕.中華放射學雜志,1993,27(1):18.
[6]李豐才.眼眶骨折100例CT影像分析〔J〕.實用醫(yī)技雜志,2009,(16)9:707-708.
[7]Rake PA,Rake SA,Swift JQ,etal.A single reformatted obliquesagittal view as an adjunct to cor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for theevaluation of orbital floor fractures〔J〕.Oral Maxillofac Surg,2004,62:456-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