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愛清 馬 瑛 趙子雅
1.廣東省公安邊防總隊醫(yī)院感染管理科,廣東深圳 518029;2.廣東省公安邊防總隊醫(yī)院臨床微生物室,廣東深圳 518029
銅綠假單胞菌是一種醫(yī)院常見的條件致病菌,近年來因為多種因素影響,其感染率和耐藥性日趨嚴重,給臨床治療和醫(yī)院感染控制帶來了極大困難。為了解銅綠假單胞菌感染的分布及耐藥性,本文對本院2011年1~12月送檢標本中分離的銅綠假單胞菌的臨床分布特征及抗菌藥物耐藥性檢測結(jié)果進行分析,為臨床治療及醫(yī)院感染控制提供依據(jù)?,F(xiàn)報道如下:
收集2011年1~12月本院住院及門診患者送檢的痰液、尿液、膿液、血液等標本中分離出156株銅綠假單胞菌。
菌株的分離培養(yǎng)嚴格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進行,陽性菌經(jīng)純化后采用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的ATB細菌鑒定儀鑒定,藥敏試驗采用抗菌藥物最低抑菌濃度(MIC)。質(zhì)控菌株為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大腸埃希菌ATCC25922。
2011年共檢出銅綠假單胞菌156株,占總檢率的21.85%,占革蘭氏陰性菌的32.42%。標本來源于痰液131株,占83.97%;其次為膿液及傷口分泌物15株,占9.62%;尿液5株,占3.21%;血液3株,占1.92%;導管2株,占1.28%。
156株銅綠假單胞菌主要分布于呼吸內(nèi)科,占44.23%;其次是神經(jīng)外科及心血管神經(jīng)內(nèi)科,分別占23.71%、13.46%??剖曳植记闆r見表1。
表1銅綠假單孢菌科室分布情況
156株銅綠假單胞菌對氨芐西林/舒巴坦及復方新諾明完全耐藥,其次為慶大霉素、頭孢吡肟、頭孢他啶、替卡西林等,耐藥率均大于40.00%。見表2。
表2 156株銅綠假單孢菌藥敏感試驗結(jié)果[n(%)]
銅綠假單胞菌作為醫(yī)院感染的主要條件致病菌之一,其高分離率和耐藥率已得到廣大醫(yī)務工作者的關注。本組資料顯示,本院銅綠假單胞菌分離率為21.85%,總檢出率高于何建方等[1]報道的9.2%及甘慧泉等[2]報道的7.14%,但與曹偉等[3]報道的19.07%近似。銅綠假單胞菌檢出率占革蘭氏陰性菌檢出率的32.42%,高于本地區(qū)最近報道的27.0%[2],但低于武警總院嚴蓮珍等[4]報道的44.01%,說明了近年銅綠假單胞菌感染人群有逐年遞增趨勢[5-7]。
本組銅綠假單胞菌感染以呼吸道、傷口分泌為主,主要分布在呼吸科、腦外科和心血管神經(jīng)內(nèi)科,與國內(nèi)大量研究一致[1-7],因本院無綜合性ICU,因此各科均有分布,但分布率低。有文獻報道,呼吸系統(tǒng)對銅綠假單胞菌易感性最強,同時隨著社會老齡化,住院患者年齡增高,呼吸道清除能力低下,而使其定植于皮膚、鼻咽等部位的概率明顯增大,特別是人工氣道的形成,破壞呼吸道濕潤度及對外界空氣的過濾,使細菌長期植入,是導致感染的關鍵[8]。而腦外科高感染率可能與氣管插管、氣管切開,呼吸機、各種導管等侵入性操作較多及接受廣譜高效抗菌藥物的治療有關[9]。
銅綠假單胞菌具有天然與獲得性耐藥的特性,耐藥機制復雜,給臨床治療帶來很大的困難。本組調(diào)查顯示156株銅綠假單胞菌對常用抗菌藥物均產(chǎn)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藥性,對氨芐西林/舒巴坦及復方新諾明完全耐藥;其次為慶大霉素、頭孢吡肟、頭孢他啶、替卡西林,耐藥率均大于40%;對碳青霉烯類亞胺培南、美羅培南的耐藥率也大于30%,對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妥布霉素的耐藥率大于25%,阿米卡星等尚有較高的敏感率,但耐藥率也為17.31%,尤其值得警惕的“泛耐藥菌株”對臨床常見抗菌藥物全部耐藥,其中3株對多黏菌素E敏感率下降,應引起高度重視。應嚴密監(jiān)測與控制,嚴防泛耐藥菌株產(chǎn)生與流行。
有研究顯示,銅綠假單胞菌對不同藥物的耐藥性呈極顯著性增長[10],而帶有耐藥質(zhì)粒的銅綠假單胞菌的大量存在是造成銅綠假單胞耐藥菌株逐年增高的重要原因[11]。因此,應加強抗菌藥物合理使用及耐藥性監(jiān)測,嚴格遵照藥敏結(jié)果選擇敏感的抗感染藥物,減少耐藥菌株的產(chǎn)生;同時,應針對性做好感染控制措施,有效減少銅綠假單胞菌導致的醫(yī)院感染事件的發(fā)生。
[1]何建方,沈翠芬,張曉洋,等.2002-2010年醫(yī)院臨床分離銅綠假單胞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藥譜的變遷[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4):834-836.
[2]甘慧泉,陳柳勤,方偉,等.2007-2009年銅綠假單胞菌構(gòu)成比及其耐藥變遷[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7):147-149.
[3]曹偉,卿之駒.2002-2006年臨床分離菌中銅綠假單胞菌構(gòu)成比及其耐藥變遷[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09,8(1):56-57.
[4]嚴蓮珍,仲華,劉祖德,等.呼吸道患者銅綠假單胞菌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3):583-584.
[5]孫偉紅,段窮,刑麗艷.116例銅綠假單胞菌感染的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1,6(17):163-164.
[6]景莉,范開華.銅綠假單胞菌醫(yī)院感染38例細菌耐藥率與抗菌藥物應用分析[J].中日友好醫(yī)院學報,2010,24(6):343-346.
[7]胡琴,陸學東,陳群.銅綠假單胞菌耐藥機制研究進展[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9,19(3):358-360.
[8]段錦斌,佟麗華,劉昆.某三甲醫(yī)院銅綠假單胞菌感染的科室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武警醫(yī)學院學報,2011,20(5):359-360.
[9]呂衛(wèi)東,游勇.重癥監(jiān)護病房銅綠假單胞菌的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7):1442-1443.
[10]鄭敏巧,王焰兵,朱林,等.2006-2010年628株銅綠假單胞菌的臨床分離率及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5):3251-3252.
[11]魏緒廷,馮莉.耐碳青酶烯類銅綠假單胞菌相關耐藥基因及Ⅰ型整合酶基因研究[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8,18(5):612-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