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博,常 玲,盧云濤
高血壓是常見的慢性疾病,與心肌梗死、冠心病、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密切相關。高校教職工是高血壓病的高發(fā)人群[1-2],了解其患病現(xiàn)狀及主要危險因素對預防和控制高血壓的發(fā)生至關重要。本研究對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參加體檢的教職工高血壓患病情況及相關危險因素進行調(diào)查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5—6月在我院參加健康體檢的北京交通大學教職工3 804例,其中男1 999例,女1 805例。排除急慢性傳染病、妊娠和繼發(fā)性高血壓者以及結果資料欠完整者,將符合高血壓病診斷標準者1 308例作為高血壓組,其中男807例,女501例;男女比1.61∶1;選擇同一人群中血壓正常者1 064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619例,女445例;男女比 1.39∶1。
1.2 方法 調(diào)查的內(nèi)容包括年齡、性別、高血壓家族史、鹽攝入量、飲酒、吸煙、睡眠質(zhì)量﹑運動情況。體格檢查包括身高、體質(zhì)量、腰圍等,體質(zhì)指數(shù) (BMI) =體質(zhì)量 (kg)/身高2(m2)。使用校正后的水銀柱式血壓計,按《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年修訂版)[3]的方法測量血壓,單位為毫米汞柱 (mm Hg)。同時空腹采血,用奧林巴斯全自動生化檢測儀檢測空腹血糖 (FPG)、總膽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DL-C)、三酰甘油 (TG)、尿酸等。
1.3 診斷標準 按照《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年修訂版)規(guī)定的分類標準[3],收縮壓 (SBP)≥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 (或)舒張壓 (DBP)≥90 mm Hg診斷為高血壓;既往有高血壓史或者目前正在服用抗高血壓藥,血壓已降低于上述標準者均記入高血壓;BMI在24~27 kg/m2為超重,BMI≥28 kg/m2為肥胖;腰圍≥85 cm(女性)或≥90 cm(男性)為腹型肥胖;TC>5.2 mmol/L為高TC血癥,TG>1.7 mmol/L為高TG血癥,LDL-C>3.12 mmol/L和 (或)HDL-C <1.04 mmol/L為超標;FPG≥6.1 mmol/L或既往有糖尿病病史均為高血糖;尿酸≥430 μmol/L為高尿酸血癥。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建立數(shù)據(jù)庫并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單因素Logistic回歸和多因素Logistic回歸擬合主效應模型,分析主要危險因素。變量的賦值見表1。
表1 Logistic回歸各變量賦值Table 1 Logistic regression of each variable assignment
2.1 高血壓發(fā)病基本情況 我校教職工高血壓發(fā)生例數(shù)為1 308例,總患病率為34.38%;其中男807例,女501例,男性患病率為43.88%,女性患病率為27.79%,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χ2=93.605,P<0.001)。19~29歲組、30~39歲組、40~49歲組、50~59歲組、60~69歲組、70~79歲組、80~歲組高血壓患者例數(shù)分別占高血壓總例數(shù)的0.84%(11/1 308)、5.43% (71/1 308)、14.52%(190/1 308)、22.47%(294/1 308)、17.58% (230/1 308)、33.18%(434/1 308)、5.96%(78/1 308)。
2.2 單因素分析結果 高血壓組和對照組的年齡、性別、BMI、腰圍、高血壓家族史、睡眠質(zhì)量、規(guī)律運動、尿酸、TG、HDL-C和FPG水平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高血壓危險因素的單因素Logistic回歸結果Table 2 Single Logistic regression results of the risk factor of hypertension
2.3 多因素分析結果 為了排除混雜因素的影響,對單因素分析中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11個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采用最大似然估計的向后逐步回歸法進行模型擬合,最后有9個變量進入回歸模型。結果顯示:年齡、BMI、腰圍、尿酸、TG、FPG為高血壓患病的危險因素,其中,肥胖者的高血壓風險大于超重者,而性別和規(guī)律運動是保護性因素 (P<0.05,見表3)。
表3 高血壓危險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結果Table 3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results of the risk factor of hypertension
3.1 我校教職工體檢人群中高血壓發(fā)病情況 2011年我校參加健康體檢教職工共3 804例,其中符合高血壓病診斷標準者1 308例,高血壓的患病率為34.38%,明顯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 (18.80%)[3]??紤]可能與高校教師工作壓力大、生活無規(guī)律、精神時常處于緊張狀態(tài)有關。本研究顯示男、女高血壓患病率分別為43.88%和27.79%,男性明顯高于女性,分析這與男性不良生活方式、中心型肥胖發(fā)生率較高有關。本研究顯示,50~59歲和70~79歲年齡組中高血壓病例數(shù)占高血壓總例數(shù)的比例較高 (22.47%和33.18%),提示在這兩個年齡段高血壓的發(fā)生率處于快速增多階段,對這兩個年齡段的教職工應該加強高血壓防治的健康教育工作,防止高血壓人群快速增長。
3.2 高血壓病相關危險因素分析 經(jīng)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本校教職工的年齡、BMI、腰圍、尿酸、TG、FPG為高血壓患病的危險因素,其中腰圍、BMI對高血壓患病的影響最大,其次為年齡和FPG。而性別和規(guī)律運動與高血壓密切相關,表明經(jīng)常進行體育鍛煉是高血壓患病的保護性因素,可通過控制體質(zhì)量增強心血管功能及調(diào)節(jié)機體代謝,從而有利于降低血壓。
BMI是目前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個標準。肥胖和超重被認為是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并且與高血壓關系密切[4]。本研究結果顯示,與BMI正常者相比,超重和肥胖人群發(fā)生高血壓的相對危險分別為2.468〔95%CI(1.727,3.529)〕和7.008〔95%CI(4.265,11.515)〕,即BMI越大高血壓患病的風險越高;與腰圍正常人群相比,腹型肥胖的人群患高血壓的相對風險增加了34.152倍。
年齡作為高血壓發(fā)病重要的、獨立的危險因素已經(jīng)得到公認,本研究中年齡是各危險因素中比較重要的因素,在校正了其他混雜因素后顯示,與上一年齡段相比,年齡每增加10歲,患高血壓的風險增加3.826倍〔95%CI(3.322,4.408)〕。
本研究中FPG異常者患高血壓的風險是血糖正常者的3.628倍〔95%CI(2.726,4.828)〕,是高血壓發(fā)病相關性較強的危險因素之一??紤]到糖尿病對高血壓發(fā)病風險的影響可能因為胰島素抵抗[5]激活交感神經(jīng)、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 (RAAS),致使水鈉潴留、平滑肌細胞增生、血管內(nèi)皮受損以及細胞水平的電解質(zhì)紊亂,從而誘發(fā)或加重高血壓。
尿酸是高血壓發(fā)生及長期血壓變化的獨立預測因素。尿酸水平與高血壓的關系近年也有相關報道[6-7]。國外一項對高血壓危險因素的4年追蹤研究指出,血尿酸與血壓變化有相關性,尿酸每增加一個標準差,發(fā)生高血壓的相對危險度為1.17[6]。本研究多因素分析提示,高尿酸血癥者較血尿酸正常者高血壓風險明顯升高 (相對危險度=1.628)。尿酸對血壓的影響考慮可能與RAAS激活、胰島素抵抗以及免疫炎癥反應有關[8]。
近年研究發(fā)現(xiàn),TG增高的人群患高血壓的概率是正常人的1.55倍[9]。本研究發(fā)現(xiàn)其相對危險度為1.598,與以往的研究相似。TG增高造成高血壓的機制可能與其引起血管內(nèi)皮損傷,造成血管彈性降低和交感神經(jīng)興奮有關[10-11]。
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本研究對象以2011年教職工體檢數(shù)據(jù)為基礎,有10%的教職工未參加體檢,其中大部分為中青年教師,這一因素可能會使本調(diào)查人群的高血壓患病率出現(xiàn)偏倚。(2)因高血壓患病既受可干預因素影響,也受基因和生理等不可調(diào)節(jié)因素的影響,而男性和女性對于高血壓患病的相關影響因素的暴露水平不同,且同樣的暴露水平對男性和女性的影響程度也存在差異,因此該研究群體中不同性別間高血壓患病的危險因素還需進一步探討。
總之,高血壓已成為威脅我校教職工健康的主要衛(wèi)生問題。因此加強防治高血壓的教育,提高對疾病的預防、治療的認識至關重要。BMI、腰圍、尿酸、TG、FPG均為可控制的,可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煙限酒、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控制體質(zhì)量等方法控制,以降低高血壓的發(fā)病。
1 穆沛紅,張明科,常渭琴,等.陜西某高校職工高血壓發(fā)病率及影響因素調(diào)查[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1,40(4):108-110.
2 關秀萍.武漢某高校教職工高血壓檢出率及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微循環(huán)學雜志,2010,20(4):44-45,48.
3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2010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J].中國醫(yī)學前沿雜志 (電子版),2011,3(5):42-93.
4 王志宏,張兵,王惠君,等.我國成年人體質(zhì)量指數(shù)及動態(tài)變化對高血壓發(fā)病的影響 [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0,18(12):1173-1176.
5 陸紅,朱翠鳳,周薇,等.脂肪內(nèi)分泌激素在糖尿病、高血壓患者中的表達 [J].中華全科醫(yī)學,2009,7(5):451-453.
6 Sundstrom J,Sullivan LD,Agostino RB,et al.Raletion of serum uric acid to longitudinal blood pressure tracking and hypertension incidence[J].Hypertension,2005,45(1):28 -33.
7 Syamala S,Li J,Shankar A.Association between serum uric acid and prehypertension among US adults[J].Hypertension,2007,25(8):1583 -1589.
8 梁秋玲.高尿酸血癥與高血壓關系的研究進展[J].廣東醫(yī)學,2009,30(6):998-1000.
9 王海燕,郝欽芳,劉愛兵.高甘油三酯血癥試驗診斷方法評價[J].武警醫(yī)學院學報,2008,17(4):270-274.
10 方定志.高甘油三酯血癥發(fā)生的分子機制[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07,15(7):531-532.
11 彭威,林海龍,姚福梅,等.脂餐后不同三酰甘油水平對高血壓患者動脈彈性的影響 [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0,18(4):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