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衛(wèi)國,劉錦全,溫清泉,漆其光
(廣州醫(yī)學院附屬腫瘤醫(yī)院頭頸科,廣東 廣州 510095)
局部放療對甲狀腺未分化癌浸潤控制的效果分析
廖衛(wèi)國,劉錦全,溫清泉,漆其光
(廣州醫(yī)學院附屬腫瘤醫(yī)院頭頸科,廣東 廣州 510095)
目的 觀察局部放療對于甲狀腺未分化癌浸潤控制及對患者預后的影響。方法回顧性分析1995年6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33例甲狀腺未分化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采取手術治療,術后將其隨機分為實驗組(A組)16例和對照組(B組)17例。A組患者除采取手術(姑息切除術、聯(lián)合根治切除術)治療外,術后還進行對應的放療,而B組患者則僅進行單純的手術切除(姑息切除術、聯(lián)合根治切除術)治療。術后一年內觀察對比兩組的甲狀腺未分化癌的侵襲和轉移情況,并比較兩組患者1年、2年、>2年的生存率。結果術后一年內的觀察中,A組患者甲狀腺未分化癌的侵襲和轉移范圍遠小于B組,并且A組患者對應的1年、2年、>2年的生存率也高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局部放療對甲狀腺未分化癌能有效的控制其浸潤,采用手術聯(lián)合放療的方式治療甲狀腺未分化癌患者能提高總體的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
局部放療;甲狀腺未分化癌;癌浸潤控制;效果分析
內分泌系統(tǒng)中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包括甲狀腺癌,而在甲狀腺癌中惡性程度最高的是甲狀腺未分化癌,其病理類型包括梭形細胞癌、巨細胞癌、小細胞癌、鱗癌、分化不良的乳頭狀癌和濾泡狀癌等,并且這種病理類型在甲狀腺癌的不同病理分型中,預后也是最差的[1-2]。甲狀腺癌雖然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但甲狀腺未分化癌的病理分型卻比較少見,且該類患者往往存活率也偏短,臨床上很難獲得大數(shù)據(jù)量和長時間的跟蹤實驗[3-4]。為了尋找治療甲狀腺未分化癌的有效方案,筆者特觀察局部放療對甲狀腺未分化癌浸潤控制及其對患者預后的影響,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1995年6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甲狀腺未分化癌患者33例,按照入院時間的先后順序將其隨機分為實驗組(A組:手術+放療)和對照組(B組:單純手術),其中A組16例,B組17例。A組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齡34~81歲,平均(60±3)歲,B組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9例,年齡28~78歲,平均(58±4)歲。A、B兩組患者的原發(fā)灶平均直徑為5.89 cm,其中患者原發(fā)灶直徑>5.89 cm者16例,原發(fā)灶直徑<5.89 cm者17例。對患者進行首次診斷時出現(xiàn)淋巴結轉移者21例,未出現(xiàn)淋巴結轉移者12例,發(fā)生遠轉移者8例?;颊叩呐R床表現(xiàn)為頸部出現(xiàn)腫塊,大部分呈結節(jié)狀且腫塊質地較硬,與周邊組織的分界不清晰?;颊呤状卧\斷時,伴隨呼吸困難者5例,聲音嘶啞者8例,吞咽障礙者4例,無明顯的伴隨癥狀者16例。兩組患者的性別比例、病程分布、病種構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實施姑息切除術或聯(lián)合根治切除術。其中姑息切除術主要包括兩類,第一類為單純的活檢探查或者是進行氣管切開,第二類為針對甲狀腺的切除手術,及對甲狀腺采取部分、次全部、全部切除手術。而甲狀腺聯(lián)合根治切除術則是指不僅僅將甲狀腺切除,并且也要切除被癌細胞侵襲浸潤的周圍組織,同時還要對患者的頸部淋巴結進行手術清理。A組患者除了進行基本的手術治療外,還進行了術后放療處理,采用6MV-X線外照射,范圍包括甲狀腺瘤床和局部區(qū)域的淋巴結,分次劑量2 Gy,1次/d,5次/周,大野照射40 Gy/20次,然后縮野針對殘留區(qū)加量至60~70 Gy。
1.3 隨訪 本次治療方案均實施嚴格的隨訪制度,隨訪的手段包括信件、通過互聯(lián)網和電話等現(xiàn)代通訊手段進行記錄。本次實驗一直隨訪至2012年3月,目前對存活的患者仍在進行隨訪調查,本次實驗不存在失訪病例。
1.4 觀察指標 術后一年內甲狀腺未分化癌的侵襲和轉移情況以及患者1年、2年、>2年的生存率。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得數(shù)據(jù)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后一年內患者的甲狀腺未分化癌侵襲和轉移情況對比 A組患者術后發(fā)生氣管侵襲、食管侵襲、帶狀肌侵襲、淋巴結轉移及其他組織侵襲的比例均要小于B組(患者的侵襲及轉移存在≥2種并存的狀況),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甲狀腺未分化癌侵襲和轉移情況[例(%)]
2.2 兩組患者的生存率比較 A組患者在對應時期的生存率要高于B組,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生存率比較[例(%)]
甲狀腺未分化癌也稱間變癌,作為甲狀腺癌的病理分型中預后最差的一種,該類惡性腫瘤的患者往往會出現(xiàn)頸部的腫塊,發(fā)展迅速,該腫塊可能分布在頸部的兩側或者是單側,患者往往在就診時會伴隨著吞咽障礙、呼吸困難、聲音出現(xiàn)嘶啞。在就診時,患者的腫塊往往已經是發(fā)生了大范圍的擴展,其擴展的最大范圍會超出甲狀腺。臨床的相關調查資料顯示,往往甲狀腺未分化癌患者的平均年齡會大于50歲,且患者一般的癌轉移方向為向肺轉移,而相應的向骨或者向腦部、肝臟、皮膚等轉移雖然存在但很少見[5]。目前,該病的具體病因并未明確,主要流行兩種觀點,一種是該病是由已經分化好的甲狀腺腫瘤間變而成,其中在這一轉化過程中P53的突變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6]。臨床常見甲狀腺慢性腫塊突然增大、變硬、生長迅速,以女性為多,此時應考慮甲狀腺未分化癌。而另一種則是Takano等[7]認為該種惡性腫瘤很可能由甲狀腺干細胞轉變而來。因為甲狀腺未分化癌具體機制未明確,再加上該類患者往往存活率也偏短,臨床上很難獲得大數(shù)據(jù)量和長時間的跟蹤實驗。這就直接導致了目前臨床對于甲狀腺未分化癌尚無明確的治療方案,現(xiàn)有的各種治療方案也存在多項爭議[8]。
甲狀腺未分化癌目前主要的治療手段仍然是以手術切除為主,在盡量切除腫瘤和保障呼吸道通暢的基礎上,進行其他的輔助治療[9]。其中放療這一手段也為目前臨床治療該腫瘤的主要輔助手段,國內的實驗報道也證實術后加入放療能有效控制腫瘤局部浸潤的控制從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而在放療的劑量上面劑量>45 Gy的患者生存率要遠遠好于放療劑量<45 Gy[9]。而在本次實驗中,加入了放療,且放療劑量控制在60 Gy以上的A組患者術后發(fā)生氣管侵襲、食管侵襲、帶狀肌侵襲、淋巴結轉移及其他組織侵襲的比例均要小于B組,且其生存率要遠遠高于B組,其中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綜上所述,局部高劑量放療對甲狀腺未分化癌能有效的控制其浸潤,采用手術聯(lián)合放療的方式治療甲狀腺未分化癌患者能提高總體的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
[1]孫傳政,陳福進.甲狀腺未分化癌的診治和預后研究進展[J].中華外科雜志,2008,46(16):1265-1267
[2]張宗敏,徐震綱,唐平章,等.重新認識甲狀腺未分化癌[J].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學報,2006,28(3):323-324.
[3]陳澤泉,羅全勇,余永利.未分化及失分化甲狀腺癌治療進展[J].中國腫瘤臨床,2009,36(10):597-600.
[4]孫傳政,陳福進,曾宗淵,等.甲狀腺未分化癌的治療和預后[J].中華外科雜志,2006,44(21):1493-1497,
[5]張 曉,胡朝理,楊 博,等.甲狀腺未分化癌26例診治療效分析[J].內分泌外科雜志,2007,1(3):174-176.
[6]Are C,ShahaAR.Anaplastic thyroid carcinoma:biology,pathogenesis,prognostic factors,and treatment approaches[J].Ann Surg Oncol,2006,13(4):453-564.
[7]Takano T,Ito Y,Hirokawa M,et a1.BRAF V600E mutation in anaplastic thyroid carcinomas and their accompanying differentiated carcinomas[J].Br J Cancer,2007,96(10):1549-1553.
[8]劉天潤,陳福進,楊安奎,等.甲狀腺未分化癌的治療及預后因素的探討[C].2008年第五屆中國腫瘤學術大會論文集,2008:58.
[9]夏曉英,曾榮輝,商鳳英.Ⅰ型糖尿病合并甲狀腺自身免疫紊亂臨床特征分析[J].海南醫(yī)學,2011,22(8):9-10.
R736.1
B
1003—6350(2012)20—031—02
10.3969/j.issn.1003-6350.2012.20.012
2012-06-07)
廖衛(wèi)國(1962—),男,廣東省梅州市人,副主任醫(y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