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敏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87中心醫(yī)院干部病房,海南 海口 571159)
慢性肺原性心臟病(簡稱“慢性肺心病”)是臨床常見疾病,是由肺組織、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變引起的肺組織結構和(或)功能異常,導致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動脈壓力增高,使右心室擴張或(和)肥厚,伴或不伴右心功能衰竭的心臟病,常并發(fā)呼吸衰竭。其急性加重期多表現(xiàn)為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因其病因復雜多樣,病情危重,是臨床治療中的難點。近年來,筆者使用瓜蔞皮注射液聯(lián)合西醫(yī)基礎方案治療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取得了一定的療效,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12月本院老年病科的慢性肺原性心臟病住院患者64例,隨機分成治療組與對照組。所有入選病例均經(jīng)胸部X片、心臟彩超、肝臟B超等檢查,符合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診斷標準[1],且排除了高血壓心臟病、缺血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和先天性心臟病。治療組32例中男25例,女7例;年齡62~85歲;病程15~32年;原發(fā)病為慢性支氣管炎28例,支氣管哮喘4例;心功能Ⅱ級5例,心功能Ⅲ級15例,心功能Ⅳ級12例。對照組32例中男26例,女6例;年齡57~88歲;病程12~35年;原發(fā)病為慢性支氣管炎27例,支氣管哮喘5例;心功能Ⅱ級4例,心功能Ⅲ級l4例,心功能Ⅳ級1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按照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所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1]的建議,兩組入選病例均采用基礎西醫(yī)綜合治療,包括吸氧、抗感染、糾正水、電解質(zhì)紊亂、使用支氣管擴張劑及黏液促動劑,病情需要時可加用呼吸興奮劑、小劑量強心利尿劑等治療措施。治療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予瓜蔞皮注射液12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每日靜脈滴注1次,每次點滴時間為30~40 min,14 d為一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全部患者均于治療前后分別檢查血、尿、糞、肝腎功能、血氣分析[血氧分壓(PaO2)、二氧化碳分壓(PaCO2)]、血流變(全血黏度、血漿黏度、血細胞容積)、c反應蛋白(CRP)、心電圖、腹部B超常規(guī)(肝、膽、脾、胰)、心臟彩超等檢查。觀察記錄臨床療效、并發(fā)癥及藥物不良反應等。
1.4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療效判定標準[1]。顯效為治療后心肺功能改善2級,安靜狀態(tài)下咳嗽、咳痰、呼吸困難及發(fā)紺消失或明顯減輕,肝臟回縮,肺部啰音消失或顯著減少,腹水消失,下肢浮腫消失,心率降至100次/min以下,心功能恢復達Ⅱ級以上,每日尿量較治療前增加600 ml以上,體重減輕4%,末梢循環(huán)改善;有效為治療后心肺功能改善1級,上述癥狀及體征減輕或部分減輕;無效為治療后心肺功能及病情無明顯變化,或病情加重??傆行У扔陲@效加有效。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經(jīng)SPSS11.0統(tǒng)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治療組有效率為93.8%,對照組為68.8%,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的比較(例)
2.2 血氣分析 兩組患者的PaO2和PaCO2治療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的PaO2和PaCO2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氣分析指標比較(±s,kPa)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氣分析指標比較(±s,kPa)
指標 治療組 對照組PaO2 PaCO2治療前51.3±7.5 61.1±8.3治療后65.21±7.2 45.1±7.8治療前50.1±7.9 59.2±7.8治療后63.21±7.3 47.1±7.5
2.3 血液流變學指標 兩組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指標治療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的血液流變學指標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s)
指標 治療組 對照組全血黏度(mPa·s)血漿黏度(mPa·s)血細胞容積(%)治療前7.31±0.04 6.35±0.13 8.56±0.14治療后7.41±0.03 8.14±0.11 6.11±0.12治療前7.30±0.03 6.32±0.12 8.49±0.13治療后7.35±0.03 7.11±0.14 7.23±0.16
2.4 不良反應 治療過程中,兩組患者均無肝腎功能損害,皮膚無瘙癢,面色無潮紅,亦無頭昏、頭痛等表現(xiàn)。
慢性肺原性心臟病患者因為其病的特點,長期處于高碳酸血癥、缺氧狀態(tài),且因反復的呼吸道感染,導致了紅細胞數(shù)量增加,使得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增加了循環(huán)阻力,長期的慢性炎癥又使得肺血管收縮,以上均導致肺循環(huán)阻力增加,進一步發(fā)展為肺動脈高壓并成為該病主要病理生理過程,引發(fā)一系列的臨床表現(xiàn)[2]。長期的肺動脈高于增加了右心后負荷,容易發(fā)展為右心衰。同時反復感染和肺動脈高壓等因素導致血管內(nèi)皮細胞受損,激活凝血因子,從而使血漿黏度增高,紅細胞聚焦率增加,肺循環(huán)淤滯,使得肺的通氣和換氣功能受限,容易導致低氧血癥和高碳酸血癥。此外,慢性肺原性心臟病患者常有腎素-醛固酮系統(tǒng)的激活,導致全身血管收縮、肺循環(huán)動力學障礙,使高凝狀態(tài)也隨之加重。因此,在常規(guī)改善通氣、控制感染及糾正低氧血癥的同時,減輕肺動脈高壓,改善肺循環(huán)障礙,對該病有重要意義,因此用于改善血液黏稠度、減輕肺動脈高壓的藥物成為目前肺心病治療研究的熱點[3]。
瓜萎皮注射液是中藥提取物,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它具有舒張血管、增加血液量,促進血液循環(huán)、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同時具有抗炎、祛痰和抗菌的作用[4-5]。其作用機理包括:①瓜萎皮注射液能明顯抑制二磷酸原苷(ADP)或花生四烯酸(AA)。②瓜萎皮的主要化學成分為飽和脂肪酸的混合物、菠菜醇,24-二氫-10-葫蘆二烯醇具有鈣拮抗作用。③瓜萎皮注射液對痢疾桿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及白喉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④瓜萎皮中提取的總氨基酸有良好的祛痰作用,因為天門冬氨酸能促進細胞免疫;半膀氨酸能裂解痰液黏蛋白,使痰易咳出。
本研究結果顯示,加用瓜蔞皮注射液后患者療效較對照組明顯改善,治療有效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瓜蔞皮注射液對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有治療作用;治療組PaO2、PaCO2改善和血黏狀態(tài)的改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瓜萎皮注射液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從而降低肺循環(huán)阻力,改善肺動脈高壓,可能為其治療作用的機理。同時,在使用過程中未發(fā)現(xiàn)明顯的毒、副作用,說明該藥在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的治療中是安全的。
[1]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J].中華結核與呼吸雜志,2007,30(1):8-17.
[2]黃寧俠,葉遠達,劉英鋒.中度高原慢性肺心病139例高粘度血癥治療分析[J].臨床肺科雜志,2010,15(8):1173-1174.
[3]潘 飛,程中笑.地紅霉素聯(lián)合瓜蔞皮注射液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療效觀察[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5:134。
[4]張國良,曲震理,丁 可.瓜蔞皮注射液對大鼠腦缺血再灌氧化損傷的保護作用[J].中國實用醫(yī)藥,6(32):248-249.
[5]付 強.瓜蔞皮注射液治療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8(31):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