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梅
(江蘇省泰州市中醫(yī)院·225300)
口僻,又稱“面癱”,是由風邪直中面部,痰濁阻滯經絡所致,以突發(fā)面部麻木、口眼歪斜為主要表現(xiàn)的痿病類疾病,多數(shù)是在睡醒后,一側面部出現(xiàn)呆滯、麻木、癱瘓、不能皺眉和鼓腮,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是因人體免疫功能下降,病毒侵襲面部神經和面神經經過的部位,使面部神經產生水腫、受壓,導致面神經支配的面部肌肉功能障礙而產生面癱[1]。病因可能為面部受風、受涼導致局部血管痙攣、缺血、腫脹,易受病毒感染,也可能為感染后神經脫髓鞘。病理變化主要為面神經水腫,髓鞘或軸突有不同程度的變性。因此,發(fā)病后及時給予心理疏導,及早進行面神經功能鍛煉,避免局部受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是促進患者康復的關鍵。近年來,我們通過艾灸加穴位按壓實施干預口僻患者的治療,臨床取得滿意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采用隨機抽樣法,選擇2009年01月—2011年10月在我病區(qū)住院的口僻患者75例,男55例,女20例,年齡8歲~63歲,發(fā)病時間最短4h,最長2月;均為單側患病;排除腦部疾患、多發(fā)性神經根炎、中耳炎、外傷引起的面癱等疾患。隨機分為觀察組45例,男32例,女13例;對照組30例,男23例,女7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及病情輕重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依據(jù)《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及面癱分級標準[3]擬定。(1)基本痊愈: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表情功能基本恢復正常;達到Ⅱ級以內。(2)顯效:患者面部無不適感,外觀大致正常,做啼笑動作時額紋和鼻唇溝尚未恢復原狀;或嚴重程度分級較入院時降低2級。
(3)好轉:患者自覺有好轉,外觀面部有輕微不對稱,額紋略不對稱,談笑時口角稍歪;或嚴重程度分級較入院時降低l級。
(4)無效:癥狀無改善;分級無變化。
1.3.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藥物治療及基礎護理:
1.3.1.1 藥物治療:①應用抗病毒藥物:阿昔洛韋。②應用神經營養(yǎng)藥:維生素B12、B1。③應用激素治療:強的松、地塞米松。④應用活血通絡、擴血管藥物,改善微循環(huán):丹參注射液、血栓通等。
1.3.1.2 基礎護理包括臨床基礎護理、心理護理和面神經功能鍛煉等。
1.3.2 觀察組 1.3.2.1給予常規(guī)藥物治療及護理(同對照組)
1.3.2.2 艾灸治療∶艾灸患側翳風穴至皮膚微紅,每日2次,每次10~20分鐘,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在施灸過程中,要謹慎小心,防止艾灰脫落,引起燒傷。對于局部知覺遲鈍的患者,應防止燒傷后化膿感染,若施灸過重,皮膚出現(xiàn)水泡,應注意不使水泡擦破,可自然吸收,若水泡較大,可用無菌針頭刺破水泡,放出滲出液,再涂以0.5﹪的碘伏消毒。另外在進行灸療操作時,一般讓病人取坐位或仰臥位,在施灸過程中病人不可隨便移動,以防燙傷皮膚,給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1.3.2.3 耳穴貼壓治療:取面頰區(qū)、肝、眼、口、丘腦等穴,暴露患者耳廓,術者一手持耳廓后上方,另一手持探棒由上而下在選區(qū)內找敏感點,用75%乙醇棉簽消毒耳廓皮膚,用鑷子夾取王不留行子(或菜籽)粘在0.5cm×0.5cm膠布中央,貼于一側耳廓穴位上,觀察:有無酸、脹、痛等“得氣”感,得氣后用拇指、食指指腹在穴位上進行按壓,每日按壓2~3次,每次3~5分鐘,每次按壓要有酸、麻、脹、痛、熱感,效果才更好。留籽3-4天后更換另一側耳,兩耳交替貼壓。以上方法均10d為1療程,2個療程后統(tǒng)計療效。耳穴貼壓治療時,耳廓皮膚要嚴格消毒,預防感染,年老體弱、高血壓、動脈硬化患者按壓前后應適當休息。撤籽后若局部紅腫、破潰,應及時消毒處理,嚴防引起軟骨膜炎。
觀察組有效率為97.78%顯著高于對照組的93.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療效比較(例(%))
中醫(yī)認為,周圍性面癱多因面部經脈受風寒之邪,氣血運行不暢,經脈失于濡養(yǎng),縱緩不收所致。治療當以祛風散寒,通經活絡,益氣活血為原則。艾灸療法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靈樞·官能》已有記載∶“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醫(yī)學入門》記載∶“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使用灸法,在翳風穴進行燒灼式或者溫烤以達到溫經通絡、調和氣血、扶正祛邪的作用。
對于耳穴貼壓治療,中醫(yī)認為耳并不是單獨的孤立的聽覺器官,而是相當于人體縮影的一個小整體,全身五臟六腑、皮膚九竅、四肢百骸等部位,通過經絡與耳廓密切聯(lián)系,故有“耳者,宗脈之所聚也”、“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之說。耳通過經脈與臟腑及全身發(fā)生廣泛的聯(lián)系,臟腑的病變通過經絡反映于耳,出現(xiàn)相應的變化,耳穴貼壓面頰區(qū)、肝、眼、口、丘腦等穴位旨在宣暢經絡,疏通氣血,改善面部的癥狀。
由此可見,艾灸加耳穴貼壓治療口僻患者,臨床療效滿意,價廉簡便安全,易于操作學習,值得推廣和應用。
[1] 黎進榮,王建平.中西醫(yī)結合針灸并用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淺析[J].中醫(yī)藥學報,2005,23(1):168-170.
[2] 中華醫(y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物理醫(yī)學與康復分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231
[3]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