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曉晶 范軍銘
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發(fā)生在腦血管意外后的一種復雜情感障礙性疾病,是常見的腦血管并發(fā)癥[1]。針刺治療具有經濟、安全、無副作用等優(yōu)點,經對筆者所在醫(yī)院患者進行針刺治療,療效顯著,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所有患者來自河南省中醫(yī)藥研究院腦病科及針灸科,共60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組,治療組30例,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齡(58.80±9.60)歲,病程(2.80±1.60)個月;對照組30例,男9例,女21例,平均年齡(60.22±8.12)歲,病程(2.50±2.01)個月。兩組患者一般情況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所有病例均符合第四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腦卒中診斷標準[2],并經頭顱CT和(或)MRI確診;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中抑郁癥的診斷標準,屬于輕中度抑郁。排除卒中前有抑郁病史、嚴重失語或認知障礙、合并心、肝、腎等臟器衰竭者。
1.3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給予常規(guī)治療,不得再加服其他抗抑郁藥物。對照組:不接受針刺治療,給予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黛力新)10.5 mg,早、中各1片。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針刺,取穴:上星、膻中、中脘、太沖。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常規(guī)消毒后,針刺上述穴位,平補平瀉,以局部酸脹舒適感為度,留針30 min,1次/d。4周為1療程,兩組共治療8周。
1.4 療效標準 西醫(yī)根據(jù)HAMD量表進行評分,臨床療效以總分的減分率為評價;中醫(yī)參照《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制定。痊愈:癥狀完全消失,情緒恢復正常;減分率>75%。顯效:主要癥狀明顯好轉,情緒基本穩(wěn)定;減分率為51% ~75%。有效:部分癥狀好轉,情緒稍有改善;減分率為25% ~50%。無效:癥狀及情緒均無改善;減分率<25%。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所有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使用Ridit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2.2 兩組HAMD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HAMD評分(±s)
表2 兩組治療HAMD評分(±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2個月治療組 30 22.13±5.29 9.76±2.28*△對照組 30 21.92±4.97 14.08±3.72*
中風后抑郁屬于中醫(yī)學郁證的“因病致郁”[3,4]。針刺取上星、膻中、中脘、太沖為主穴,通調任督,健腦調神。上星又名鬼堂、神堂,《圖翼》稱此穴“主百邪癲狂”;膻中為氣會、心包募穴和任脈經穴,總理一身氣機,行氣開郁,養(yǎng)心安神,配督脈上星,通調任督;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刺中脘,鎮(zhèn)心安神,健運脾胃,化痰通絡開竅;“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太沖乃肝經原穴,舒肝利膽、醒腦開竅。諸穴共用,調元神,順陰陽,理氣血,通經脈,達到良好的治療作用。采用針刺治療PSD充分發(fā)揮了中醫(yī)辨證論治的優(yōu)勢[5],注重整體,全面調理,為臨床提供了一種安全有效、操作方便的治療方案,值得進一步探討。
[1]林耀波,譚少華.腦卒中后抑郁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0,48(22):25 -26.
[2]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科分會.各類精神病臨床診斷標準[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19(5):318.
[3]祈琪君.中風后抑郁[J].現(xiàn)代實用醫(yī)學,2002,14(2):93 -95.
[4]馬歡.抑郁癥病因病機研究探析[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5,32(6):537-538.
[5]彭慧淵,何???,趙明華.電針對腦卒中后抑郁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質量影響[J].上海針灸雜志,2010,7(29):425 -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