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秀蘭
近年來,深部真菌感染的發(fā)生率呈逐年增高趨勢,而最常見的深部真菌感染為念珠菌感染,具有較高的病死率,嚴重影響著患者的身體健康,甚至危及生命[1]。本研究中,將疑似感染部位組織、血樣標本、尿液標本、痰液標本、糞便標本、姜末腔積液,以及各類分泌物標本,進行細菌培養(yǎng),并對培養(yǎng)的陽性菌株的構成比,進行統(tǒng)計處理,并分析其危險因素,現(xiàn)將結果匯報如下。
1.1 一般材料 疑似感染部位組織、血樣標本、尿液標本、痰液標本、糞便標本、姜末腔積液,以及各類分泌物標本。
1.2 檢測方法
1.2.1 分離培養(yǎng)基 血平板培養(yǎng)基、麥康凱培養(yǎng)基,以及沙保羅培養(yǎng)基,均購自杭州六和生物公司。
1.2.2 實驗質控株 采用ATCC10231白色念珠菌培養(yǎng)基;ATCC90029白色念珠菌作為實驗質控的標準株。
1.2.3 鑒定培養(yǎng)基真菌鑒定條 采用法國梅里埃念珠菌真菌鑒定條分離培養(yǎng)標本,將其接種在麥康凱培養(yǎng)基、血平板培養(yǎng)基,以及沙保羅培養(yǎng)基上。
1.2.4 培養(yǎng)鑒定方法 在35℃條件下,培養(yǎng)24~72h,選取鏡下形態(tài)符合酵母樣菌的菌株,隨后根據(jù)念珠菌鑒定說明書,以及梅里埃念珠菌真菌鑒定條,進行菌種鑒定,必要時,增加手工試驗。
1.2.5 診斷標準[2]根據(jù)疑似感染部位組織、血樣標本、尿液標本、痰液標本、糞便標本、姜末腔積液,以及各類分泌物標本,及時采集樣本,并聳肩,如果送檢2次,培養(yǎng)結果均為陽性,即可診斷為念珠菌感染。
2.1 念珠菌感染病原學分析 本研究培養(yǎng)結果顯示,200株陽性念珠局感染菌株,其中115例白色念珠菌菌株,約占57.5%,其次為熱帶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以及其他念珠菌,詳細構成比見表1。
表1 本研究念珠菌感染病原學分析(例,%)
2.2 念珠菌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 念珠菌感染的危險因素主要包括靜脈高營養(yǎng)療法、住院時間過長(大于30 d)、長時間應用廣譜抗生素、高齡、導尿及留置導尿管、應用糖皮質激素、介入治療、抗腫瘤化療,以及血液透析治療,詳細構成比見表2。
表2 念珠菌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例,%)
真菌以寄居和腐生方式,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大多數(shù)真菌對人體是有力的,但也存在危害人體健康的條件致病菌,當在某種條件誘發(fā)下,條件致病菌會導致感染[3]。近年來,真菌感染的發(fā)病率呈逐年增高趨勢,并且其病死率也在不斷升高,這個臨床醫(yī)師帶來巨大的挑戰(zhàn)。
白色念珠菌作為最常見的深部真菌感染的病原菌,本研究中結果顯示,白色念珠菌占念珠菌感染的57.5%,其次為熱帶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以及其他念珠菌,這與文獻報道相一致[4]。白色念珠菌不容易被吞咽,可以通過自身分泌酶粘附在宿主細胞上,并且自身分泌酶能夠破壞宿主細胞,使白色念珠菌進入宿主細胞,并大量繁殖,導致感染,白色念珠菌可以侵犯全身各個器官,破壞和抑制機體的免疫功能,而靜脈插管、留置尿管,以及應用糖皮質激素等,能夠破壞皮膚黏膜的完整性,利于真菌寄存,所以是誘發(fā)白色念珠菌感染的高危因素。惡性腫瘤患者進行化療時,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長期靜脈營養(yǎng)支持治療時,胃腸道黏膜萎縮,其黏膜屏障功能降低,容易導致真菌移位,介入治療時破壞了機體的自然屏障,就相應地增加了念珠菌感染的幾率,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治療超過14 d),機體正常菌群會被殺滅或者抑制,體內條件致病菌就會惡性繁殖,導致腸道菌群失調,導致真菌過度生長,或者真菌移位,最終造成真菌感染[5]。
總而言之,念珠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為主,針對導致真菌感染的危險因素,進行相應預防處理,降低念珠菌感染的發(fā)生率,臨床上應結合深部念珠菌感染的臨床表現(xiàn)和輔助檢查結果,盡早明確診斷,密切注意患者病情變化,根據(jù)藥物敏感實驗結果,選取敏感抗生素,及時給予足量、規(guī)范化抗生素治療,避免耐藥菌株的產(chǎn)生。
[1]許世琴.念珠菌感染的病原學及危險因素研究.中國實用醫(yī)藥,2012,7(4):171-172.
[2]帥春海,念珠菌感染的藥物敏感性研究.實用醫(yī)技雜志,2007,36(14):4984-4985.
[3]孫文振.普外科深部念珠菌感染病原學分析.遼寧醫(yī)學雜志,2011,25(3):122-123.
[4]楊繼勇,深部念珠菌感染的病原學特征.軍醫(yī)進修學院學報,2008,29(2):101-102.
[5]張謹華.念珠菌感染的病原學及危險因素研究.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2010,2(3):253-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