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荀子乃性樸論者,非性惡論者

        2012-08-15 00:43:30周熾成
        邯鄲學(xué)院學(xué)報 2012年4期
        關(guān)鍵詞:性惡論性惡荀子

        周熾成

        (華南師范大學(xué) 政治與行政學(xué)院,廣東 廣州 510631)

        研究荀子人性論的人,一般都以《性惡》為基本依據(jù)。但是,他對人性的看法在《荀子》一書中的其他大量文章都有體現(xiàn)。如果我們以這些文章為依據(jù)來討論他的人性論,就會得出一個全新的結(jié)論:荀子是性樸論者,而不是性惡論者。

        《性惡》在《荀子》一書中太獨特了。它在全書里像大海中的一座孤島。書中其他地方都沒有任何對人性惡的明述或暗示。相反,有太多的地方顯示人性不惡?!抖Y論》、《勸學(xué)》、《天論》、《正名》、《榮辱》、《儒效》、《大略》等都是如此。認(rèn)真研究這些篇中對人性的看法,會發(fā)現(xiàn)它們與《性惡》對人性的看法是不相容的。

        《禮論》對人性的看法。在先秦儒家中,荀子最為重禮,《荀子》中的絕大部分篇都談到禮?!抖Y論》無疑是專論禮的,但其中也含有對人性的看法,它們與《性惡》的有嚴(yán)重的沖突,主要表現(xiàn)為幾個方面:

        第一,性樸與性惡的嚴(yán)重沖突?!抖Y論》說:“性者,本始材樸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后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故曰: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性偽合而天下治?!边@里明確說性樸?!靶哉?,本始材樸也”這句話非常重要?!抖Y論》顯示的是性樸論而不是性惡論?!皹恪币馕吨炔荒苷f人性善,也不能說人性惡。令人驚訝的是,才高博學(xué)的梁啟超在解釋這段話時說:“??吭瓉淼臉幼?,一定是惡的,要經(jīng)過人為,才變得好?!盵1]189他把“樸”解釋為“惡”,實在是極大的誤解。前述《勸學(xué)》中對人性的看法也與性樸論相符?!秳駥W(xué)》里所持的性或善或惡不固定,依環(huán)境之不同而不同,正表明了人性樸。《勸學(xué)》強(qiáng)調(diào)學(xué)的重要性,強(qiáng)調(diào)環(huán)境的作用,這也與性樸論一致。與《禮論》的“性者,本始材樸”剛好相反,《性惡》明確地說:“今人之性,生而離其樸。”面對矛盾的論述,你如果還堅持《禮論》和《性惡》的作者是同一個人,這實在不可理解。

        第二,在性和偽的關(guān)系上的嚴(yán)重沖突。在《禮論》中,性和偽的關(guān)系是一種結(jié)合、配合、聯(lián)合的“合”的關(guān)系。但是,在《性惡》中,性和偽的關(guān)系是一種分開、分離、分化的“分”的關(guān)系。讀《性惡》,你會感受到性和偽對峙的緊張狀態(tài),而讀《禮論》,你會看到性和偽合作的輕松氣氛?!缎詯骸返淖髡吲u主張性善的孟子不懂得性偽之分,因而極力強(qiáng)調(diào)二者之分。但《禮論》的作者卻明確說“性偽合”。樸之性是偽的基礎(chǔ),故“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為了使樸之性變善,只需要偽對它進(jìn)行加工,而沒有必要將它全部廢棄,正如為了使璞變?yōu)橛?,只需要對璞進(jìn)行加工,而沒有必要將它全部拋棄一樣。但是,為了使惡之性變善,卻需要對它連根拔起,拋之棄之。從惡轉(zhuǎn)到善的軌跡,是180°的大轉(zhuǎn)彎,而從樸轉(zhuǎn)到善,卻無論如何也不需轉(zhuǎn)那么多度。非常遺憾的是,論者們在討論《荀子》一書的人性論時,都把《性惡》有關(guān)性偽的論述和《禮論》的混在一起,而看不到二者的分歧。例如,馮友蘭的《中國哲學(xué)史》[2]357,肖萐父、李錦全主編的《中國哲學(xué)史》[3]226-227都是這樣做的。類似的例子,數(shù)不勝數(shù)。論者們都看不到《禮論》是講“性偽合”,而《性惡》是講“性偽分”的。

        第三,在情欲與禮義的關(guān)系上的嚴(yán)重沖突。在《禮論》中,禮義是用來“養(yǎng)人之欲,給人之求”的,禮義與情欲相順、相合。但是,在《性惡》中,禮義是用來“矯飾人之情性”,“擾化人之情性”的,禮義與情欲相逆、相悖?!抖Y論》開頭有一段很出名的話,“禮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yǎng)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于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故禮者,養(yǎng)也?!薄缎詯骸返淖髡弋?dāng)然把自然欲望看作人性的主要方面。在他(或他們)心目中,禮義跟情欲是不共戴天的敵人:“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惡,……是以為之起禮義、制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dǎo)之也?!蜃又尯醺福苤尯跣?,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薯樓樾詣t不辭讓矣,辭讓則悖于情性矣。”在《禮論》中,禮義給情欲設(shè)定了一個合理的范圍,以便讓它們不會導(dǎo)致爭和亂,歸根到底還是為了讓情欲得到滿足。讀者們尤其要注意以上引文中“養(yǎng)人之欲,給人之求”和“禮者,養(yǎng)也”的話?!抖Y論》還說:“恭敬辭讓之所以養(yǎng)安也……禮義文理之所以養(yǎng)情也。”但是,在《性惡》中,禮義則純粹是一種跟情欲相違、相悖的力量;正如偽是跟性“對著干”一樣,禮義也是跟情欲“對著干”的?!缎詯骸返淖髡唢@然背離了荀子在《禮論》中的禮義養(yǎng)情欲的思想?!缎詯骸分葱糟G榕c《禮論》之養(yǎng)欲給求,無論如何是不相容的。

        《勸學(xué)》對人性的看法。作為《荀子》的第一篇,《勸學(xué)》在全書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雖然“性”字未在該篇出現(xiàn),但是,它明顯地含有關(guān)于人性的思想,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性是一種自然事實,不含或善或惡的價值意義。《勸學(xué)》有言:“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碧子谩缎詯骸返男詡沃郑吧暋睂儆凇安豢蓪W(xué),不可事”的“性”;“長而異俗”則屬于“可學(xué)而能,可事而成”的“偽”。在此話中以及在其前后文中,作者決不認(rèn)為“生而同聲”是惡的或含有惡的萌芽。“生而同聲”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荀子對這一事實只作客觀的陳述,而不下任何價值判斷。荀子一點也不在意“生而同聲”的性是善還是惡,他在意的是“教”與“俗”。

        (2)性或善或惡不固定,依環(huán)境之不同而不同?!秳駥W(xué)》言:“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王念孫在解釋本句時指出,“此言善惡無常,唯人所習(xí)。”[4]5這種解釋是非常切中要害的。蓬在本性上是不直的,但是,如果它生在直的麻之中,它就會自然而然地變直;本性是白的沙,如果被放置于黑色的礦物中,它就會自然而然地變黑。同理,善惡之性并不固定,它隨著周圍環(huán)境的改變而改變。難怪后來王充在說明人性之善惡可變時,說了與之非常接近的話:“蓬生麻間,不扶自直;白紗入緇,不練自黑?!盵5]105正因為環(huán)境如此重要,所以《勸學(xué)》強(qiáng)調(diào):“君子居必?fù)襦l(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恚湠?zāi)乃作?!杂姓械溡玻杏姓腥枰?,君子慎其所立乎!”如此看來,惡不是來自先天的性,而是來自后天的環(huán)境、后天的行為。這種思路與《性惡》在性中找惡的來源完全不同。《勸學(xué)》還有言:“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如果以木和金來象征人性的話,那么,它們是中性的,就是說,木不一定是直的,也不一定是曲的,金之或鈍或利也不固定。但是,《性惡》卻說:“枸木必待檃栝、烝矯然后直,鈍金必將待礱厲然后利。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后正,得禮義然后治?!边@種說法與剛引的《勸學(xué)》的說法非常不同?!缎詯骸返淖髡邽榱苏f明人之性必惡,就以木必曲,金必鈍作比喻。這種比喻顯然是不合理的,而《勸學(xué)》的說法“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則沒有問題。

        (3)順性而行,可以越學(xué)越完善。大家都熟識《勸學(xué)》開頭的名言:“君子曰:學(xué)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冰,水為之而寒于水?!睏顐妼Υ说慕忉屖牵骸耙杂鲗W(xué)則才過其本性也?!盵4]1楊的解釋,甚為精當(dāng)。再套用《性惡》的性偽二分,藍(lán)和水相當(dāng)于性,青和冰相當(dāng)于偽。在《性惡》中,性和偽的方向是完全相反的,偽要跟性“對著干”,如果性要向東,偽則要向西;如果性要向下,偽則要向上。但是,在《勸學(xué)》中,卻存在性和偽的方向則完全相同的情況,正如藍(lán)和青、水和冰的方向完全相同??梢?,《性惡》力主逆性而偽,反性而為,而《勸學(xué)》則有順性而學(xué),據(jù)性而煉的思想。

        綜上所述,在《勸學(xué)》篇中,完全沒有人性惡的思想蹤影。只要稍為將該篇與《性惡》一對照,你就不難感受到二者的沖突。但是,有論者堅持《勸學(xué)》中有性惡的思想。例如,王博在《論<勸學(xué)>在<荀子>及儒學(xué)中的意義》一文中指出:“對學(xué)的強(qiáng)調(diào),從邏輯上來說包含著一個重要的前提,即人是非自足的或者有缺陷的存在,所以需要通過后天的工夫來塑造和彌補(bǔ)。至于這種缺陷是什么,以及到什么程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在荀子那里,當(dāng)然是其性惡的主張。性惡代表著人的生命中存在著根本上的缺陷,因此需要轉(zhuǎn)化。而在化惡為善的過程中,學(xué)就構(gòu)成了重要的樞紐?!盵6]在王博看來,荀子之所以在《勸學(xué)》中強(qiáng)調(diào)學(xué)的重要性,是因為他看到人性中的根本缺陷,即人性惡。人之持續(xù)不斷地學(xué),就是為了轉(zhuǎn)化人性中的惡。王博以《性惡》解釋《勸學(xué)》,對之作了很大的誤讀。認(rèn)真通讀全篇《勸學(xué)》,能找到對人性惡的明述或暗示嗎?假如人們撇開荀子是性惡論者的先入之見,應(yīng)該說完全找不到。以上所說的兩點(“性或善或惡不固定,依環(huán)境之不同而不同”、“順性而行,可以越學(xué)越完善”)都可為學(xué)的重要性提供證明,而根本不需要以所謂人性惡為前提?!秳駥W(xué)》完全不主張化惡為善,而是堅持越學(xué)越善。另外,梁啟超在20世紀(jì)初指出,“《勸學(xué)》篇上半篇……大旨言性非本善,待學(xué)而后善?!盵7]45這種說法沒有王博的說法那么激進(jìn),但同樣是以《性惡》解《勸學(xué)》,而不是就《勸學(xué)》來解《勸學(xué)》。

        《天論》對人性的看法。司馬遷說過:“荀卿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不遂大道而營于巫祝,信禨祥,……著數(shù)萬言而卒?!盵8]2348根據(jù)這一說法,《天論》在荀子的著作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該篇鮮明地反對“營于巫祝,信禨祥”?!短煺摗返囊际翘烊讼喾?。很多人都認(rèn)為,此分與《性惡》的性偽之分是一致。但是,仔細(xì)將《天論》與《性惡》相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二者非常地不一致。這種不一致首先表現(xiàn)為:《天論》“順天”,而《性惡》“逆天”。

        人們多注意到《天論》的外在之天——自然之天,而少注意到其內(nèi)在之天——在人之天。其實,后一種意義的天在該篇中也是很重要的。請看該篇中的以下論述:“天職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惡喜怒哀樂藏焉,夫是之為天情。耳目鼻口行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謂天官。心居中虛,以治五官,夫是之謂天君。財非其類以養(yǎng)其類,夫是之謂天養(yǎng)。順其類者謂之福,逆其類者謂之禍,夫是之謂天政。暗其天君,亂其天官,棄其天養(yǎng),逆其天政,背其天情,以喪天功,夫是之謂大兇。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備其天養(yǎng),順其天政,養(yǎng)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如是,則知其所為,知其所不為矣,則天地官而萬物役矣。”以上引文中的“五天”(天情、天官、天君、天養(yǎng)、天政)就是內(nèi)在的在人之天。它們不同于外在的自然之天。外在的自然之天與人類社會的治亂無關(guān),而內(nèi)在的在人之天卻與之密切相關(guān)。荀子對這“五天”的基本態(tài)度是:認(rèn)識之和順從之。他在《天論》曾說過,“唯圣人為不求知天?!边@只是針對外在的自然之天說的,而不是針對內(nèi)在的在人之天說的。在認(rèn)識了這“五天”以后,更重要的是順從它們。這是以上引文所表達(dá)的關(guān)鍵點。但是,《性惡》的主張卻與之相反。該篇所說的“不可學(xué),不可事而在人者”之性,事實上就是《天論》所說的內(nèi)在的在人之天。對此,《性惡》的作者極力堅持不可順從之(如順從之,必致天下大亂),而要以偽來化之?!盎云饌巍钡倪^程,實際上就是逆性的過程,亦即逆天的過程。確實,逆天的《性惡》與順天的《天論》是不相容的。

        《性惡》與《天論》的不一致還表現(xiàn)為:前者的作者關(guān)心價值意義上的天,而后者的作者卻關(guān)心事實意義上的天。正如前面指出的,《性惡》的“性”實際上就是天,而它具有鮮明的價值意義。作者再明確不過地斷定,它是惡的。眾所周知,價值判斷的最典型形式就是“某物(某事、某人等等)是好的(善的)”或“某物(某事、某人等等)是不好的(惡的)?!憋@然,《性惡》作者眼里的天(性)是一種價值之天(性)。但是,《天論》作者最關(guān)注的卻是事實意義上的天,而對價值意義上的天不感興趣。在《天論》的作者看來,天是中性的,既說不上善,也談不上惡。不管是外在的自然之天,還是內(nèi)在的在人之天,都是如此。在“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的名言中,我們顯然可見,天是既不惡,也不善的?!短煺摗分樚?,并不是因為它是善的,而是因為它是自然而然的,不可違抗的。但是,《性惡》之逆天(逆性)卻明顯地因為它是惡的。

        《正名》對人性的看法。對《正名》這篇杰出的中國古典邏輯學(xué)文獻(xiàn),很少有論者注意到其中的人性論思想,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請讀者們留意下引《正名》中對人性的論述:“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應(yīng),不事而自然謂之性。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情然而心為之擇謂之慮。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偽。慮積焉,能習(xí)焉而后成謂之偽。……性傷謂之病。”在這里,性有兩個定義。根據(jù)梁啟雄的解釋,前一種定義的性(“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是指生理學(xué)上的性,而后一種定義的性(“性之和所生,精和感應(yīng),不事而自然謂之性”)是指心理學(xué)上的性。[9]309-310當(dāng)然,這兩種對性的定義確實與《性惡》對性的定義(“不可學(xué),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有一定的相通之處。但是,它們相抵觸的地方更多。荀子在《正名》中決不像《性惡》的作者那樣以性為惡。更有甚者,《正名》認(rèn)為,“性傷謂之病。”無論我們把“病”解釋為“疾病”,還是解釋為“毛病”,傷性都是不好的。這意味著,性不可違抗,也不應(yīng)該違抗。但是,《性惡》卻以逆性為善,以破性為善,以化性為善。《性惡》和《正名》之相悖,難道不是昭然若揭嗎?《性惡》的所謂“化性起偽”,難道不正是“傷性”嗎?另外,《正名》和《性惡》在對偽以及性偽關(guān)系上的看法也是完全不一致的。在《正名》中,偽也有兩種定義:前者(“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偽”)為一般意義上的偽,而后者(“慮積焉,能習(xí)焉而后成謂之偽”)為特殊意義上的偽——一種成功的偽。但是,這兩種意義上的偽都不像在《性惡》那樣是性的對立面,而恰恰是與性一致的。在“性——情——慮——偽”的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相生相連之中,性和偽的關(guān)系絕對不是一種你死我活的敵對關(guān)系,而是一種相容相合的朋友關(guān)系。

        《正名》和《性惡》對于人的自然欲望也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后者以人的自然欲望為惡,而前者卻并不如此。請看《正名》中對欲的論述:“凡語治而待去欲者,無以導(dǎo)欲而困于有欲者也。凡語治而待寡欲者,無以節(jié)欲而困于多欲者也。有欲無欲,異類也,生死也,非治亂也。欲之多寡,異類也,情之?dāng)?shù)也,非治亂也。…… 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zhì)也;欲者,情之應(yīng)也。以欲為可得而求之,情之所必不免也。……故雖為守門,欲不可去,性之具也。雖為天子,欲不可盡。欲雖不可盡,可以近盡也?!憋@然,荀子是反對去欲,也反對寡欲的,他對欲進(jìn)行了充分的肯定。凡有生命之物均有欲;只有無生命之物才無欲。更重要的是,《正名》并不認(rèn)為欲是惡的,而《性惡》卻以欲的不加控制的發(fā)展所帶來的結(jié)果之惡來推斷欲本身之惡。

        《榮辱》對人性的看法。梁啟超曾明確指出,《榮辱》“多闡發(fā)性惡語?!盵7]45這一說法是否有根據(jù)呢?讓我們先看一看其中的有關(guān)論述吧:“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榮惡辱,好利惡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則異矣?!∪四谎宇i舉踵而愿曰:知慮材性,故有以賢人矣。夫不知其與己無以異也?!觳煨∪酥?,足以知其有余可以為君子之所為也。譬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注錯習(xí)俗之節(jié)異也。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梢詾閳蛴?,可以為桀跖,可以為工匠,可以為農(nóng)賈,在勢注錯習(xí)俗之所積耳?!酥绦∪耍瑹o師無法則唯利之見耳。”在以上論述中,“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與《性惡》中的“饑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幾乎完全一樣。確實,兩篇都以這些自然欲望作為人性。這大概是梁啟超以上說法的所謂“根據(jù)”吧。但是,請注意一個關(guān)鍵的不同:《性惡》以這些自然欲望為惡,而《榮辱》卻未以它們?yōu)閻海ㄆ鋵崳沃埂稑s辱》,正如前面指出的,《性惡》以外的各篇,都未以欲為惡)。如果注意到了這一不同,那么,此所謂的“根據(jù)”,就不應(yīng)該是真正的根據(jù)?!叭酥绦∪恕?,這恐怕又是另外一個所謂“根據(jù)”吧。但是,小人并不天生就是惡的。依照以上論述,在“材性知能”等方面,小人與君子是完全一樣的;小人之智能完全可以為君子之所為而有余;如果小人以為君子在這些方面高他們一等,那是完全錯誤的。在《榮辱》的作者看來,決定一個人善惡的是習(xí),而不在于性。顯然,這與孔子所說的“性相近也,習(xí)相遠(yuǎn)也”相一致,而與性惡論的看法絕異。我們在《榮辱》中找不到任何以人性為惡的思想蹤影。“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注錯習(xí)俗之節(jié)異也?!标P(guān)鍵不在于本性的作用,而在于環(huán)境的作用。這與《勸學(xué)》所說的“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相一致,也《儒效》所說的“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積靡使然也”如出一轍。這些說法都表明了人性的可變性和后天作為、環(huán)境的重要性,從而反襯了天性之樸,天性之不惡,都意味著人之或善或惡要從環(huán)境中找原因,而不是從人的本性中找原因。這些論述也讓我們聯(lián)想到《禮論》中“性者,本始材樸”的名言。確實,性樸的思想,在《性惡》以外的《荀子》一書中,經(jīng)常顯現(xiàn)。

        《儒效》對人性的看法。本篇有言:“人無師法,則隆情矣;有師法,則隆性矣。而師法者,所得乎情,非所受乎性,不足以獨立而治。性也者,吾所不能為也,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為也。注錯習(xí)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積也。習(xí)俗移志,安久移質(zhì)。并一而不二,則通于神明,參于天地矣。……彼求之而后得,為之而后成,積之而后高,盡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積也。人積耨耕而為農(nóng)夫,積斲削而為工匠,積反貨而為商賈,積禮義而為君子。工匠之子,莫不繼事,而都國之民安習(xí)其服。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積靡使然也。故人知謹(jǐn)注錯,慎習(xí)俗,大積靡,則為君子矣??v情性而不足問學(xué),則為小人矣。為君子則常安榮矣,為小人則常危辱矣?!逼渲械囊恍┱f法(如“居楚而楚……”、“注錯習(xí)俗”等)與前引《榮辱》的說法完全一致。這里的論述絲毫沒有性惡的意思。但是,有人以《性惡》的看法為依據(jù)來改動其中的一些關(guān)鍵字眼。例如,清代學(xué)者盧文弨將“人無師法則隆情矣,有師法則隆性矣”(宋本及所謂“俗間本”都是這種表述)改為“人無師法則隆性矣,有師法則隆積矣”。王先謙也接受了這種改動。[4]143梁啟雄也同樣如此[9]95。更值得非議的是,梁啟雄對此不作任何說明,使人誤以為改動之表述為本來的表述。其實,只要摘下以荀子為性惡論者的有色眼鏡,就不難看出這種改動之不必要。這里又可見先入為主的作用是多么大。梁啟超說:“《儒效篇》……內(nèi)中有‘隆性隆積’一段,為性惡論之要語?!盵7]45如果他看清或看懂了原文而不是盧文弨、王先謙等人的改動文本,大概就不會這樣說了吧。荀子說有師法而隆性,與《禮論》說的性偽合是一致的。師法的作用屬于偽,可以幫助人們隆性或化性。在“性者,本始材樸也;偽者,文理隆盛也”中,“文理隆盛”的對象當(dāng)然是“本始材樸”的性。這不就是“隆性”嗎?《禮論》肯定了隆性,《儒效》也同樣如此。有人也許會以為隆性與化性是矛盾的,但事實上兩者是一致的。荀子對情和性作了區(qū)分:情是表層的,而性是深層的。師法的作用如只停留在表層,而沒有到達(dá)深層,那就“不足以獨立而治”。當(dāng)然,荀子不希望人們只是在情的層面接受師法的影響,而是希望在性的層面接受之。經(jīng)過長時間的日積月累,隆性或化性的效果就會很明顯了。所隆或所化的性都不能說是惡的,而是樸的。只在情的層面接受師法的影響,還不至于太糟糕。與之相比,完全沒有師法影響的隆情,那就很糟糕了。

        《大略》對人性的看法?!洞舐浴肥擒髯拥茏訉蠋煹脑挼挠涗?。①楊倞說:“此篇蓋弟子錄荀卿之語,皆略舉其要,不可已一事名篇,故總謂之《大略》也?!保ㄍ跸戎t:《荀子集解》,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485 頁)故雖然它不是荀子自己所作,但也是屬于他的可靠的言說。該篇有言:“不富無以養(yǎng)民情,不教無以理民性。故家五畝宅,百畝田,務(wù)其業(yè),而勿奪其時,所以富之也。立大學(xué),設(shè)庠序,修六禮,明七教,所以道之也。詩曰:‘飲之食之,教之誨之?!跏戮咭?。”理民性與養(yǎng)民情并列,這當(dāng)然意味著性不是惡的,不像《性惡》所說的那樣需要脫對之進(jìn)行胎換骨的改造。以教來“理”的性跟《禮論》、《勸學(xué)》等篇所說的性那樣都是樸的,既不能說純粹地善,也不能說純粹地惡。理的本義是加工、雕琢玉石?!墩f文解字》說:“理,治玉也。”《韓非子·和氏》說:“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庇駚碜杂袷?,玉石含有玉的材料,而一塊普通的石頭無論如何不能加工為玉。與此相似,人性中含有善的素材,如果無此素材,就無法成就現(xiàn)實中的人的善。不過,正像玉石含有雜質(zhì)一樣,人性也不是十全十美的,而“教”則可以去掉其中的不完美成分。

        如果聯(lián)系養(yǎng)民情來理解理民性,那么,前引《大略》的話對人性之不否定就更清楚了。《性惡》力辯人性惡,主張化性起偽,顯然完全否定了人性,也就是否定了人的自然欲望。與此不同,《大略》主張以良好的經(jīng)濟(jì)政策來富民,從而滿足其自然欲望。富以養(yǎng)民情肯定了情欲,這與《禮論》、《正名》、《榮辱》等篇對情欲的態(tài)度是一致的。同樣,教以理民性也肯定了性。在這里我們看不到人性惡的任何思想蹤影。

        綜觀上一部分之所述,可以看出:在《荀子》一書中,只有一篇文章(《性惡》)以人性為惡,而其他篇都不以人性為惡。但是,徐復(fù)觀卻說:“性惡的主張,散見于全書各處?!盵10]206這種說法顯然不符合事實。徐先生能列舉出《荀子》一書中在《性惡》之外的任何一句話來證明他的說法嗎?其實,在《性惡》之外,本來應(yīng)該有一個很好的地方可以表明性惡說,那就是《非十二子》中批判孟子之處。那確實是通過批評孟子的性善說而表明性惡說的好時機(jī)。但是,那里沒有這樣做。這不是太意味深長了嗎?如果真的像后世所接受的那樣,荀孟兩人對人性的分歧是他們最大的分歧,為什么荀子在這個關(guān)鍵的地方不顯示此分歧呢?

        如何解釋在《荀子》一書中只有一篇文章以人性為惡而其他篇都不以人性為惡?一種可能的解釋是:《性惡》與其他篇是由荀子在不同的時期所寫的,他在不同的時期對人性的看法有極大的不同。比如說,他可能在早期不以人性為惡,但晚期卻以之為惡,或者反過來:早期以人性為惡,但晚期卻不以之為惡。確實,一個哲學(xué)家改變自己對某個問題的看法,這是常有的事。不過,筆者卻難以接受這種解釋。其理由如下:

        第一,根據(jù)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記載,荀子的著作,是在他的晚年完成的:“齊人或讒荀卿,荀卿乃適楚,而春申君以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因家蘭陵?!鴶?shù)萬言而卒,因葬蘭陵?!盵8]2348如果這一記載是可靠的話,那么,荀子應(yīng)該是在他人生的后期從事著述的。晚年著書,這是先秦哲學(xué)家的一個通例。①當(dāng)代學(xué)者廖名春對《荀子》一書中的很多篇的寫作時間作了考證,認(rèn)為《勸學(xué)》、《王霸》、《王制》、《禮論》、《修身》等是荀子在稷下時所作,而《臣道》、《君道》、《非相》等是他晚年定居蘭陵時所作。雖然他的考證很有啟發(fā),但是,還缺乏足夠的證據(jù)讓我們接受之。而且,就算我們承認(rèn)《荀子》中的一些篇可能是在他中年的時候起草的,他在晚年時應(yīng)該也會對之作修改、訂正。從總體上說,我們難以否認(rèn)司馬遷關(guān)于荀子晚年著書的記載。作為一個成熟的思想家,荀子在晚年時一方面在一篇文章中力辯人性惡,另一方面又在其他文章中不以人性為惡,這看來是不可能的。

        第二,在現(xiàn)存《荀子》一書中,只有《性惡》一篇主張人性惡,而其他各篇都沒有這種主張。以人性為惡的文章只有一篇,而不以人性為惡的文章卻有多篇;以人性為惡的說法只在一個地方出現(xiàn),而不以人性為惡的說法卻在多個地方出現(xiàn),這是一種明顯的不對稱性。這種不對稱性意味深長。如果荀子真的主張過性惡(不管是在早期,還是在晚期),為什么只在唯一的一篇文章中表達(dá)這種主張呢?為什么我們不能像在他的多篇文章中看到性不惡的思想一樣,也能在他的多篇文章中看到性惡的思想呢?

        既然以上那種對《性惡》和《荀子》一書的其他文章對人性看法的嚴(yán)重分歧的時間不同的解釋是難以接受的,那么,什么解釋是可以接受的?在筆者看來,該篇和其他篇是由不同的作者所寫的這種解釋更為合理。作為一個具有嚴(yán)密的邏輯頭腦的哲學(xué)家,荀子應(yīng)該不會既主張性惡,同時又主張性不惡。但是,下面這種情況卻完全是可能的:荀子本人不主張性惡,而他的后學(xué)主張性惡;《性惡》為荀子后學(xué)所作。

        有人恐怕會問:反過來說,即《性惡》為荀子本人所作,而《勸學(xué)》、《禮論》、《天論》、《正名》、《榮辱》、等為荀子后學(xué)所作行不行呢?純粹從理論上來說,不妨可以這樣設(shè)想一下。但是,從實際上來看,這樣的設(shè)想不合理,因為正如上引司馬遷所說的,荀卿曾“著數(shù)萬言”,而僅僅《性惡》一篇絕對不會有數(shù)萬言,并且,只要我們承認(rèn)《荀子》一書中起碼有部分篇章是荀子本人所作的,那么,作為全書首篇的《勸學(xué)》不是他的作品是非常不可思議的,正如作為《莊子》一書首篇的《逍遙游》不是莊子本人的作品是不可思議的一樣。事實上,一般論者都不難接受,《荀子》一書的大部分文章為荀子本人所作。既然如此,本段開頭所說的那種反問應(yīng)該可以消除。

        前面我們在《荀子》一書的文本之內(nèi)找證據(jù),表明荀子不是性惡論者,而是性樸論者。下面再于該書文本之外找這方面的證據(jù):

        (1)韓非子為荀子的最著名的弟子,他自己不以人性為惡,也未提到其師主張人性惡。不過,太多論者多以韓非子為性惡論者,②敘說韓非子人性論的論者,大部分都以為韓非子堅持性惡論,只有少部分不如此。例如,張申說:韓非子“沒有說過‘自為’的人性是惡的?!n非的人性論既不是性善論,也不是性惡論,而是無善無惡的自然人性論?!保ā俄n非是性惡論者嗎?》,《吉林師大學(xué)報》1979年第3期)谷方說:“韓非與荀子的看法相反。他認(rèn)為,好利惡害的人性根本無所謂惡或善。它不過是人之常情,無可非議?!n非立論的前提是,好利惡害的人性是無善無惡的自然本性。因此,必須讓人們順著自己的人性自然而然地發(fā)展。韓非從人性無善無惡的前提引出了貴因而忌逆的結(jié)論。”(《韓非與中國文化》,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08-309 頁)黎紅雷說:“韓非則以為這種自然本性只可以加以‘利用’,所以無所謂善無所謂惡”(見馮達(dá)文、郭齊勇主編《新編中國哲學(xué)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7-198 頁)。但是,我查遍整部《韓非子》,均未看到“性惡”的說法,也沒有看到對性惡的暗示。很多人以下面這些話來作為韓非子主張人性惡的證據(jù):“故輿人成輿,則欲人之富貴;匠人成棺,則欲人之夭死也。非輿人仁而匠人賊也。人不貴,則輿不售;人不死,則棺不賣,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11]116“父母之于子也,產(chǎn)男則相賀;產(chǎn)女則殺之。此俱出父母之懷衽,然男子受賀,女子殺之者,慮其后便,計之長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猶用計算之心以相待也。”[11]417其實,這些話并不能支持韓非子主張性惡論。雖然我們常人對匠人的態(tài)度感到觸目驚心,但是,韓非子卻只是冷峻地陳述這一事實,而不對之下價值判斷。他明確地說,并不是匠人“賊”,而輿人仁。換句話說,并不是前者性善,而后者性惡。從求利的本性這方面來說,這兩種人是沒有區(qū)別的,只不過因為兩者從事不同的職業(yè)并通過不同的方式獲利才會產(chǎn)生不同的對他人的態(tài)度:富貴的人越多,買車子的人就越多,做車子的人的生意就越好;早死的人越多,買棺材的人就越多,做棺材的人的生意就越好。在此,他否定了性善,也否定了性惡。在我們看來,父母殺女嬰的行為確實是人間的大惡,怎么譴責(zé)這種大惡都不為過。但是,韓非子還是不以之為惡,也不譴責(zé)之。我們在此可見他的鐵石心腸!但是,如果以為他在價值上認(rèn)同這些父母的做法,并以之為善,那就絕對言過其實了。在這里,韓非子還是表現(xiàn)出價值中立的立場,既不以之為惡,也不以之為善。他在此還是只表達(dá)事實,而沒有下價值判斷。

        (2)其他幾個至今知其姓名的荀子弟子(李斯、浮邱伯、張蒼、毛亨、陳囂)也沒有說過他們的老師主張人性惡。當(dāng)然,他們自己也不主張人性惡。如果荀子真的以人性為惡,且這一思想又是如此地出名,那么,他的弟子們都不提到這一思想,這確實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

        (3)司馬遷在《史記》中為孟子和荀子作傳時,只字未提他們在人性問題上的分歧。如果像后人所認(rèn)為的那樣,孟荀的最大分歧是前者主性善,而后者主性惡,那么,既然司馬遷把他們二人合起來作一傳(《孟子荀卿列傳》),他為什么不在此傳中提一提這個為后人所津津樂道的重要分歧呢?雖然因為篇幅所限,司馬遷無法一一敘說兩人的所有思想,但是,如果他面對后人所津津樂道的孟、荀性善性惡之爭論而不記一言,這似乎說不過去。比較合理的解釋是:司馬遷未看到《荀子》一書中有《性惡》或者即使看到了該篇文章也不以之為荀子的作品。

        (4)西漢的韓嬰是荀子后學(xué),他在《韓詩外傳》中大量引《荀子》,但偏偏不引《性惡》。荀子喜歡引《詩》。其后學(xué)也同樣如此?!俄n詩外傳》由360 條軼事、倫理規(guī)范以及實際忠告等組成,一般每條都以一句恰當(dāng)?shù)摹对娊?jīng)》引文作結(jié)論,從而點出該條的主題。清代學(xué)者汪中指出,韓嬰在該書中引《荀子》達(dá)44 條之多,以致他以《外傳》為“《荀卿子》之別子?!盵4]21而現(xiàn)代學(xué)者徐復(fù)觀更認(rèn)為,《外傳》引《荀子》共有54 次。[12]5兩人所說數(shù)字的差異,可能是由他們統(tǒng)計的標(biāo)準(zhǔn)和口徑的不同而帶來的。韓嬰對《荀子》的引用出自《勸學(xué)》、《修身》、《不茍》、《非相》、《非十二子》、《儒效》、《王制》、《富國》、《君道》、《臣道》、《議兵》、《強(qiáng)國》、《天論》等,但完全沒有出自《性惡》者。這一現(xiàn)象很值得我們注意。我大膽地推測:在韓嬰寫《韓詩外傳》的時候,《性惡》很可能還未問世或者即使問世了他也不以之歸于荀子,故不引。

        (5)在韓嬰之外的西漢荀子后學(xué)或深受荀子影響的著名思想家中,沒有任何人主張性惡,但性樸的思想?yún)s經(jīng)??梢?。例如,陸賈就不主張性惡。王利器認(rèn)為,“陸賈之學(xué),蓋出于荀子。”[13]7-8在王看來,陸賈與荀子的弟子浮邱伯(包邱子、鮑丘)有很深的交往,“陸賈與鮑丘游,因得以聞荀子之說于鮑丘,故其書有不少可以印證《荀子》之處?!盵13]8學(xué)出荀子的陸賈未說過荀子主張性惡,而他自己也未以性為惡。在其著《新語》中,他關(guān)于性大體上只說過幾句話,其中典型的是:“張日月,列星辰,序四時,調(diào)陰陽,布?xì)庵涡浴?,[14]2“養(yǎng)氣治性,思通精神,延壽命者,則志不流于外。”[14]129不論是“布?xì)庵涡浴?,還是“養(yǎng)氣治性”,都不設(shè)定人性是惡的。這里說的治性,是指調(diào)性,理性,而不像《性惡》所說的那樣化性,逆性。再如,賈誼被人作為荀子的第三代傳人,①例如,李長之在《司馬遷之人格與風(fēng)格》(開明書店1948 版,天津人民2007年重印)中列出了一個“荀卿——李斯——吳廷尉——賈誼”的傳授體系。他有性樸的思想而無性惡的思想。賈誼說:“夫胡、粵之人,生而同聲,耆欲不異,及其長而成俗,累數(shù)譯而不能相通,行者有雖死而不相為者,則教習(xí)然也?!盵15]728這便來自荀子《勸學(xué)》所說的“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兩者顯示的都是性樸論。賈誼說:“習(xí)與正人居之,不能無正也,猶生長于齊之不能不齊言也;習(xí)與不正人居之,不能無不正也,猶生長于楚之不能不楚言也?!盵16]187這也來自荀子的話:“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注錯習(xí)俗之節(jié)異也?!盵4]62“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積靡使然也。故人知謹(jǐn)注錯,慎習(xí)俗,大積靡,則為君子矣?!盵4]144這些話都表明性樸,而不是性惡。

        (6)西漢時討論人性最有名的思想家董仲舒明確地批判了孟子的性善論,但完全沒有說到性惡論。劉向曾說他“作書美荀卿?!盵4]558蘇輿說:“后人同稱董荀”[17]294董學(xué)有荀學(xué)的淵源是很明顯的。董仲舒指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為善也?!豳|(zhì)之性命者異于孟子。孟子下質(zhì)于禽獸之所為,故曰性已善;吾上質(zhì)于圣人之所為,故謂性未善?!盵17]279-305顯然,董仲舒是不贊成孟子的性善論的。但是,他對人性的看法卻與荀子的很接近:“性者,天質(zhì)之樸也;善者,王教之化也。無其質(zhì),則王教不能化;無其王教,則質(zhì)樸不能善。”[17]313這與荀子在《禮論》中的說法簡直是如出一轍:“性者,本始材樸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倍?、荀的人性論都可稱之為“性樸論”。董仲舒繼承了荀子的性樸論,并且只提到孟子的性善論,而沒有提到所謂荀子的性惡論,這是意味深長的事。拙意以為,正如韓嬰未看過《性惡》一樣,董仲舒也未讀過它。

        本文所說的各種證據(jù)組成為一條前后相連、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證據(jù)鏈,表明荀子不可能寫《性惡》,他不是性惡論者。而最后說的四條證據(jù)強(qiáng)烈表明:《性惡》很可能是西漢中后期的作品。對此,筆者將會另文詳之。

        [1]梁啟超. 儒家哲學(xué)[M]//清代學(xué)術(shù)概論 儒家哲學(xué).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2]馮友蘭. 中國哲學(xué)史:上卷[M]. 北京:中華書局,1961.

        [3]肖萐父,李錦全. 中國哲學(xué)史:上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王先謙. 荀子集解[M]. 北京:中華書局,1988.

        [5]北京大學(xué)歷史系《論衡》注釋小組. 論衡注釋[M]. 北京:中華書局,1979.

        [6]王博. 論《勸學(xué)》在《荀子》及儒學(xué)中的意義[J]. 哲學(xué)研究,2008(5).

        [7]梁啟超. 要籍解題及其讀法[M]//陳引池. 梁啟超國學(xué)講錄二種.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7.

        [8]司馬遷. 史記[M]. 北京:中華書局,1959.

        [9]梁啟雄. 荀子簡釋[M]. 北京:中華書局,1983.

        [10]徐復(fù)觀. 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M]. 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1.

        [11]王先慎. 韓非子集解[M]. 北京:中華書局,1998.

        [12]徐復(fù)觀. 兩漢思想史:第3 卷[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1.

        [13]王利器. 新語校注[M]. 北京:中華書局,1986.

        [14]王利器. 新語校釋[M]. 北京:中華書局,1998.

        [15]班固. 漢書[M]. 北京:中華書局,2000.

        [16]閻振益,鐘夏. 新書校注[M]. 北京:中華書局,2000.

        [17]蘇輿. 春秋繁露義證[M]. 北京:中華書局,1992.

        猜你喜歡
        性惡論性惡荀子
        Innate Evil of Human Nature,Law,Technique,and Position:Inquiring into the Essence of Han Fei’s Thinking
        孔學(xué)堂(2021年4期)2021-12-31 23:12:57
        荀子不是性惡論者
        博覽群書(2020年11期)2020-12-03 13:58:49
        宋本《荀子·性惡》全文校注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數(shù)學(xué)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觀念
        和諧
        以荀子、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性惡論之淺析
        青年時代(2017年16期)2017-07-03 18:21:10
        荀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對中學(xué)思想政治課的教學(xué)啟示
        荀子人性論研究綜述
        国产精品9999久久久久仙踪林| 女同同成片av免费观看| 九九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 国产精品久久久爽爽爽麻豆色哟哟 | 欧美喷潮久久久xxxxx| 色偷偷女人的天堂亚洲网| 青青草免费在线视频久草| 亚洲av成人无遮挡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色无码播放| 91日本在线精品高清观看| 中文字幕人妻精品一区| 无码爆乳护士让我爽| 丰满少妇愉情中文字幕18禁片| 亚洲日本国产乱码va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十八区| 2019日韩中文字幕mv| 日韩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福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最好看的亚洲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99热视热频这里只有精品| 美女福利视频网址导航| 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精品| 成人综合网亚洲伊人|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中文字幕人妻互换av| 欧美成免费a级毛片| 97色在线视频| 精品奇米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绝顶高潮合集videos|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桃色| 老熟女一区二区免费| 亚洲av产在线精品亚洲第三站| 亚洲va无码va在线va天堂|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精品| 亚洲av大片在线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大屁股白浆无码|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精品性色| 日韩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草狠吊色在线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