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林鷹
(懷化學(xué)院政法系,湖南懷化418008)
《列子》的真幻觀有本土來源
——《列子》幻化論抄自佛經(jīng)論不能成立
劉林鷹
(懷化學(xué)院政法系,湖南懷化418008)
所謂《列子》的真幻觀為先秦所無、來自佛教,不能成立?;媚瞬徽娑?有心因類型與非心因類型;真之字形本義即離形歸本;在巫家兩重世界觀里,形下世界為不真,若論真幻對立則形界為幻,這種幻是非心理性質(zhì)的,例如變幻無窮;道家認為真人超生死,生死界是幻相界,倡修真、歸真。真幻觀上,《列子》是道氣辯證法,異于佛教的主觀唯心論。
列子; 真; 幻; 佛教; 本土
Abstract:Scholars believe that the“true and phantom”thought inThe book of Lieh Tzudidn't come from the Pre-Qin Dynasty in China,but fromBuddhism;Infact,this iswrong.The phantom is not true and confusion,there is psychological type and non psychological type;the word“truth's glyph,its original meaning expresses changing one's physical and returning to the origin.From the twofold world outlook of the witch,the physics world is not real but phantom,it's not psychological type but changeable.Taoists believe that real-man beyond life and death,the life world is phantom.In the truth-phantom-concept,The book of Lieh Tzuis materialist dialectics,different from the Buddhist idealism.
Key words:The book of Lieh Tzu; truth; phantom; Buddhism; native
《列子》偽作論的一個重要論據(jù)是,《列子》的真幻觀為先秦所無,來自佛教。
其實,《列子》的真幻觀有本土來源,而且屬于道氣辯證法,異于佛教的主觀唯心論,不可混淆。
《列子》周穆王篇云:“老成子學(xué)幻于尹文先生……有生之氣、有形之狀,盡幻也。造化之所始,陰陽之所變者,謂之生,謂之死。窮數(shù)達變,因形移異者,謂之化,謂之幻。造物者其巧妙,其功深,故難窮難終;因形者其巧顯,其功淺,故隨起隨滅。知幻化之不異生死也,始可與學(xué)幻矣。吾與汝亦幻也,奚須學(xué)哉?老成子歸,用尹文先生之言深思三月,遂能存亡自為……”。
疑者云,《列子》的幻化觀來自佛教。
明代宋濂《諸子辨》云《列子》作者“間嘗熟讀古書,又與浮屠言合……‘知幻化之不異生死也,始可以學(xué)幻’,非幻化生滅說乎?”[1](P292)宋濂不同意朱熹的佛經(jīng)譯師抄襲《列子》論,隱含《列子》抄襲佛經(jīng)論,后人則明確地說。
今人李存山先生云:《列子·周穆王》篇“‘幻化’的思想,此與先秦思想不類,顯然是佛教傳入中國以后之說,這也是《列子》成書于魏晉時期的一個證據(jù)?!薄啊谩卟徽妗!崤c汝亦幻也?!@是先秦思想中沒有的”。[2]
《列子》幻化觀來自佛教,依據(jù)何在?就是,不論《列子》則先秦思想不見之,而佛教有幻化觀,由此斷定是抄襲。理由就這么簡單。其實,《列子》偽作論里有些說法都相當(dāng)簡單,有的是懷疑就認定,實行“疑者從有”的做法。
幻者不真而惑,真幻對立,定幻對立,明幻對立。從幻的不同類型、真字的字形古義及道家的真人理想等可知:《列子》真幻論有本土來源。
1.幻乃不真不定而迷,有心因類型與非心因類型
甲骨文中,幻為予的倒形?!墩f文》曰:“幻,從反予,相詐惑也”。含義即不真而惑 (惑乃莫辨真否,不定而迷),即不真不定而迷,一般用法限于圖形認識 (道家不同)。
幻的異體字是眩 (讀音同于幻),眩的本義字 (xuan)表示迷惑、看不清真相。
幻,可源于變化論上之不定,如變幻莫測,也可來源于感覺錯誤或心理編造,如幻視,如夢境,還可源于影像曲折反映本相及誤解本相,例如沙漠里和海上的海市蜃樓,對以為真物者是幻相,對了解者不是——類似的是,遇到戲弄,不知易幻想,知則無惑無幻。
因此,幻有心因類型,也有非心因類型。
2.漢語里真字的一般含義指糾紛關(guān)系里的本或本然存在
漢語里真字作名詞,指本或本然存在,如求真、歸真;作副詞指本然地;作形容詞指本然的,如真相、真宅、天真,假則指認識論上非本然的,偽指行為論上非本然的,贗指作品之非本然的,幻一般指圖像認識上非本然的,妄指心因論上對象之非本然的。
可以說,漢語里真字的一般含義在名詞用法,指糾紛關(guān)系里的本或本然存在:糾紛關(guān)系里,談是否本然,習(xí)慣用詞是真。
真可以是實,可以是虛,有真實、真虛,真際與實際的區(qū)分是馮友蘭新理學(xué)的重要內(nèi)容?!读凶印分苣峦跗恍┒温渲匾晫嵟c妄的對立,實妄論是心理學(xué)角度的,是真妄論的主要內(nèi)容。
3.漢語里真字的字形本義或字形會意即離形歸本
古文字是巫家所創(chuàng),用法上可能是集合該字讀音的幾種不同意思,字形上只得突出一種,其字形本義與一般含義不能畫等號,只顯示此義受創(chuàng)字者之重視。
“真”在甲骨文里,上半部是“人”,下半部是“鼎”,鼎為高級祭器。孤立地看,難以確定其具體會意,但可確定其一個要點,即與“神人”有關(guān),而聯(lián)系后來的用法,其會意為,真即某種高人的神化,或大巫之超升。
一說,真字從貞字變形而來。貞之本義乃卜問神靈,即,通神以了解隱秘的本然事情。真與貞同類,皆通往超形世界。
《說文》曰:“真,仙人變形而登天也”。這里,天指神秘的超形世界,即形上界。
《莊子·大宗師》云:何謂真人?能登假于道者??梢?以真為登假于道,形而上者之謂道,它與《說文》看法本質(zhì)一致。
可見,動詞真表示歸本、歸于本原世界,即本原化。
從真字的幾種詞性可知,其“義根”是本。
4.在巫家兩重世界觀里,形下世界為不真,若論真幻對立則形界為幻
可見,真字的古意便以形下世界為不真。
據(jù)《漢書·楊王孫傳》,漢武時楊王孫云:“精神者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精神離形、各歸其真,故謂之鬼,鬼者歸也”。也以形體世界為不真。他的世界觀大約屬于巫家。
在真幻對立論上,“不真”的形體世界為幻界,這種幻屬于非心因類型。
古漢字有很強繼承性,體現(xiàn)了巫家的兩重世界觀,這是他們的根本觀念,巫為人間與神秘世界的溝通者、往來者,巫文化里,真字表現(xiàn)了兩重世界及形上界的神秘性、本宅(老家)性。
5.道家普遍認為真人超生死,那么生死界就不真不定而迷人、是幻相界道家源于并超越了巫文化
道家道教的真,是真之特殊形態(tài),是本或本然存在之特殊形態(tài),即“道”:修真、歸真,即修道、歸道,其“道”指宇宙本原。
道家的真人理想,就是修真、歸真,即修煉得道,合宇宙之元真。
《莊子·大宗師》里,真人之真在超生死:“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能入于不生不死……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p>
《淮南子·本經(jīng)訓(xùn)》云:“莫死莫生,莫虛莫盈,是謂真人?!薄嫒酥?在超生死。
東漢王逸《九思·守志》說:“隨真人兮翱翔,食元氣兮長存?!薄嬖谠獨獬?。
又,《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上古天真論第一篇》云:“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薄嫒撕嫌诘?。
真人能長生久定,能寡欲無迷。
那么,相對看,有生死的人就是不真之人,從長鏡頭看也是沒有確定性的存在,人生百年于大化世界如泡似影,而且,生命充滿各種欲望,令人迷惑:生死界就是不真不定而迷人之界,是幻相界,因為,幻乃不真不定而迷。
在道家本體論上,各種形體世界都是現(xiàn)象世界,都是生死界,都是幻化世界。
6.一定要區(qū)分兩個比較系統(tǒng)——道家真幻異于日常真幻
在日常系統(tǒng)里,有生命有實感的人是本體的人,是真人,稻草人是假人,物影誤為人是幻覺、幻人。
在道家的本體論系統(tǒng)里,道為本體,本體的人是居道的人,形相的人是幻人。
皆以本體為真,本體所指不同,則比較而來的幻之定位不同。
只要理解本體為真及真幻的比較性,道家的推論就容易理解,沒有怪誕感。
7.《列子》的真幻觀與中華本土隱含的真幻論,本質(zhì)一樣
《列子》云幻化不異生死,以生死者萬物為幻,隱含的意思是以超生死為真,另外,《列子》周穆王篇云“古之真人,其覺自忘,其寢不夢”,《莊子·大宗師》則曰“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文本一致:故而,《列子》的真幻觀與道家的普遍觀念,相吻合。
另外,漢武時楊王孫云“離形歸真”,《列子》天瑞篇云“歸其真宅”,也有一致性。
先秦思想史上,在現(xiàn)存文獻內(nèi),幻化觀只是推理性隱含而已,除了《列子》,無人明確表述過,因此不能論其歷史脈絡(luò)。
可見,《列子》的真幻論與中華本土的“幻”字觀、“真”字觀、“真人”觀及其隱含的真幻世界觀,本質(zhì)一樣。因此,《列子》的真幻論可以由先秦本土文化孕育而生。
1.《列子》的真幻論,是道氣辯證地談本體現(xiàn)象關(guān)系
注意《列子》的造物者、因形者說法:“造化之所始,陰陽之所變者,謂之生,謂之死。窮數(shù)達變,因形移異者,謂之化,謂之幻。造物者其巧妙,其功深,故難窮難終;因形者其巧顯,其功淺,故隨起隨滅。知幻化之不異生死也,始可與學(xué)幻矣?!?/p>
造物者、因形者就是本體、現(xiàn)象關(guān)系。道家所謂造物者,就是道和元氣。道家世界觀里,兩個本體即道 (無)和“一”(元氣),道生出元氣,元氣變幻出萬千形相。《列子·天瑞》云:“夫有形者生于無形,則天地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zhì)之始也?!庇眯抡Z言表述了道家世界觀,談本體不離無 (太易者未見氣也)和一 (太初者氣之始也),談現(xiàn)象則言形和質(zhì)。
可見,其廣義本體論之性質(zhì)是“道—氣”變化論或道氣辯證法。
道氣辯證法認為世界是“道—氣”的自在變化,不因我們的心之有無而有無或變化,因此,世界觀意義的真幻,不因我們的心之有無而有無或變化。
2.佛教的真幻觀是主觀唯心論的
“萬法唯心”是佛家名言 (在唯識論里乃是萬法唯識),佛家所謂世界是幻相、萬物如泡如影,乃是云世界為我們的心之幻相,是主觀唯心論。
3.兩種真幻觀皆源于巫家兩重世界觀,卻本質(zhì)不同
道家和佛教淵源于不同的巫家文化,真幻觀似而不“是”:佛教淵源于古印度婆羅門教、從而在遠祖上淵源于古印度巫家文化,全球巫家世界觀之共同的根本觀念是兩重世界觀,故而道家和佛教的真幻觀有某種相似性。
但是,二者有本質(zhì)差別:佛教的真幻觀是主觀唯心的,萬物是心之幻化,這種幻是心因類型;道家的真幻論是道氣辯證法的,真是本體、是道和“一”,幻是現(xiàn)象、是元氣之變化或非本真化,這種幻非心因類型。
《列子》所謂“有生之氣、有形之狀,盡幻也”、“吾與汝亦幻也”,如果靜止地看,容易出現(xiàn)“物—我”視角,容易理解其“幻”為心因類型的幻,從而附會于主觀唯心論。
要注意它的前提,注意某種變化性、歷時性:造物者—因形者關(guān)系;陰陽所變者謂之生死,“窮數(shù)達變,因形移異者,謂之化,謂之幻”,無涉我們的心。
馮友蘭說得對:佛教西來之前,“中國人對于世界之見解,皆為實在論。即以為吾人主觀之外,實有客觀的外界。謂外界必依吾人之心乃始有存在,在中國人視之,乃非??晒种摗!盵3](P111)
道家的幻化,不依吾心乃存,而是因其非本真性、因其變幻無窮而在,故要修真返本。
當(dāng)然,馮友蘭所說實在論是絕對實在論,其中的真幻話題之幻是絕對非實在;道家的真幻觀屬于相對實在論,幻相對于心而言有某種實在性,只是相比于道而言其實在性太低,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萬千形相泡影去。
佛家道家因為本體論不同,離幻修煉的路子不同。
《列子》的真幻觀,在本土文化里有孕育者,屬于道氣辯證法,根本不同于佛家的主觀唯心論,因此,《列子》真幻觀的來源,只能是本土的孕育性文化,而不是外來的佛教。
[1]楊伯峻.列子集釋 [M].北京:中華書局,1979.
[2]李存山新浪博客:《列子》之偽與“汝子”的用法.
[3]馮友蘭.中國哲學(xué)史 (下冊) [M].武漢:華東師大出版社, 2000.
On the Origin of“True and Phantom”inThe book of Lieh Tzu
LIU Lin-ying
(Politics and Law Dept.,Huaihua University,Huaihua,Hunan 418008)
B223.2
A
1671-9743(2012)06-0026-03
2012-04-23
劉林鷹 (1966-),男,湖南邵東人,懷化學(xué)院政法系副教授,碩士,從事哲學(xué)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