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青
(中山大學 外國語學院,廣東 廣州 510275)
作為精神救贖的神圣化肉體
——宗教視角下的《亞當?shù)淖訉O》
王丹青
(中山大學 外國語學院,廣東 廣州 510275)
沃爾特·惠特曼的《亞當?shù)淖訉O》成書于1860年的第三版《草葉集》,這一詩集充斥著惠特曼對于男女性行為的直觀描寫?;萏芈谶@一版新詩集的里補充了《重回世界花園》一詩作為詩集開篇,詩中他以《圣經(jīng)》中亞當?shù)目谖呛魡救藗冎鼗匾恋閳@。以宗教視角對該詩集進行文本重讀,可以發(fā)現(xiàn)該詩作為對前一集《草葉集》的補充,旨在呼吁美國人民解放清教教規(guī)中被束縛的肉身,通過肉體的神圣化,信教者才可以在精神上得到上帝的救贖。
惠特曼;《亞當?shù)淖訉O》;肉體;神性
《亞當?shù)淖訉O》并非《草葉集》中一氣呵成的作品,在1860年第三版《草葉集》出版前,這一詩集只收錄了《我歌唱帶電的身體》、《一個等我的女人》、《自發(fā)的我》三首詩?;萏芈诘谌娉霭媲霸鴶嘌?,此版本將是一本“偉大的新圣經(jīng)”[1]。對于這句斷言的理解,最直接的來源就是收錄于《亞當?shù)淖訉O》的詩歌。詩集第一首《重回世界花園》明顯地帶有不同于前兩版的宗教意象,惠特曼以宗教題材的詩歌統(tǒng)領全詩篇自然有其重新構(gòu)造這一詩集的特殊意義。重新探索這些宗教意象與《草葉集》其他詩篇的關聯(lián),能使我們發(fā)現(xiàn)惠特曼對《草葉集》男女赤身裸體的描寫并非如其表面直接膚淺,而是將基督教中被人類視為恥辱的肉身神圣化,使其得到同基督教徒精神信仰平等的地位。
惠特曼在《重回世界花園》中通篇使用了一種《圣經(jīng)》中亞當?shù)目谖恰W鳛榛浇毯酮q太教教義信奉的第一個人類,亞當是耶和華用地上的塵土捏造成形的。在耶和華向泥土吐出一股生命之氣后,亞當便獲得了生命。之后,耶和華又從亞當身上取下一根肋骨造成了夏娃(創(chuàng)世紀 3:7)[2]。亞當和夏娃赤身裸體地居住在一個叫伊甸園的“花園”,是完美人性的代表。伊甸園的意象也一直是西方世界天堂代名詞。在伊甸園中,亞當和夏娃衣食無憂,受到耶和華的庇護,他們唯一的禁忌就是不能食用智慧之果。之后,伊甸園的意象也隨著文學創(chuàng)作的需要隨之發(fā)生了改變。在崇尚回歸人性的文藝復興時期,莎士比亞在他的戲劇中將伊甸園的意象描繪成了一個尋歡作樂的場所。這一概念用拉丁語表達即為“l(fā)ocus amoenus”,也就是舒適安全的理想之地之意[3]。在《仲夏夜之夢》、《皆大歡喜》中,莎翁皆將這一場所描繪成遠離世俗塵囂之地。在這里,男女之間的熱情被徹底點燃,不受任何社會教條的束縛。在《重回世界花園》中,惠特曼援引了莎翁的這一概念,他筆下的花園即為伊甸園,在這花園中,他的子民是“欲望強烈”(Potent)、“飽含愛意”(love)和“含情脈脈”(Amorous)的[4]。也就是說,重回惠特曼的伊甸園,他的信仰者可以像亞當夏娃一樣再度赤身裸體,過上遠離塵囂的無憂生活。
圣經(jīng)中對伊甸園的直接描述以夏娃被撒旦騙食禁果而告終。盡管亞當被耶和華告誡不得食用禁果,他仍然沒有阻止夏娃,而是和她一同食用,并即刻發(fā)現(xiàn)自身赤裸,羞愧難耐。這是《圣經(jīng)》中將人類肉身視作墮落和羞恥的起點,人類從此需要贖罪獲得上帝最終的精神救贖,重返伊甸園?!秵⑹句洝分刑熳右d說:“天使又指示我在城內(nèi)街道當中一道生命水的河,明亮如水晶,從神和羔羊的寶座流出來。在河這邊與那邊有生命樹,結(jié)十二樣果子,每月都結(jié)果子。樹上的葉子乃為醫(yī)治萬民?!保▎⑹句?,22:1-2)[2]盡管有所分歧,但在基督教《新約》的類型學研究中,耶穌有被視為《舊約》亞當子孫的觀點。因為在《路加福音》3:38中,亞當被稱為“son of God”,而在《約翰福音》11:27中,耶穌被認為是 “Son of God,the coming into the world”[2]。因此,惠特曼在此以亞當?shù)目谖钦賳咀用裰鼗鼗▓@,即可被視為新約《啟示錄》中子民得到耶穌精神救贖。不過對于如何獲得終極的救贖,惠特曼在《重回世界花園》表現(xiàn)了不同于正統(tǒng)基督教觀的理解。
作為《亞當?shù)淖訉O》的開篇,惠特曼在《重回世界花園》第二三行敘述道,要重回伊甸園,他的子民必須是“有生殖能力(potent)”的[4]。人類的愛情和肉體才是每一個亞當子孫的“存在(being)”、“意義(meaning)”[4]?;萏芈谠姼璧谒男刑岬搅恕皬突睿╮esurrection)”一詞,即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為人類贖罪,之后耶穌的靈魂又在第三日重返肉身,在他重返天國之前的四十天內(nèi),他在多人面前顯靈。人類從被驅(qū)逐出伊甸園,通過信仰耶穌,最后得到終極的精神救贖重回伊甸園被認為一個輪回?!皬突睢币辉~在圣經(jīng)中至少出現(xiàn)了五次。在四部福音書中,耶穌均預言到經(jīng)由圣父的旨意,他的死期即將來臨,過后他又會再度復活(馬太福音,16:21)[2]。耶穌的復活被認為是基督教徒靈魂超度和贖罪的重要部分。在《重回世界花園》第四至七行,惠特曼記敘道:“通過‘復活’的他,四肢內(nèi)充滿了‘顫抖的火焰’(the quivering fire)[4]?!彼凇岸嗲榈模╝morous)”、“成熟的(mature)”[4]的事物上看到了美。這一部分表達與詩歌第二行遙相呼應,暗示正是男女健康的肌膚之親使他的精神重返人間,再度強調(diào)了肉身的重要性?;萏芈诖耸褂玫摹皬突睢彪[喻意義與基督教貶低肉體抬高靈魂的觀點有著本質(zhì)的不同。由此,我們可以推測惠特曼的伊甸園必是重視人身肉體價值的理想國。
基督教派中一個重要神學觀點即圣父、圣子、圣靈是三位一體的。盡管不同教派之間對此觀點仍有分歧,但各教派仍持有一個共識,即基督教徒只有通過靈魂才能與上帝進行對話交流。靈魂和肉體本質(zhì)上是分離和不相容的,只有靈魂才有永恒的存在?;浇掏饺粢胤狄恋閳@必須拋棄所有肉體欲望以此來凈化他們的靈魂。實際上,肉體低賤于靈魂的表述在《舊約》中便已存在。在《創(chuàng)世紀》3:19中,耶和華對亞當說:“你本是塵土,仍要歸于塵土?!盵2]即人類的肉身不過是自然中的塵土,低賤的肉體是無法同靈魂一道超度到伊甸園中。
與此相反的是,惠特曼在《重回世界花園》中大膽地將人的“意義(meaning)”表述為存在于肉體之中,肯定了肉體同靈魂平等的地位。這一觀點同樣可以見于《亞當?shù)淖訉O》的其他詩篇,在《我歌唱帶電的身體》中,惠特曼質(zhì)問道:“如果肉體不是靈魂,那靈魂又是什么呢?”惠特曼以一種異教徒的強烈觀點,認為肉體并不低賤于人的精神很靈魂,相反,若要實現(xiàn)同上帝的對話,獲得最終的救贖,需要信教者肉體和靈魂的同步交流。在《我歌唱帶電的身體》中另一旗幟鮮明的吶喊即女人與應與男人享有平等的地位:“男性的身體是完美的,女性的身體也是完美的?!盵4]這一觀點挑戰(zhàn)著傳統(tǒng)基督神學的另一權威:即女人的身體應該是男人的附著。早在《創(chuàng)世紀》中,《舊約》就記敘了夏娃是由耶和華自亞當身體里取出的一根肋骨做成[2],即女性天生從屬男性,并卑劣于男性。帶著女性主義視角再讀《重回世界花園》的最后兩行,可以發(fā)現(xiàn)惠特曼提倡夏娃和亞當肩并肩并行,甚至夏娃可以不用拘謹?shù)刈叩絹啴數(shù)那懊妫╥n front),即惠特曼認為,女性地位不應該卑劣于男性,她們的肉體同樣值得去尊重欣賞。
在《亞當?shù)淖訉O》最后一詩《像亞當那樣,在一天清早》,惠特曼再度鏗鏘有力地道出:“不要懼怕我的身體(Be not afraid of my body)”[4]。這一呼吁與開篇的《重回世界花園》遙相呼應。惠特曼詩中的“身體”一詞固然有很多不同蘊義,但此處從其宗教隱喻來看,他肯定了肉體和靈魂不可分割的關聯(lián)性。肉體上的解放實則是一種精神上的解放,通過這種靈肉的雙重解放來獲得耶穌的最終救贖。
在《草葉集》超前大膽的肉體贊美之下隱含的是肉體同靈魂的不可分割性,因為人的肉體中暗含了神性。作為愛默生超驗主義的支持者,惠特曼的思想是其對超驗主義的發(fā)展?;萏芈湫偷娜f物皆有神性,一切眾生皆平等的思想可以在愛默生《自然》的《自立》一章找到清晰印記:“當上帝言語時,它傳達的不是一件事,而是所有事;它的聲音充滿這個世界”;“一切事物因與上帝的聯(lián)系變得神圣起來,并無區(qū)別”[5]。即上帝存在于自然界的任何事物之中,他能與一切事物進行溝通,任何事物、任何部件均有神性。惠特曼對此的進一步詮釋是:“既然人類都是圣子亞當?shù)淖訉O,那么歌頌人類這一自然事物的美即是贊頌上帝的偉大崇高”。
惠特曼不僅相信自然界的萬物皆有靈性,他更秉持所有人類皆有神性。在《草葉集》的其他篇章不僅有著對自然界萬物生靈的感嘆,還有對人類人性的渴求與禮贊。新歷史主義研究角度指出,惠特曼對肉體神性的信仰,一方面來自于其作為一個狂熱運動分子,對人類健康肌膚和身材的欣賞。另一方面,在經(jīng)歷過戰(zhàn)地醫(yī)護人員的日子后,惠特曼感傷于肉體存在的脆弱性。阿斯匹茲在《沃爾特·惠特曼和身體之美》一專著中記敘到:“惠特曼頻繁地進出醫(yī)院,他對醫(yī)術高明醫(yī)師的日益崇敬體現(xiàn)在了他日益敏銳的洞察力上,以及他從人類肉體遭受極大痛苦的啟示?!盵6]在惠特曼的詩中,肉體欲望是一種健康的生理表現(xiàn),也是他對人類肉身脆弱的惋惜。賦予人身肉體神性,是對上帝和自我的尊重崇敬,是獲得上帝靈魂救贖的正確啟示,重回伊甸園的人類靈魂與肉體應是合一的。
惠特曼的超驗主義思想既是對愛默生的繼承也是發(fā)展,他相信人生肉體同自然萬物皆有神性,基督教視肉體物質(zhì)性與靈魂訴求分離的觀點是人蔑視自身人格和肉體的根源,崇敬上帝的無所不在應從崇敬自身肉體和靈魂的平等地位開始,《亞當?shù)淖訉O》一章即是惠特曼運用宗教意象對自我平等觀念的深化發(fā)展。
[1]Bucke,Richard M.Notes and Fragments[M].London,Library of Congress,1899.
[2]National TSPM&CCC.Holy Bible(New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Z].New York,National Council of the Churches of Christ in the USA,1989.
[3]Curtius,Ernst Robert.European Literature and the Latin Middle Ages [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3.
[4]Whitman,Walt.Leaves of Grass and Selected Prose[M].New York,The Modern Library,1981.
[5]Emerson,Ralph Waldo.Nature[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836.
[6]Aspiz,Harold.Walt Whitman and the Body Beautiful[M].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80.